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期導演實務解密】
影視作品的絕妙大廚:陳毅軒解密「後期導演」是什麼?
在許多小型團隊、獨立製片或學生製片中,導演可能就身兼攝影、剪接等工作,但在大型製作團隊裡,為了讓創作者更能全心投入、每項工作更能確實完成,團隊的分工將更細更明確,「後期導演」就此誕生。
擁有10年以上影視產業資歷的陳毅軒,無論在前期拍攝、後期製作,都有豐富的經驗。他曾參與過《16個夏天》、《High5 制霸青春》、《20之後》等電視劇,電影《艋舺》、《不能沒有你》以及今年的《自由行》也都是陳毅軒執行過的作品。
對陳毅軒來說,影像製作就像做菜,要開菜單、夥伴分工、上市場買菜、開始煮菜、裝盤上菜。他形容拍攝就像去買菜,後期則是實際料理菜色並裝盤的重頭戲。
「『煮菜』明明就很重要,為什麼感覺大家對後期的理解不高,覺得後期不太重要而是拍攝現場最重要?」。
後期是什麼?後期導演是什麼?
將影片製作過程分為前期與後期,前期導演就是大眾通常認識到的「導演」,是帶動整個劇組,創造出一組組片段。當影片拍攝完成後就進入「後期」,開始將片段素材製作成一份完整的作品。所謂的後期不只是剪輯,包含音效、配樂、色調、字幕、動畫等素材,也都在此時加入。
後期公司便會提供創作者相應的軟硬體設備及技術,不過後期公司雖有技術,但畢竟不是創作者,無法在作品中主導,屬於被動狀態。然而具有主導權的創作者,卻不一定熟悉後期製作的技術環節與流程。
這時候,後期導演——也可稱為後期統籌——便能銜接兩者。後期導演具備製作的專業能力,又能貫徹創作理念,將素材化為最後的成品,是一部影視作品重要的推動核心。
後期導演的工作範圍涵蓋非常廣。他必須先理解影片的創作需求,規劃最合適的技術。在影片拍攝完成後,組織後製作團隊,制定良好的計畫並執行。還要決定影片調性、敘事策略、視覺包裝、音樂音效風格等。更甚者,是在前置策劃時,就高度參與拍攝環節的討論。
陳毅軒提到之前參與王小棣的《20之後》,由於劇中重要場景是在海上,例如在夜晚的太平洋上一個人漂流。「海上的夜戲燈要怎麼打?劇組可以有幾艘船?晚上要怎麼拍海?會不會被捲走?還是在白天來拍晚上的戲?」諸如此類的問題,在後期導演找來動畫方,發現可行,最後因此節省掉非常多的預算。
後期導演的工作哪裡不一樣
不過,「做影片」難道不是剪接師的工作嗎?剪輯的確是剪接師的工作,但從粗剪到定剪的時程規劃、影片的色彩取樣與深度如何拿捏,到創作上的敘事策略、動畫視覺、音樂音效等影片需要考量的環節,都是後期導演必須掌握與負責的。
此外,陳毅軒指出台灣的剪接師都是後期導演的學習對象。因為早期台灣並沒有後期導演這個工作,剪接師被訓練到要與導演維持某種平衡關係。所以這些資深剪接師的思維跟能力,都已經超越單純的剪接師,具備後期導演的規格。
另外還有一個後期團隊的職位稱為「後期製片」,與後期導演/後期統籌的工作容易混淆。主要的區別是,後期製片的工作在於協助推動進度、制定預算、跨部門協調,後期導演則是需要領導後期團隊各部門的協作事宜,並確實執行。
相較於現場拍攝,後期團隊的資源是相對匱乏,工作要求卻更嚴謹的。最大的挑戰就是後期團隊無法決定拍攝素材的品質,卻必須對成品負責。甚至,「根本是後期救了拍攝」的情況也是有的。
後期導演面對的挑戰
由於素材的組合有百千萬種,究竟來回修改要到什麼樣的程度,是後期導演要考量的。
此外,後期導演難免會面臨一個比較尷尬的情況:那就是製作人與導演的理念不同,後期導演卡在中間進退兩難。陳毅軒表示會依每次情況的不同去調整,但若是較側重「敘事策略」的影片,通常會聽製作人的。
而雖然是製作出最後影片的關鍵,但後期導演通常是不被看見的。前期導演會與演員和劇組人員互動,後期導演面對的卻是素材和機器,暗無天日付出心血的作品,光環卻常常屬於別人。
「看到他們上台領獎,謝謝爸爸謝謝媽媽謝謝女朋友,就是沒有謝謝你。明明是你的剪接救了這支片!」
這種沒有光環的工作,是什麼讓後期導演堅持下去?陳毅軒認為最重要的是成就感。「握有生殺大權的後期團隊,若真能製作出一部好片,那樣的成就感是百分百的」。
怎樣培養一個後期導演所需的能力?
