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放映Q&A 】《你是否聽見花開》/連奕琦:如果你有五億,要怎麼發展你的電影想像力?


【短片放映Q&A 】《你是否聽見花開》/連奕琦:如果你有五億,要怎麼發展你的電影想像力?

《你是否聽見花開》是個奇異的故事,劇情講述一名亡靈管理員——其實就是所謂的死神——在執行最後一次任務時,理應要隨管理員進入陰間的亡靈卻說聽見「花開的聲音」,就憑空消失了,這讓原先戰功彪炳的亡靈管理員十分受挫,便開始尋找亡靈逃脫的原因。《你是否聽見花開》除了由張家慧、丁強以及旺福樂團主唱小民主演,更有許多電影人在片中露臉,包含導演李芸嬋、郭春暉和編劇蔡宗翰等皆在劇中演出亡靈或死神的角色,場景更拉到彰化的扇形車站拍攝。以短片而言,《你是否聽見花開》確實是一部相當用力的製作,而導演連奕琦表示會想拍這部片,並不是「有什麼故事要說」,而是與「短片輔導金」有關。



不是有故事要說,而是有事情要做

「拍片有目的性最好,但如果沒有,也很好玩。」


其實連奕琦的動機很單純,就是想拍一部好玩的片。連奕琦說在他拍完短片《靜悄悄的幸福》和公視人生劇展《夏天到了出去玩吧》之後,陳蔚爾導演找他去擔任另一部獲得輔導金的短片製片,順口問了「你怎麼沒投?」,當時連奕琦苦於「沒有故事」,因此沒有動作,把短片輔導金的想法放在心裡。然而有一次在騎車的時候,他腦中忽然閃過「聽見花開的聲音」,他覺得這個靈感可以跟一直以來想做的死神故事結合,《你是否聽見花開》的故事基底就出現了。


「我想拍這部並不是有什麼故事要講,而是有事情要做。」


連奕琦也坦言,當初拿《你是否聽見花開》投短片輔導金時,第一次並沒有入選,第二年他只將劇中的一個動作改變,就通過了。他笑說自己有點叛逆,但也證明了每年評審的口味不同,未能雀屏中選不代表失敗。


拿到輔導金後,連奕琦在籌備期找了許多電影圈前輩與朋友看劇本、給建議,連奕琦笑說其實當時許多人都有表達「前面有趣、後面看不懂」,但他心裡想的是:你們這些人都不懂我,我要去拍我自己的片。


等到製作完成,連奕琦再找了大家來看,得到的回應依舊是前半段有趣、後半段難理解,讓他一度也懊悔當初真的該聽大家的意見,後來他依照蘇照彬的建議,補拍了一段做為結尾。直到《你是否聽見花開》在金馬影展放映時,連奕琦才忽然體悟到:「還好我沒有全聽大家的建議,我完成了屬於自己的東西。」


其實連奕琦在《你是否聽見花開》中嘗試了他喜愛的導演會使用的手法,「因為那時候很迷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他笑稱現在回頭看,會覺得很多鏡頭怎麼會那樣擺,真的很幼稚。


「但是好險我有做,因為如果當時不做,我也會在下一部作品中來做。」



如果你有五億,你的想像力也要到五億

然而像連奕琦這樣奔放的態度,難道不會把錢燒光嗎?其實連奕琦也曾經歷「被錢綑綁」的過程。在拍攝第一部長片《命運化妝師》時,「我還是想著錢」,因為當時連奕琦不想讓投資方賠錢、不想背上「賠錢導演」的名號。然而在溝通時,他發現自己身為導演,卻不斷在想著省錢,而忽略了創作。


「其實錢降低不見得對資方是好事,有時候大案子還比較好募款。」連奕琦指出資金的盲點,認為導演還是要更專注於自己想做的事。


他也以上一部作品《市長夫人的秘密》為例,他表示這部電影的票房奇慘無比,他也因此向製片承認他的個性就是「有些事情不去做,我會後悔」,連奕琦認為這樣「比較痛快」,勇敢去嘗試,痛到不行才會痛定思痛。


