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影視創投會論壇--跨國製片合作的難與易
整理/董育麟
「跨國合作」電影意指在電影資金或製作人員方面係由多國或地區合作生産的電影。透過各地的資金、人才與技術交流,不僅為電影集資與票房回收提供更大的空間,一方面亦是世界各國對抗好萊塢電影強勢入侵各地電影市場的一種應變方式。
2000年李安執導的「臥虎藏龍」,結合台灣縱橫國際影視公司、香港安樂影業、美國哥倫比亞公司三地資金拍攝,創下全球2億多美元的票房。成功的「跨國合作」模式,引來其他電影製作者紛紛效法,成為華語片進軍國際市場之典範。尤其在中國與香港簽署CEPA協定(“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協定)之後,「合拍片」可以視為中國電影百年以來的一個新里程碑,CEPA協定讓香港電影可以與國產電影享受同等的待遇,使得香港電影進入中國市場時不再需要受到進口片配額(每年20部)限制,兩地的合拍片不但視為中國國產影片,而且合拍片的片方在中國市場上獲得的票房,只需要繳納10%的外國企業所得稅,稅率從一般進口片的20%降到10%。
隨著該項協定的落實,中國與香港兩地的電影幾乎無法分割,1997年,港片年產量有186部,其中合拍片占25部,到了2006年,中國國產片票房前10名中有9部都屬於與香港的合拍片,51部港片年產量,合拍片已高達38部,約占75%比例之高。
合拍片正以一種強勢的姿態進軍中國電影市場。在中國電影市場,合拍影片發行的票房分帳比例要遠遠高於進口大片;不僅僅是香港或亞洲周邊國家,歐美各國也正積極尋求各種合拍模式,分享中國市場。當「跨國合作」已成為當今全球電影市場發展態勢,在華語片接受西方資金與技術支持之前,還有許多待建立起的國際化操作規則,包括合約訂定、版權與票房分帳方式。2007年的台灣影視創投會,以「跨國合作的難與易」作為本屆的論壇主題,邀請金馬獎執行委員會焦雄屏主席、縱橫國際影視公司徐立功先生及中國華誼兄弟影業公司王中磊先生擔任論壇主講人,從製作規模、法律、風俗民情等尚有許多待克服的困難,分享他們在跨國合作上的經驗與體會。
王中磊
跨國合作的難與易,對於走過12年頭的華誼兄弟影業而言,體會頗深,華誼影業創業至今剛好歷經中國多種合拍片型態的過程,因此本次論壇將主要從華誼兄弟本身的營運模式與中國合拍片的現況來談。
目前中國合拍片大約可以略分為三種型態,首先是中國與香港的合拍片型態,約占80%的合拍片比例,中港合作基於文化相通性,香港需要大陸廣大的市場與中層勞動力,而大陸需要香港純熟的製作模式與技術,形成這種看似最穩妥也是最常見的合拍模式,但是該種合作模式缺乏足夠專業態度,卻是最容易導致失敗的。
第二種類型是與亞洲地區的電影合拍,例如電影「墨攻」,就是結合了中、港、日、韓四地的合作模式而成,不過,因為「墨攻」在整個亞洲市場只有中國跟香港的票房與口碑獲得迴響,日本持平,韓國市場則失敗,於是「墨攻」之後,所有的投資方都決定不拍續集,但這種投資合作形式與市場分享都是很好的模式。
目前,由劉德華主演的新片「見龍卸甲」也還朝此方向進行中。
最後一種是與英語片地區的合拍形式,通常這種合作模式預算最高,至少達2-3千萬美金以上,如華誼公司明年即將推出由成龍、李連杰主演的電影「功夫之王」與講述南京大屠殺題材的「約翰 阿貝」。追溯與英語片的合作來源,我個人比較偏向陰謀論,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呈幾何倍數增長,不論是銀幕數或票房人次的增長幅度幾乎每年以30%的速度成長,英語片製作業者若能善用西方運作角度融合東方文化特色,必能順利搶攻中國市場。這類型合拍才剛剛開始,我們也希望藉此合作機會學習西方資金運作模式,不過成績還未出來,無法評斷好壞,值得肯定的是,它畢竟拓寬合拍片的一種新方式。
