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蕙茵│在國際與在地之間,尋找與觀眾最近的距離
時間:2019年11月20日(三) 14:30-17:30
地點:臺北文創大樓
講者:甘蕙茵
講題:國際製作/在國際與在地之間,尋找與觀眾最近的距離
文字記錄:彭湘
《我們與惡的距離》 通過大數據分析資料、建構劇本
我們比較後期才參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公視開始開發之後我們才加入,同時 CATCHPLAY也是我們後來的合作夥伴。這次的經驗比較多是向公視學習全新的劇本開發方法,我們是如何用大數據開始建構這齣劇呢?
公視從2016年開始出現運用「大數據分析」的想法,他們想做一個以「無差別殺人事件」為題材的作品。從「無差別殺人事件」衍生的關鍵詞開始,通過網路上的資料數據做研究調查與分析。這些資料可能來自人們關注的社會事件與新聞事件,以及網路上針對相關事件的討論,進一步理清它的發展脈絡,以及後續的社會效應等,然後利用龐大的數據做為劇集的框架。
以「無差別殺人事件」來說,關鍵詞就做了許多分類,包含事件跟人物的分類。人物分類指的是與事件相關的人物,我們馬上想到的是被害者、加害者,再延伸就會有律師、法官、社工、新聞從業人員等。從這些人物身上與網路上熱烈討論的議題,去研究人物之間的衝突,從中看見人物的觀點,發現人物的矛盾,在創作劇本時,將這些元素放在我們要建立的角色身上。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觀眾看戲劇想看的就是矛盾跟衝突,一個是受害者的媽媽,另一個是被害者的妹妹,她們如果成為了上司和下屬(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的人物設定),自然會有兩個人物處於不同的立場跟矛盾,這就是戲劇最基本會好看的元素。此外,這齣劇也設計了好幾對夫婦,他們之間都有著不同的立場在拉扯,這就會形成很豐富的戲劇架構。
編劇呂蒔媛參考了這些數據,數據幫助她建立故事的架構,當然也有她自己的發揮空間,這齣劇成功的原因就是劇本較為扎實,以及立體的人物。除了大數據的社群資料分析,她們也做了扎實的田野調查,我聽說她們訪問了四十幾個人,這讓她們可以更深入地去描寫人物的性格。有一個很好的劇本,緊接著才招募製作團隊,另一個成功的原因就是很好的執行團隊。這齣劇是從十一個提案團隊中選出來一個團隊執行,再加上劇本寫得好,自然就能夠吸引到很好的演員,演員都很希望找到好角色,有機會發揮。所以一齣好的劇,要有好的劇本、好的執行團隊,還有行銷的力量,這些都很重要。
綜合來講,數據如何幫助我們呢?其中一個作用是幫我們很快地發現「衝突點」,發現社會正在熱烈討論的議題或對立的想法,衝突本身就是很好的題材,也會帶出新的思考角度。畢竟編劇是一個人,會有自己既定的模式跟想法,通過實際數據跟田調資料,她會發覺原來別人是這樣想的。另外,針對角色的行業方面,需要進一步研究他們的術語,像律師、社工、新聞從業人員是如何講話,才有辦法寫出更貼切的角色對白,這些都是大數據的有用之處。
到了行銷宣傳階段,因為議題本身就很有討論度,自然就成為有力的行銷工具。綜合起來,這齣劇在金鐘獎有十四項入圍,拿到了六個獎,包含最佳影片,這都不是容易的事情,是投入許多精心設計在裡面。非常感謝公視跟資策會,他們做了很多調研跟數據分析,讓我們有那麼好的一部作品。
《通靈少女》 有了成功的第一季後,如何做續集?
接著想跟各位分享的是大家比較熟悉的《通靈少女》,第二季剛播完,總共做了八集,籌備到製作花了兩年的時間。簡單來說,這就是個少女成長的故事,特別的是主角小真能看到鬼,她白天是學生,晚上是宮廟裡的仙姑。《通靈少女》的第一季算是很成功,得到金鐘獎最佳迷你劇集,這種收視與口碑都很好的作品,決定拍攝續集是很理所當然的。拍第一季的時候,並沒有想過要做第二季,所以決定要拍第二季之後,我們該怎麼做呢?
先跟大家分享拍續集的考量因素,有些電視劇在前期就已經預先設計好第二季、第三季的內容,編劇已經想好那個故事的宇宙,會留下伏筆或情節給其他季度。比方說,今年年初才剛播完第八季的《冰與火之歌》,總共播了八、九年。在第七季的最後一集,史上最有魅力的兩個人Jon Snow跟 Daenerys Targaryen終於走在一起,觀眾看到他們終於上床了。但是卻發現原來他們有姑姑跟外甥的血緣關係,而且都有繼承王位的可能性,那誰會是王位繼承者呢?當觀眾看到這裡,他不可能不鎖定下一季,但是我們還要折磨一下觀眾,讓大家兩年之後才能看到。這種設計就是留下下一季的伏筆,拍攝時其實是同時拍的,用了兩批完全不同的團隊,第七季每一集一位導演,每個導演有半年時間拍一集,這種同時計畫的模式,自然會讓觀眾看完一季後追看下一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