「終歸還是得回過頭來看你『到底想做什麼』,你拍這部電影是因為覺得會得獎嗎?但這是你想拍的嗎?還是為了拿到輔導金?那就算拿到了,你最初到底想做什麼呢?」


他更建議可以回去看劇本的第一稿,無論有多少瑕庛——因為那才是拍片的原型。


他還有一個「五億心法」。在籌備《你是否聽見花開》時,與製片討論要將整個製作期拉長到一年,看誰想要一起做,重點是「預算無上限」。


「不要再跟我說錢不夠,我現在給你五億,你的想像力要到五億。結果大家的想像力都不會花到五億,可能一千萬就差不多,就再也不會跟我說錢不夠了。」


拋開預算枷鎖,不再將錢放在腦袋裡,而是用力發揮想像力。最後《你是否聽見花開》的花費不超過170萬,加上扣稅後實拿135萬的輔導金,連奕琦另外貼了30萬,但他覺得值得。



自信的生成:我就是要練習

懷有天馬行空點子的連奕琦,其實也是秉持著對於「練習」的堅持:


「我自己的片子一直都長這樣子,前面講A後面講B,因為我就是喜歡這種片。像是《水底情深》(The Shape of Water),明明就是怪物片,後面卻變成愛情片,中間甚至還有懸疑片的成分,但導演做得很高明。雖然我還沒到那種程度,但我就是要練習,因為我不可能很會拍某一種類型,有一天就忽然很會拍另一種類型。」


連奕琦認為在拍片時,劇本反而是最簡單的一環,因為只有文字。但他指出,最後觀眾所看的並不是劇本,而是到底拍出了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其實《徵婚啟事》是連奕琦的分界點,他說在拍《徵婚啟事》前,他拍片都在搞劇本,甚至連隔天要拍的東西今天可能都還在調整劇本,然而電視劇的量以及拍攝方式與電影非常不同,改變了他的想法。


「我以前認為劇本一定要很清楚,因為就是跟所有工作人員溝通,但電視劇是跳拍,我沒辦法處在同一個故事脈絡裡面拍東西了。一開始很抗拒,還請副導幫我擋一下,但現實、預算、演員都不能等,只好拍了。一久,我才發現這可能才是導演該做的事情:做影像的想像力轉化。我忽然在這之中享受到另一種樂趣,我不再專注在文字上,而是我如何去把文字轉化成影像。」


他表示當初接拍電視劇,也有人問說都已經拍過電影了,怎麼還要去拍電視劇。但是這樣不同的經驗,讓他對於導演的角色有更深層的理解。



創作之外,必須要重視的事

在當導演之前,連奕琦也經過許多練習。過去在劇組中,連奕琦多擔任製片、編劇等職位,其中,在《詭絲》擔任製片助理的經驗對他影響很大。他說在《詭絲》之前,製片助理要找景、要訂便當,在劇組中的階級相對低,面對導演組就是矮了一截。直到《詭絲》,擔任美術的種田陽平——是知名的美術指導——在開會時稱呼連奕琦為「場景老師」,並詢問他對於場景的看法,讓連奕琦相當震懾。


「以前找場景回來,就是看導演同不同意,沒想到大美術問我意見,還叫我老師,我才明白原來在他們的產業是這樣看這件事的。」


從此連奕琦感受到身為製片助理的重要性,加上台灣很少做棚拍,大部分都找實景,因此找場景的人是決定一部電影長什麼樣子的極大關鍵。「即使我找了十個場景,被導演打槍了九個,但最後那個還是我找的啊!」


台灣電影「作者論」當道,相當重視導演,但連奕琦呼籲即使是短片也不能忽略製片。他舉了《詭絲》的例子,導演原本屬意另一位攝影,但是在製片的「安排」之下,讓那位攝影無法接拍,轉而找了後來的黃岳泰。製片的考量在於,這是蘇照彬導演第一次拍長片,原先那位攝影的工作風格是比較奔放不受控的,要是兩人合作可能會拍不完,所以找了亦有許多大片拍攝經驗的黃岳泰來。這個例子顯示出製片的功用雖然不在創作,卻是能夠幫助到創作的。



在飛躍的想像力下,連奕琦認為電影的製作其實是很實際、很科學的,方法可以科學,但想像力不應該被現實限制。


「過了十年、二十年,你回頭看這部片,會不會後悔沒做這件事,或者是你後悔做這件事,但至少你已經做過了。看你比較在乎掌聲還是做自己,沒有對錯,而是看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張貼日期:2019/06/25
更新日期:2020/03/0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