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深度解密講座│申東益:韓國電影現況與電影成功的『三行法則』」/ 申東益
(本文轉載自《拍手Clappin》,版權為《拍手Clappin》所有,經同意後供非商業用途轉載使用,未經《拍手Clappin》同意請勿任意轉載;本文於《拍手Clappin》官網連結)
(文/ 田育志,編輯/薰鮭魚,照片/英雄旅程)
曾在電視台擔任了15年編劇,創作過多達50部電視劇,其中包含家喻戶曉的《順風婦產科》,後轉為撰寫電影劇本已經第13個年頭的韓國編劇申東益,在「編劇深度解密:從國際對話看影視劇本創作」的課程中,以豐富的編劇經驗分享了韓國電影產業的現況,也說明目前IP在韓國電影創作當中的利與弊。
韓國電影多半由導演身兼編劇
在韓國,電視劇編劇和電影編劇是兩個世界。在「實際」層面,電視編劇收入較多,在產業內的地位也較高,基本上都以「老師」來稱呼電視劇編劇;電影編劇則比較像是影視產業的職員之一,也少有人以「老師」來稱呼。
之所以有這樣的差異,主要是因為韓國電影圈是以「導演」而非製作人為中心。新人導演在出道時,拍攝的作品若不是自己創作的劇本,會被人看不起。於是,在韓國電影圈中,導演基本上都可以寫劇本,導致電影編劇的定位不像電視劇編劇那樣受到重視,不是產業中唯一可以創作劇本的人,只是會寫劇本的人「之一」。
在韓國電影的拍片現場,導演都會視情況直接修改或刪除劇本,也會發生編劇受邀到電影首映會時,才發現拍出來的內容跟原本的創作相差太多,幾乎都要被視為是導演所寫的劇本,有些編劇一氣之下決定也轉做導演。申東益提到,如果以韓國電影10位成名的導演中來說,至少有5位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由編劇轉做導演。
也因為韓國電影導演基本上只拍自己寫的劇本,很少拍其他編劇的作品,導致只寫劇本的編劇在電影圈很難生存。
韓國電影十年成功率與製作背景
統計時間:2008-2017,五月 |
||||
韓國國內電影產類別上映電影成功率 |
||||
類別 |
製作篇數 |
佔所有製作數比例 |
成功率 |
|
1 |
動作片 |
56 |
5.88% |
16.10% |
2 |
古裝片 |
27 |
2.83% |
14.80% |
3 |
犯罪片 |
39 |
4.09% |
10.30% |
4 |
劇情片 |
211 |
22.00% |
5.20% |
5 |
喜劇片 |
103 |
10.81% |
4.90% |
6 |
驚悚片 |
57 |
5.98% |
1.80% |
7 |
浪漫愛情片 |
311 |
32.63% |
0.30% |
總計篇數 |
804 |
在韓國,每年大概產出100部電影,自2008年到2017年間共產出953部作品,有些作品像是恐怖片或動畫片並未被紀錄在上述表格中;另外,表格中並非韓國觀眾喜歡的電影類型排序,而是10年間拍攝出的電影種類成功率排序。
各電影類型賣座前三名 |
|||
1 |
2 |
3 |
|
動作片 |
辣手警探 |
機密同盟 |
弓箭之戰 |
古裝片 |
鳴梁 |
暗殺 |
雙面君王 |
犯罪片 |
神偷大劫案 |
王牌計中計 |
朋友 |
劇情片 |
與神同行 |
國際市場 |
駭人怪物 |
喜劇片 |
7號房的禮物 |
重返20歲 |
非常主播 |
驚悚片 |
哭聲 |
捉迷藏 |
恐怖攻擊直播 |
浪漫愛情片 |
妻人太甚 |
初戀築夢101 |
幼齒老婆Oh My God |
以成功率前三名的電影類型:動作片、古裝片與犯罪片來說,三者間的共同點是,10年間拍攝數量沒有很多,另一個共同點則是投入的製作費用都相當高,而且皆由韓國有名的導演執導,演員陣容也都是大卡司組合。
位居成功率第四名、第五名的劇情片與喜劇片,拍攝的片數是前三類型的數倍之多。劇情片對於新人編劇或導演來說,進入門檻較低,而除了《與神同行》之外,其餘劇情片的製作費相較之下都不高。喜劇片由於不需要華麗的背景或特別有名的演員,在製作費上又更低了,許多製作公司都喜歡拍喜劇片。
