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本土超級IP《紅衣小女孩》導演程偉豪╳編劇簡士耕╳監製曾瀚賢:台灣電影的出路,就是往困難的方向走!
(本文轉載自《GQ Taiwan》,版權為《GQ Taiwan》所有,經同意後供非商業用途轉載使用,未經《GQ Taiwan》同意請勿任意轉載;本文於《GQ Taiwan》官網連結 )
(文/ 雀雀,編輯/ Faith Su,照片/英雄旅程)
你最近看的本土恐怖片是哪一部?很多人的答案應該都是同一個:《紅衣小女孩》!
2015年《紅衣小女孩》上映,鄉野傳說題材加上創新內容,將恐懼融合親情及愛情,一舉打破10年來的台灣恐怖片票房紀錄。2017年的《紅衣小女孩2》更是票房直接破億。合力打造這個台灣恐怖片IP《紅衣小女孩》的導演、編劇、製片三人組程偉豪、簡士耕、曾瀚賢在文化部主辦的「編劇深度解密」講座中首度公開合體。這「創意三角」合作無間,但一起受訪還是第一次。三人暢談兩度創造出賣座電影《紅衣1》、《紅衣2》背後的工作細節及血淚秘辛。雖然合作過程極為痛苦,但三人卻都樂意將這份經驗複製到未來的工作模式裡。
《紅衣小女孩》讓他們都升級了
憑藉兩集《紅衣》與電影《目擊者》成為賣座台片保證的導演程偉豪,目前手上有兩部電影和一部劇在進行,分別是和台灣、大陸,以及與曾瀚賢合作的案子。導演表示,這可以歸功於當初《紅衣小女孩》取得成功後,帶來的自信與後續衍生的多方機會,坦言自己已從《紅衣》IP身上得到太多好處,所以把執導紅衣3《人面魚:紅衣小女孩外傳》的機會讓出來,希望給新導演更多機會。
系列電影的成功,也讓編劇簡士耕產生更多的信心、更敢於「放感情寫」!他回憶起三人共事時期的百般折磨,以及當初劇本出手之後,幾乎97%都被改掉的傷心過程,換來的是「97倍的票房」和「越寫越快、更能耐著性子寫」的能耐,認為「在這個過程中,自己也被擴張了。」
監製曾瀚賢也認為,《紅衣小女孩》讓他們發掘到一種不全然是製片制,而是由導演、編劇、製片之間願意彼此「換位思考」的台灣電影創作模式,讓他深刻懂得,「把人才聚集在一起的重要性。」這個過程,也使他對自己的監製身份產生了更多想像,企圖透過類似的模式,替換其中的人物,來挖掘與培養更多台灣影視創作人才。
大陸大平台?台灣影人可正向看待
大陸影視業正風生水起,熱錢不斷向台灣人才招手。已然闖出名號的三人,各自也收到不少邀約。程偉豪率先以自身立場表示「創作者都會渴望能在更大的舞台上表演」,曾瀚賢則認為,台灣人才渴望上大平台伸展的心態不是現在才有:「不只去大陸,台灣也有很多跑到美國去的人。有大市場在招手,人才就會去。其實一個環境如果可以持續培養出新的人才,就不會怕流動,因為他們取經回來之後,會帶更多的好東西回來、促進產業的整體提升。」台灣之光李安,正是最佳的標準案例。
對於大陸市場的崛起,簡士耕同樣樂見其成。理由為何?當然在於市場大,也讓「華語電影」在世界影壇的地位有了顯著的提升。大陸電影的票房數字可能在一兩年內,就正式超越北美,成為好萊塢也不敢小覷的兵家必爭之地,這對於有志向的台灣創作者絕對是好事。
「但是大陸並不好混,競爭之激烈不是台灣人能想像得到的」簡士耕強調大陸影視工業體系分工多,光是劇本工作就有分故事提供者、試寫比稿者、正式寫稿和潤稿等職,每爬升一個職位都是考驗:「我們不應該抱著去練功的心態前進大陸,而是要在台灣先把功夫練扎實,再去跟他們競爭。」
台灣電影市場累了嗎?
《紅衣小女孩2》成為去年唯一票房破億國片,相較於以往每年多部台片破億的票房市場趨冷,似乎反映出台灣觀眾對於自家電影的興趣顯缺?程偉豪導演持樂觀態度:「我在十年前看到的是,台片票房只要破千萬就要大肆慶祝了。但現在國片動輒就能破千萬票房,甚至破億。所以我總覺得只要創作者說好故事,找到對的受眾,觀眾就會來。」
簡士耕更笑言,有時票房就真的是運氣問題,只要持續不斷努力,多試幾次,成功的機率自然會增加。尤其是網路劇及OTT平台的普及已然漸成氣候,影視行業結構性產生變化,也為創作者帶來生機。程偉豪與簡士耕都異口同聲表示,OTT讓影視創作者不被機會稀少的大平台所主宰,只要有好的內容,年輕人就可以快速卡位。曝光機會變多了,對觀眾和作者都是好事。
放眼華語影壇,三劍客鼓勵提升積極度
有了成功經驗在身,三劍客有志一同認為台灣電影的出路,就是「不要放棄找夥伴」以及「得往困難的方向積極前進」。例如團隊合作比獨力奮戰還要困難,但是還是應該積極去嘗試,「說服是困難的,妥協是簡單的」三人每回講到當初磨合的痛苦經驗,總愛用這句作結。其實華語影壇各自有其環境的困境,若說台灣資源不足,大陸就是審批惱人。實際接觸過大陸的審批制度與產業生態差異後,曾瀚賢見識到了大陸影人面對衝突與爭執時,主動尋求解法的積極態度,也發現,積極度才是提升競爭力的關鍵。
以上映至今已賣破136億台幣票房的陸片《我不是藥神》為例,電影上映前曾因題材敏感而險些拿不到龍標,但導演文牧野積極面對審批意見、在不放棄自身立場與審美表達的往來之下,最終把電影修改到通過審批的結果。以結果論,作品後來得到叫好叫座的雙贏局面,更在大陸爆發疫苗新聞後,證明導演並沒有因為審批而閹割掉他所想做的議題傳達。
「沒有人喜歡審批,但要進入那個市場,創作者其實可以用更積極更聰明的方式應對考驗。」曾瀚賢如是說。國片也曾有過一段拍攝敏感題材恐遭舉報的創作歲月,那時也有導演照樣拍出好片來,而如今沒有任何限制的台灣市場,或許也不該再為創作靈感找更多的理由來畫地自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