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電影人才之搖籃-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


培育電影人才之搖籃-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

文/卓文惠

位於台北縣板橋市的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前身是「國立藝術專科學校」,自民國44年創校以來,已培育出眾多優秀的學生,最知名的莫過於2006年在美國奧斯卡上勇奪最佳導演獎的李安導演。而台灣藝術大學也是國內少數設有專門培育電影人才、電影學系的搖籃學校之一。

行政院新聞局鄭文燦局長除重視電影產業外,也非常重視電影教育的扎根工作,特於日前在百忙中帶領著電影處同仁一起來到了台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與系上老師及學生們針對電影「產業」、「政策」、「教育」等面向,進行意見交流。

電影為文化核心產業

鄭局長表示,電影為文化核心產業,也是價值產業,為達成這個目標,電影教育、電影產業及電影政策這三方面的互動要加強。目前,電影正處於產業振興期,新聞局希望以新的眼光及思維看待振興台灣電影產業之事。

文化保護及文化振興兩者應並重,自1992年起,台灣加入WTO後,即遵守相關規範,例如放寬國外電影片拷貝數,而各家戲院基於票房考量,也多以放映較能吸引觀眾的好萊塢影片為主;不過台灣電影重視人文藝術的傳統,使影片頻頻在國際影展得獎,也提高台灣的國際能見度,讓台灣在國際影壇發光。

實際上,政府為輔助國產電影片在戲院上映,於影片上映後對戲院採取所謂的「映演補助」;台灣的戲院產業相當發達,戲院並不是不願意放映國片,而是因為國片每一年的產量並不多,僅放映國片,並無法滿足國內市場的映演需求,所以我們也希望國片每年也能維持一定的產量。

「質」、「量」大幅成長
文化不是裝飾品,應該要高度重視,未必是「文化立國」,但是「文化國力」相當重要。以台灣而言,過去對於文化產業的投資,比起他國,明顯出現較為不足的現象。

一部好的電影,具有相當好的國際傳播效益。台灣電影「質」與「量」這幾年來,皆有大幅成長及增加的趨勢;創作者推出許多值得大眾欣賞、獨特的電影作品,但隨著時代的進步、網路的普遍、資訊的發達,特有的網路語言、文化也因應而生。令人憂心地,年輕人過於習慣網路的影像、聲音,閱讀的能力逐漸低落,已漸漸失去了對基本影像的欣賞能力及想像力。怎樣讓觀眾有欣賞電影、文化的能力,教育未來電影人才,這是我們目前亟需思考的議題。

電影帶動市場
日前李安獲得奧斯卡影展最佳導演獎的榮耀,全國人民也感到與有榮焉,趁著這股李安熱,希望可以帶動台灣的電影產業,讓更多的投資者及觀眾注意到電影產業的重要。以金曲獎為例,舉凡週邊商品、流行性風潮,皆引起相當大的效益。金馬獎應該也是流行事業的帶動者,未來應思考以台灣或亞太為立足點,及應以商業或人文為重?

另外影片有助文化交流,藉由影片到國外參展如:威尼斯影展、坎城影展或是舉辦台灣電影展,都有機會讓各國文化藉由電影活動彼此相互交流,並透過電影影像、聲音的傳達,讓更多人得以更加了解我們的文化及思想。

引進民間投資者
電影產業的振興,除了需要政府的投入外,也需要民間各大企業的投資者一起加入,共同對影視產業盡一份心力。政府除了鼓勵民間投資,「開發基金」、「融資」都是目前政府對於輔導文化創意產業,相當重要的措施。以開發基金的投資案例來看,過去係以投資半導體、科技產業為主,如台積電。政府只花了些許的小成本投資,卻得到相當大的獲利;我們也希望政府投資於文化產業,也能得到相當良好的效益,讓文化產業有足夠資金可以茁壯、成長、成熟。

邀請企業投資的前提,在於是否能夠引起企業投資者的興趣,再者,影視投資,是一件高風險、高報酬的事,如何以商業機制來運作,也是值得政府及企業界共同探討的問題。我們希望藉由政府分擔風險,能誘導民間企業投資影視產業。事實上,民間企業、公司團體對投資電影,其實存有相當濃厚的興趣,尤其有了韓國影視產業成功的案例,更讓我國民間的投資者有更大的投資意願。