驚悚片的部分,由於韓國觀影市場不大,投資與製作的片數不多,導致只寫驚悚片的編劇在收入上十分堪憂,多半是由導演親寫劇本,驚悚片賣座前三名的電影都是導演兼編劇。
而製片數最多、成功率卻最低的浪漫愛情片,在這一兩年來製作數量已開始下降;主因韓國平均一部電影製作費是60億韓元,至少要有180萬觀影人次才能回本,但韓國的浪漫愛情片市場大約是200萬觀影人次,在這樣的情況下,製作公司開始對於投入時間與成本拍攝浪漫愛情片感到卻步。
貧富差距擴大的電影製作產業
近年來,CJ、樂天等財閥型投資公司,陸續將韓國有名製作公司、導演及演員納入旗下,並以自家的資金投資自家編導的作品、用自家演員拍攝,最後在自家連鎖電影院中播出,直到回本後才下檔,是造成韓國電影產業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主因。
這就是韓國電影產業目前的現況:有名導演跟演員的組合就是賣座保障,電影院也願意上映這類作品,吸引更多觀眾;沒有這種條件的電影就會越來越少,製作的公司也會越來越小。
以製作《與神同行》的公司來說,在延續劇情與演員的考量下,當時第一部與第二部其實是同時拍攝,共投入約350~400億韓元的資金,至少需要有1200萬的觀影人次才能回本;但《與神同行》第一部已經突破1400萬觀影人次,可以預見第二部上映後,不論有多少人進電影院,都是穩賺不賠。表示這家投資公司的規模將會越來越大,中小型製作公司未來只會更難發揮。
不過,申東益也從中觀察到另一個有趣的地方。對大型製作公司來說,旗下資金、導演、演員,還有足夠的映演管道,欠缺的就是一個好的劇本。所以,韓國電影產業近來也發展出所謂的「一人製作公司」,這是由原本大公司編制內的製作人出走後成立的公司,主要會尋找有好作品的編劇合作,再以劇本尋找有興趣的投資者。
申東益明年預計上映的電影作品,也是與一人製作公司合作。這樣的合作對雙方都是有利的,由於是一人公司,初期所需資金不用很多,編劇雖然一開始僅能獲得少部分收入,但只要劇本內容好,就能拉到更多投資金額,拍出的電影若賣座,後續的收入將更可觀;申東益認為,這能刺激編劇更用心創作劇本,才能順利拿到投資額。
這是韓國電影產業正在發生的事情,製作公司如果不是大如財閥,就是小到僅是一人公司。
韓國電影中的原作與IP
在這樣的產製條件下,IP在電影產業的運用並不少見。幾年前改編自日本漫畫的電影《醜女大翻身》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票房十分賣座的《與神同行》也是以現有的網路漫畫來改編,而這部電影的製作公司甚至成立了一個子公司,專門負責IP作品的改編拍攝。
以製作方的立場來說,使用IP來拍電影是相當有利的。若創作從無到有的劇本,其實相當耗時,IP已有現成的劇情內容,也有固定的觀眾群,在宣傳方面還能省下一筆經費與人力,近年來廣受韓國電影製作公司的喜愛。
申東益分析,對以下三者來說,IP的使用顯得特別重要:
1.急速成長的市場:
以韓國平均一年拍攝100部電影的產量,若遇市場急速擴張,需要200部作品時,拿現成的IP來改編拍攝是最快的方式;目前中國電影市場就有這樣的情況。
2.經驗不足的製作公司:
由於IP已經有完整的台詞、劇情與架構,對於新起步或經驗不足的製作公司來說,可以省去相當多的時間與成本,較為快速投入與產製電影。
3.資本龐大的製作公司:
如前述所言,擁有龐大資本的製作公司,缺乏的是好劇本,及足夠吸引人氣、帶來錢潮的內容。在市場上已經獲得許多人喜愛的IP,對於這類製作公司來說,當然是不二之選。
但是,申東益也提醒,將IP改編成電影,有2個需要注意的地方:
1.IP的電影化
當IP改編成電影時,必須要先清楚兩者的「體質」是有相當大的差異存在。申東益以自己改編的《食客》來說明,《食客》原著是30集的小說,由150個故事構成,但要在100分鐘的電影之中描述這個故事,是絕對不可能將原著所有情節都塞進來;於是,身為編劇,就要根據電影的文法、規則、體質等等,將原有的IP「電影化」,才能改編出好看的電影劇本。
2.IP的在地化
