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金馬電影大師課 │ 查爾斯吉伯特:作者電影製片人的養成之路
時間:2018年11月14日(三)16:00-18:00
地點:三創生活園區
講者:查爾斯吉伯特
講題:【國際製作】作者電影製片人的養成之路
文字記錄:彭湘
這次我會分享作為電影製片我入行十五年以來的經驗。我從法國藝術電影集團MK2工作踏入電影圈,一開始是擔任短片製片。MK2既是製片公司也做後端行銷,我因此接觸到電影產業各環節的分工,經歷到電影製作從頭至尾與導演之間溝通的歷程。六年前我成立自己的製片公司CG Cinéma,持續為電影產業挖掘新銳導演、扶持作者電影的製作。今天我將按照以下幾點分享我的看法,包含製片人的角色、尋找拍攝主題與導演、資金籌措、安排國際發行,以及華語電影市場在國際上的分析。
我會介紹到幾部電影,是我擔任製片人的作品。第一部是《愛情未來》(L'avenir),我和導演米雅韓桑露芙(Mia Hansen-Love)已經一起製作了兩部半的電影,我跟她合作的第一部則是《巴黎電幻世代》(Eden)。另外我還會講到《少女離家記》(Mustang),這部是在已經開始製作的情況下,我替另一個製片人接手的作品,我們在土耳其拍攝,但它是一個歐洲合作的電影,得到不少來自公家機構的資金支持。最後也會談到一點今年跨足到華語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的製作。
我們自己要先相信,並將想像的成果投射得愈遠愈好
對我來說,電影是具有現代性、集體性與大眾性的藝術。現代性是指以當代的視角講述我們週遭所發生的事;集體性是導演必須與技術人員、製片、演員合作,製片則要與出資者、導演溝通,沒有人可以獨立完成;大眾性則是因為電影需要接觸一定數量、有一定觀影經驗的觀眾。
我身為製片人的角色就是手上握有一些「原型」(prototype),「原型」是尚未實現的計畫,我們對它的結果是未知、沒有人能保證的,這當然也是創作的本質。但這也恰與商業概念是有些違背的,因為這些「原型」是高風險的、是難以操作的。所以製片人的角色是在這些未知結果的概念發想成形的過程中,辨認出它的核心價值是什麼、如何找到方式籌措資金、以及激起產業界、媒體與觀眾的熱情。這些思考工作我盡可能地愈早開始愈好,尤其作者電影預算少、能見度低、觀眾普遍是很精明的影展群眾,在大環境裡是很邊緣的。
我與我合作的導演常覺得,沒有什麼比盡力孕育並執行計畫更熱血,這也是我試著在做的。我覺得這並不是一場失敗的戰役,年產五十部超級英雄的大公司的未來性,會比創作關懷人性、作者電影的導演或製片方來得低。如何賦予價值、激起熱情並植入業界,《少女離家記》是個很好的例子。導演聯繫我,要我讀一下計畫的時候是在資金成功籌到一半、與原製片不甚順利的情況。我們於是相約,仔細檢視整個計畫。
原先的資金都是公部門資金,但我從另一個方向著手,我去市場找發行、投資。我以劇本的角度向他們解釋,這是一部可以定位在入選坎城影展,甚至可以代表土耳其入選奧斯卡外語片的影片。我也稍微修改說詞,從「請給新導演第一部作品一些支持」變成「這個導演具備強大的企圖心」。在這個產業中,我們怎麼讓自己的想像成真?我們自己要先相信,並試著將想像的成果投射得盡可能的愈遠愈好,那才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