行政院開發基金針對文化產業數位內容產業訂定了5年200億元的投資計劃,其中針對1億元以上的個案,包括電影、電視等可以直接申請投資,屬旗艦計畫,電影部分雖不多,不過新聞局希望未來可推動這方面的跨國合作計畫。至於1億元以下的計畫,目前國內產業多屬這類計畫,開發基金撥給行政院新聞局、經濟部工業局、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各5億元的額度,希望下半年電影界就有申請通過之案例。

此外,行政院新聞局提列1億元預算作為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並為企業擔保,希望也可為影視企業提供10至12億之融資運用。

「開發基金」曾經輔導了許多高科技產業,例如半導體、生物科技等等。高科技產業也許需要五年以上才能夠回收成本,風險也高,而影視產業的投資成本相對較低,回收速度也快。文化創意產業是文化活力的展現,不應只從票房回收來看,也許片子本身票房數字不是太多,但是對於電影產業有整體的帶動效果。

「國家電影文化中心」
許多國家為了珍藏珍貴的文化資產,大多以「藏」、「用」分離及「強制典藏」的方法來保存,未來政府也希望修正「電影法」,落實推動電影典藏及強制典藏的制度。

行政院蘇貞昌院長,日前相當明確地表示,需儘快推動「國家電影局」及「國家電影文化中心」來負責統籌推動電影文化工作。「國家電影文化中心」其下單位包括:電影資料館、電影博物館、電影圖書視聽中心、數位多媒體遊藝館、多功能國家電影院、教學及會議中心、露天電影院、電影夢公園、公共服務區等,希望藉該「國家電影文化中心」為核心,凝聚產業力量,發展成為台灣的影視媒體園區。

人才培訓
過去中央電影公司與政府的關係密切,在電影產業中,不管是人才培訓、影片製作等方面,中央電影公司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例如李安導演即由該電影公司發掘、培養出來的。而目前的李安熱,政府當然希望藉由這股熱潮,引起民間企業對影視政策之重視及發揚。

台灣現階段電影人才斷層相當嚴重,而成為一個成功的電影從業人員,不是一朝一夕即可養成,需要文化、技術、知識等各方面相互結合,除了個人努力,培養應有的能力也很重要,畢竟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國際間知名的李安導演。

如何成功地培訓出優秀的電影從業人員,以及如何具備優良的行銷眼光,就得從小開始做起。

「電影教育」從小開始
台灣影視產業具備有先進的設備,但是說故事的方式、掌握電影語言、文句能力都稍嫌不足;戲院高度發達,電影片的數量、觀影人口卻低度發展。劇本、編劇人才的開發,學習如何行銷等能力,以現階段來說,都有相當大的努力空間。目前國內影劇相關科系越來越多,但電影品味趨向一元化,所以在電影教育養成階段,需有人文培養,如:技術理論、電影文化等,才會使電影學子的視野更遼闊。

培養觀眾喜歡電影的興趣及欣賞的能力,應從受教育、生活中開始做起。事實上,電影除了具有娛樂的功能外,也富有「教育」的功能,這也是現在政府努力的方向,希望未來可與各級學校一起合作,從事「教育扎根」的工作,辦理影視相關活動、編印電影教材、影片賞析活動、種子教師培訓等計畫,讓影像教育能透過各級學校體系向下扎根,也可培養國人欣賞多元電影的能力。

舉辦台灣電影節
電影是展現「文化國力」的利器;為了對外推廣台灣的電影,新聞局指示駐外單位,規劃辦理「台灣電影節」,希望藉由駐外單位的據點及活動時間的長度,加強台灣電影文化傳播的效益,讓國外的觀眾有更貼近及了解台灣電影及文化的機會。而台灣電影在國外映演時,皆有不錯的迴響,也讓我們對台灣電影更有信心。

影視匯流
電影與電視媒體的合作,是世界的趨勢,未來可研議多利用電視頻道來播映電影,或是由學校與電視頻道合作規劃製作「電視電影院」,除放映影片外,並輔以電影教育,希望可以吸引更多的觀眾喜愛電影。而公視集團(如:公視、華視)也可與學校合作,對學生作品採取鼓勵措施,使更多電影優秀創作者的作品有播放及與觀眾接觸之平台。

張貼日期:2006/07/18
更新日期:2006/09/2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