編劇功課|馬汀尼:用科學邏輯來做角色與劇本


編劇功課|馬汀尼:用科學邏輯來做角色與劇本

在前幾場編劇功課的講座中,曾有一個討論是——編劇要懂得當導演,也要懂得當演員。以佈局和場面調度而言,編劇彷彿是一位文字版的導演;而編劇若能掌握表演的細節,對於角色的描寫也能更加豐厚。本場講座邀請長期致力於表演、導演工作,並啟發許多劇場表演者的馬汀尼老師,從表演的邏輯,帶領大家進入角色與劇本。


講座分為兩部分,主要的第一部分由馬汀尼老師解說表演的邏輯,以四季為例,並由學員進行表演練習;第二部分則是進階版,從契訶夫(Anton Chekhov)的作品《凡尼亞舅舅》(Uncle Vanya)分析表演的語態。


四季是用來作為表演細節的區別,馬汀尼在白板上畫了橫軸縱軸分割出四個象限,分別填入春、夏、秋、冬;同時,四個季節對應到四種體液,依序是血液、黃膽汁、黑膽汁以及黏液。體液學說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醫學理論,四種體液也連結到四種元素——木、火、土、水。而無論是四季、四體液或四元素,其實都是給予一種環境條件。馬汀尼老師解釋:「春天血氣方剛,有春風,有點濕,有點熱,這就是春天設定的條件。那在這個條件底下,會怎麼影響動作的性質?」


接著馬汀尼老師邀請學員分組練習,每一組從日常生活中選出室內、室外的動作各一,來做「啞劇」,雖然手上沒有物品,但可以設計一件事情的開始與結尾。並且,要依照春、夏、秋、東來操練同一個動作,但每個季節會帶有不同的細節表現。


「像是春天的空氣,在風有一種流動性,而春天的『乾燥』對於動作的影響到底是什麼呢?必須去思考並表現出來。」


學員們分為四組,經過一段時間的討論與練習,開始上台表演:

・第一組:室外遛狗/室內曬衣服

・第二組:室外游泳/室內洗碗

・第三組:室外打羽球/室內放鬆時間

・第四組:室外騎機車/室內煮咖啡


從四組的表演中,可以發現同一組動作在不同的季節中,是有不同的快慢、鬆緊與輕重。像是第一組的室外動作是遛狗,春天表現動作的輕盈,而有輕就會有重,冬天時動作就稍微沈重,而秋天則利用心有所思來呈現。而第二組戶外游泳,在沖水時會表現出冷的感受,但冬天的冷與夏天的冷,也必須是不同的,在動作上冬天會是比較緊繃的。第三組在表現室內的放鬆時間時,馬汀尼老師指出,當演員認真地去執行心中的春夏秋冬時,讓動作變得清楚可辨認,「是很帥的」。第四組的室內煮咖啡,刻意將拿馬克杯濾掛的手勢,做出了秋天和冬天的區別——秋天是漫不經心,沒有必要很積極地活著,冬天很冷反而會有汲汲營營溫度感。


這些練習是分別表現不同季節的同一個動作,接著,馬汀尼老師邀請四位學員進行表演,情境是四個要好的大學同學,在相隔十年後第一次重聚,重點是這四個人必須分別代表春、夏、秋、冬。其實這樣的角色設計是相當常見的,最經典例如莎士比亞《羅密歐與茱麗葉》(Roméo et Juliette)當中的四位男性,就分別對應到不同的季節:羅密歐(Romeo)是秋天,羅密歐的密友莫枯修(Mercutio)代表春天,茱麗葉的表哥鐵豹(Tybalt)明顯像夏天,羅密歐的另一個好友班福留(Benvolio)則有冬天的形象。


馬汀尼認為,四季的架構是能夠幫助構思角色,將角色立體化,從心境上內而外去發展角色。因為通常編劇能夠設想的內心戲很多,但外在的表現卻有限,利用四季可以在設定心境時,同時去設計外部動作的立體性。


有了基礎的角色設計方法後,馬汀尼老師進階要談的是台詞表現的「語態」。當角色要說話,勢必有「對象」,也代表著背後的人物關係。馬汀尼舉了契訶夫的《凡尼亞舅舅》為例,有一場戲是在夜裡的一場暴風雨,在餐廳中只有主角一個人,很懊悔沒有去追心儀的女生,結果那位女生便成了亡故姊姊的老公,現在娶的新婚太太。馬汀尼老師表示,主角在這場戲中所說的台詞,所呈現的語態,必須要能讓觀眾知道他原先的情境,例如賣老命賣了好多年卻什麼機後都沒有,只能在這風雨之夜喝老酒。


如何呈現語態?聲音是關鍵之一,馬汀尼老師這樣說:「聲音才是影像中的靈魂之窗,千萬不要忽略聲音,太可以上天入地了。」


還有一種方式是運用第三人稱來表述內容,馬汀尼說明,用第一人稱來進行角色與用第三人稱來進行,會有非常不一樣的結果。第三人稱可以用一種類似「在跟十年前的自己說話」的角度,將自身角色的劇情轉化為一場目擊者遊戲,用一種非常客觀、就所看到的事實來陳述給大家聽的。


本場講座馬汀尼老師以表演的角度來解構角色,以四季的架構為基礎,將原先常用內心戲、台詞來展現角色個性的方式,能夠由內而外轉化成動作上的區別。若能在劇本的角色中就納入這樣的細節設計,角色的細緻度、立體性就會有明顯的表現。


張貼日期:2020/07/27
更新日期:2020/07/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