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靂布袋戲的創新與發展
文/陳志強
回想二十年前,當時的布袋戲就宛如現在的電視偶像劇,那樣地令人崇拜與陶醉。布袋戲融合了本土文化,不僅呈現在電視及廣播節目上,還在廟前廣場、鄉間野台等地公演…累積了人們的回憶。如今,布袋戲依舊吸引民眾,歷久不衰,版圖更延伸到海外,最終的成就霸業究竟為何?讓我們一起聽聽【霹靂國際多媒體】海外事業部經理黃文姬小姐娓娓道來霹靂布袋戲的發展及創新之道。
第一革命世家
『五洲園』是雲林的光榮。雲林縣可稱得上台灣布袋戲的老故鄉,尤其黃家三代累積的布袋戲藝術,將傳統文化發揚成名揚全球的藝術產業,塑造了傲人的台灣意象,寫下了台灣傳說戲曲的輝煌史頁,更締造偶戲文化的奇蹟。
黃海岱先生是霹靂布袋戲武俠風格的始祖,黃海岱在1925年自創了《劍俠戲》,並成立五洲園,經過20多年巡迴演出才名滿雲林乃至全台。接著黃俊雄先生,以豐富的內外台演出經驗奠定基礎,棄南管北曲配樂,以流行樂和自創主題曲的作法,強化了流行性及戲劇性;另為配合演出的場地和觀眾的需求,將木偶尺寸加大,將傳統的劍俠戲碼配上朗朗上口的經典口白,成為深入民間社會的語言。回想起,70年代的《史艷文》帶動了台灣熱潮,每當電視布袋戲《史豔文》播出時,幾乎所有的台灣民眾都停止了工作和休息,守在電視機前觀看《史豔文》的演出。由於這股熱潮不斷,《雲洲大儒俠史艷文》連演583集創下至今未破的97%電視高收視率紀錄。而霹靂布袋戲的新紀元則歸功於霹靂兄弟『黃強華、黃文擇』於1988年播出的霹靂金光中主角「素還真」登場之後。由於累積10多年的錄影帶發行及製作經驗,霹靂布袋戲開始躋身在衛星與有線電視百家爭鳴的有線電視頻道;之後,霹靂布袋戲搬上電影大銀幕,更令霹靂布袋戲有更具突破性、跨領域、跨媒介的革新創舉。深度的故事原創力,加上優良的行銷策略和資金的投入,使霹靂的創意影音產品成為台灣最本土、且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創意產業。
經營模式與創新
改變劇團原有經營方式,走向企業化經營,並設立全製作中心,進行產品大量生產;保守審慎的評估,大膽投入新的事業,不斷開發新的創意故事,帶入新的演出技術,多角化的經營模式和多元戲路的開發等,這些都是霹靂布袋戲的主要經營方針。當然,消費族群不容忽視,行銷最佳策略就是打入年輕族群,例如:史艷文與素還真是最具代表性的角色,必須引起年輕族群的效倣及當作家常便飯的話題,才能擴大消費族群。
此外,產品行銷管道更是一大關鍵,霹靂公司不斷尋求跨媒體合作,例如與智冠、城邦和7-11等企業間的異業結盟。在國際市場方面,該公司於2001年製作35厘米高畫質拍攝的布袋戲電影《聖石傳說》,並進軍海外市場,及參與坎城影展之宣傳,為布袋戲開拓了另一個行銷通路。所以,跨國合作發行以及異業結盟行銷,已成為霹靂公司拓展海內外市場及行銷的重要利器。
還原創作及產業化之革命
黃強華在1990年開始經營霹靂系列後,由於身兼創作與經營兩項工作,所以在編劇及角色設定上有了新的創舉。1997年霹靂編劇組成立,首創國內以集體方式創作劇本,而在劇本創作上有兩大革新,就是跳脫正邪二分法,並融入中國古代詩文和時下流行語彙。而霹靂布袋戲共有九大重要元素:口白、操偶、劇本、造型、拍攝、美學、聲音(音樂分為:人物音樂、場景音樂、情境音樂)、動畫、團結。以上九大元素缺一不可,例如少了口白,或許有些人無法了解整個故事究竟在說些什麼;另外,以技術層面來看,操偶技巧與聲音的搭配必須恰到好處,一但有任何閃失,將會影響整個布袋戲劇情的流暢。
航向無人競爭的藍海
國內市場必須穩健經營,國際市場則要耐心深耕,這是霹靂一貫堅持的理念。在面臨全球化競爭的今日,運用布袋戲獨特的演繹方式,結合科技不斷創新,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娛樂市場中脫穎而出。看著霹靂系列中高潮迭起且錯綜複雜的劇情,似乎反映出黃強華身兼霹靂編劇及經營者深奧過人的智慧謀略。而台灣霹靂王朝的成功,似乎也顯示出東方迪士尼的夢想已然浮現。
如今,霹靂布袋戲不僅出現在電影、劇場、電視上,更與宜蘭傳統藝術文化村以及虎尾博物館合作,每逢假日吸引不少布袋戲迷前來參與布袋戲盛會。霹靂布袋戲的蛻變是傳統藝術文化求新求變的最佳典範,惟有將傳統藝術融合創新的理念,傳統文化創意產業才能細水長流、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