繼「臥虎藏龍」後,華誼公司也與美商八大之一的哥倫比亞公司(Sony Columbia)合作了「天地英雄」、「功夫」、「大腕」、「可可西里」、「天下無賊」等五部影片,這幾部合拍片的題材與中國導演都在亞洲小有名氣。然而,結果卻並不理想,當初合作時並不清楚對方要什麼,只是盲目樂觀,希望華語片如「臥」片一樣可以走入國際市場,結果這五部片在中國的票房很好,但對投資人而言,與主流大片場的合作,共享全球市場,其實製作方幾乎都收不到錢,光是發行商就大約會帶走25%-30%的票房收入,最後製作方除了本地市場之外都分不到海外票房的收益,而這些海外發行商也是這些主流片廠經營的發行公司。這是與美國大片廠合作的弊端,但不能全責怪美國投資商,華誼目前只能努力做好自己的市場,使市場掌握判斷更加明確。
目前最大的遺憾是未能與台灣電影合作,這裡指的並不侷限僅是就演員或導演單一對象而言,去年,華誼公司首次嘗試與台灣中環電影公司合作「天堂口」,該片在中國票房排行榜位居前10名,不過華誼公司只能掌握中國地區市場的運作,對其他地區票房卻相對無法保證。
2007年度,中國地區截至目前的總票房約35億人民幣計算,其中4-5部中國大片約有6-7億市場佔有比例,20部進口片約占十幾億,其餘不到3億由近200部的影片結合的票房產值。在每年五月初出版的「中國電影概況」報告上,記載“票房不詳”的影片,通常有2種意涵,一是真的無從考究,再是不吉祥的數字,票房差的影片會逼迫投資人黯然離開,一些擁有才華卻沒遇到機會的新電影工作者也會因此退出市場。大概在2-3年前中國電影市場曾經出現「反大片論」的說法,對於此點,我的態度是非常旗幟鮮明的支持「大片論」,這些大片可以作為一個支撐背景,吸引投資者投資影院、錄音帶店、IPTV或數位電影等,許多先進的電影技術因此刺激而生,這些資源提供給許多新人機會,讓一些小製作但極富創作性的影片,如「瘋狂的石頭」可以有機會被拍攝,即便跨國合作對於華語片而言尚存在著許多困難,如法律、風俗,但不能否認,跨國合作已是整個全球電影的發展態勢。
至於融資部分,華誼公司一直都同時扮演著說服與被說服的對象,導演或獨立創作者來找華誼尋求資金,華誼也對公司投資人或銀行籌資。因為華誼背後有個巨大的財務槓桿支撐,加上對市場的風險或脈動掌握性較強,資金籌措還不算難事。然而,隨著投資規模到達一定程度之後,資金組合亦趨複雜,華誼近來投資漸漸轉為謹慎,不僅僅是盲目把影片作大而已,記得華誼剛創立時,電影在中國還算是夕陽產業,短短12、3年時間,中國電影已經成為日漸蓬勃的朝陽產業,在這段期間,華誼也貢獻許多,希望下次可以再來分享與英語片合作模式的成果。
徐立功
「臥虎藏龍」的成功很意外,也是一個學習的開始。當初拍攝的原因是李安想拍一部心中認為真正的武俠電影,於是我幫他找了這個題材,卻因此開啟了中國電影走入國際舞台的模式。接下來許多華語片也紛紛依循這種「臥虎藏龍」模式尋找跨國合作的機會,但其中還存在有很多問題,有些片子只是掌握到一點表面元素,卻沒有清楚合作雙方的需求與目的,這很有可能將「臥」片建立起來的模式摧毀,重新回歸原點;譬如武俠片中內涵的中國精神,並非只有幾場打打殺殺的場面而已,當中國的文化特色借助西方的製作方式時,創作者千萬不要迷失於西方的科技,忘記自己的初衷,無法將東方與西方優點融合,影片勢必無法成功。目前我們還有個類似「臥」片製作模式的跨國影片「美人魚」正在進行中。總之,知己知彼,不放棄自己中國文化的特色,才會具有國際競爭力。