除了要將IP改編成符合電影的格式,申東益也強調,在改編過程中的「在地化」是十分重要的。舉例來說,日本的小說或漫畫,在場景與氛圍上都有很明顯的日本風格,若直接拿來改成韓文版拍攝,而沒有根據韓國的風俗民情改編的話,拍出來的內容不見得會被觀眾買單。
只是長遠來看,申東益也提醒一味改編IP並不是市場良藥;若因製作快速、成本較低的緣故,大量改編IP來拍電影,導致電影院只充斥這類電影時,電影市場就會開始貶值,觀眾也不愛進電影院看電影,最後形成惡性循環,導致市場萎縮。
電影最重要的是「企劃」
十幾年的電影編劇經驗,讓申東益歸結出了以下這句話:「台詞贏不過情境,情境贏不過劇情,劇情贏不過企劃。」
當要製作一部電影,最重要的,是一開始的「企劃」。必須先思考現在這個時間點,需要什麼樣的故事?這個故事能否對社會傳達正面效益?和其他類似的電影差異性何在?諸如此類有關電影主題在「定位」上的思考,如果沒有在製作初期的企劃階段就討論清楚,這部電影的失敗機率將相當高。
當企劃定位明確之後,下一步才是思考這個主題要如何「安排」才能有「故事性」、劇情的故事發展該如何起承轉合才會吸引觀眾,這是創作劇本前,編劇得先決定下來的要素。之後,才在訂好的故事架構下,思考什麼地方要放入什麼樣的情境,可以是搞笑的、悲傷的、有趣的情境等;最後,根據各個情境撰寫對應且合乎邏輯的台詞。
喜劇電影企劃的「三行法則」
申東益分享喜劇電影最重要的「三行法則」,指當有辦法用三行話來傳達故事,讓聽者也覺得有趣,那故事成功的機率就很高。
申東益先舉了《逃回監獄》這部電影為例,這部電影的三行法則是:
第一行:監獄裡有兩個獄友因為太太外遇,非得離開監獄。
第二行:為了逃獄,兩個人嘗試了很多搞笑的方式,終於逃獄成功。
第三行:好不容易逃獄,看到電視報導才發現,自己在接下來的特赦名單之中,所以又要在獄方發現前逃回監獄。
光以這三行話來解釋《逃回監獄》這部作品,雖然沒有包含任何台詞或情境,但對許多觀眾來說,就蠻有趣的了。這就是申東益所謂的「三行法則」。
接著,申東益又以自己創作的《重返20歲》來重複說明三行法則的運用:
第一行:有一個一輩子為小孩犧牲的母親。
第二行:小孩一直認為媽媽是老人,媽媽想回到年輕的時候,如果可以再次年輕,就不會只為了小孩犧牲。
第三行:這個母親真的回到青春,她終於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不過,在運用三行法則時,申東益也強調,在第三行之後的內容,必須先留白,因為電影是一個團隊合作的創作過程,後續的劇情發展,需要透過製作群更完整地企劃、討論,才能完整電影。
用「真心」創作劇本
最後回到編劇的角色上,申東益首先闡述自己為什麼會從地位、收入都較高的電視劇編劇跑來寫電影劇本。
「當時在電視台中,我寫了超過1200集的劇本,有天我發現,這當中大概只有不到100集的劇本是我真正喜歡的內容,我就決定要換跑道了。而我所創作的電影劇本中,哪個片段搭配什麼音樂我都瞭若指掌,我才確信當電影編劇是我想要的。」
他深信,編劇應該要追求的是「創作時的快樂」。擔任電視劇編劇時,多半都是根據電視台要求來寫劇本,其實不是件開心事;電影編劇卻能帶給創作者更自由的發揮空間,這是申東益至今還是不放棄寫電影劇本的理由。
同時,申東益也提到,用「真心」來創作,是讓劇本好看、電影成功的不二法門。同樣是訴說母親的故事,《重返20歲》之所以賣座,就是因為整個製作團隊都投入真心在製作這部電影。
創作劇本時,適逢岳母過世的申東益,便在劇本中投入對岳母的深刻情感;製作人則是懷念自己的母親,想拍攝一部與母親有關的故事。導演與片中演員之一的成東日,自小都由奶奶撫養長大,和《重返20歲》的主角極為類似,原本都不接拍別人的劇本,這次一口氣接下執導筒,已是頂級演員的成東日也只以半價片酬答應出演。
從製作方、到編劇、到導演,再到演員,雖然各有各的母親,大家想透過這部電影所塑造出的母親都是一樣的,這就是申東益所提到的「真心」。不只是編劇該投入,而是整個製作團隊都該發自內心製作一部電影,那就一定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