陳毅軒認為,後期導演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包含邏輯、溝通能力、開放性、熱情、創造力與美感。陳毅軒特別點出開放性,是因為後期導演的工作看似封閉,但絕對不能因此卡在自己的世界。
熱情也是支撐後期導演的重要能力,因為不熱情,就會對不起前面的人的熱情;反之,前面的人不熱情,也會讓後期導演傷透腦筋。他也提到曾經為了一個小細節,花了很多時間去研究,只為了最後能夠拿出資料來說服大家。
「後期導演是一個籠統的工作內容,不只是在講敘事跟剪接,它能講的還有很多很多。一部電影的一幀畫面,就可以傳遞很多訊息。講故事——也就是敘事——是最重要的,但影像風格、形式表現,也都是我們要重視的,不然大家都拍三廳電影就好。」
至於要如何累積,陳毅軒表示「閱讀」是必要的,不只是看書,看人、看作品、認識世界,都是重要的閱讀。另外,必須了解前期影片的拍攝流程,有參與過後期剪接、也要具備使用資源和設備的能力。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好奇心。
給下一個後期導演的備忘錄
後期導演是因應技術演進、專業分工而生的職位,作為後期團隊的重要操盤手,陳毅軒認為後期導演必須具備許多技術細節的常識,包含視訊解碼編輯器(video codec)、色彩取樣與深度、Raw與Log與Rec 709等,都是後期導演的必備基礎。
video
codec |
代表編碼(encode)與解碼(decode),目前最常用的code是H.264 |
色彩取樣 |
影像(video signal)= 亮度(luma)+色度(chorma) |
色彩深度 |
以8bit的色彩來說,每個色彩在灰階度上有256種色階,10bit則是1024種色階,因此在深度上,10bit是8bit的4倍。若位元的深度不夠,漸層就會變成色塊。 |
Raw |
是一個「數據」,將數據轉換成影像呈現。Raw是尚未編碼、最原生的檔案。 |
Log |
已經編碼的影像 |
Rec
709 Video |
色彩標準,是HDTV和藍光DVD所使用的標準 |
以上知識雖然重要,並不代表永遠不變。陳毅軒指出,技術門檻只會越來越高,像過去的剪接方式是線性剪輯,需要兩台以上的錄影機,從不同的磁帶合成到一盤磁帶來製作。現在則都使用非線性剪輯,利用電腦便能立即重新排列、替換、刪除、修改應項數據,達到快速編輯的目標。陳毅軒表示,雖然線性剪輯看起來已經是很久遠的事情,但剪輯的邏輯是相通的。
因此,保持好奇心、持續不斷地瞭解新事物,是他增進能力的不二法門。
「我們的眼睛要放在哪裡,很重要。好奇心有助於我們對市場的評估」。除了增進技術,陳毅軒強調,後期導演最需要在乎的仍是敘事:
「進入這個行業你想要幹什麼?你就有故事要講,所以,你的故事不好,你的技術再好都沒用。技術是輔助,影像主要是為敘事服務,這是藝術創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