我向來製作的影片規模較小,採取保守路線進行電影製作,重視的是“影片保本的安全幅度”,而不是以最大獲利作為指標,所以我很依賴「人際關係」,像香港安樂影業的江志強是我從「臥」片以來的長期合作夥伴,我的合作方式一定要有法律條文約束雙方,保本後再考慮多種可行的模式分享市場。去年,也有製作了一些新的小型電影,從創意面與才華上考量的合作 以小規模經營在市場生存。
從資金籌措面向來說,通常我的拍片資金不是來自同行的電影從業人員,因為電影同業人員之間的資金取得不易,所以比較傾向與企業合作,尋找對文化有認同喜愛的企業主洽談合作的可能。當然,在開始時是相當困難的,直到「臥」片成功之後,彷彿一道護身符般,大大增加了投資人的信心。最初「臥」片籌資時,曾經先與電子業的資金接洽,結果雙方投資不成還鬧上法庭,最後決定回頭找哥倫比亞公司,哥倫比亞只願意投入600萬美金購買北美版權,其餘600萬美金則找了投資銀行。投資銀行會要求製作方,必須先購買完片保險,嚴格要求天數、預算、演員等等拍攝細節,保證電影得以如期完成。「臥」片當時花了50萬美金購買完片保險,也從中學習許多經驗,了解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用合約方式去規範與尋求投資合作,從保險的基礎上出發,保本為前提,不讓任何投資者血本無歸。
焦雄屏
2000年的「臥虎藏龍」是當今華語片一個重要分水嶺,「臥」片之後華語片進入了後臥虎藏龍時代,創造一種新的合作模式,當然這種合作模式在世界早已流行很久,不過亞洲地區,在「臥虎藏龍」出現後,才真正改變許多人對華語片市場的看法。藉由主流片廠與華語片的合作,使華語片除了功夫類型還有武俠片等等多元類型可以進軍國際市場;中、港、台三地提供技術人員、創作人員、演員結合西方資金與巨大的發行系統,從「英雄」到「十面埋伏」以及華誼兄弟影業即將發行的「集結號」,不但改變了中國電影產業模式,同時也開發中國電影市場的多種可能性。
跨國合作的好處是加速產業化發展,但若從創作力而言,卻可能會因資金的高度集中與主流片商發行的模式而造成創作力窄化,反而扼殺更多不同說故事方式的生存空間。華語片市場在CEPA之後起了大變化,中國與香港兩地的電影市場幾乎合為一體,至於大陸與台灣目前尚未有正式的交流管道或如CEPA這樣的條例,還須透過香港製片公司或是透過偶像文化形象等繞境通過。不過,中國、香港、台灣合作將是邁向跨國發展的趨勢。
今年在洛杉磯舉辦的美國電影市場展AFM(American Film Market)中,一場以“華語片合作”為主題的研討會上,與會人士有90%以上是電影製片,不難發現全球正積極尋求進入華語片的渠道。此外,國外某一知名電影雜誌,不久前曾發表過一篇關於“美國在全球的佈局” 的文章裡面提到,從1989年冷戰狀態結束後,經濟開始復甦,根據統計 2000-2006年美國戲院產值約增長6%,全球戲院產值卻高達46%,這個驚人發現使得美國主流8大片廠從主流類型影片操作轉而重視參與各地特色電影製作,以如今能與好萊塢(Hollywood)抗衡的印度寶萊塢電影(Bollywood)為例,真正純印度電影其實是去年才開始進入美國發行,在此之前的印度影片背後都是美國資金運作,如今有在全球發行的華語片亦都是有美國資金運作,類似華誼提到與英語片這樣的合作模式,宣傳或發行權益幾乎被主流片廠拿走,這種情形即使連美國當地小獨立製片跟主流片場合作都一樣,截至目前為止,幾乎與歐美合作除了包底方式外,海外分帳幾乎分不到盈餘。
現場問答交流
問題一(香港導演 方令正)
據我在澳洲多年的電影製作經驗,澳洲電影同樣面對與主流片廠合作無法得到海外分帳的窘境,跟中國一樣只能採取包底模式與主流片廠合作發行影片。大部分的澳洲電影也是賺不到錢的,主要靠澳洲政府支持,欲獲得澳洲政府支持的影片企劃案,需事先將影片賣給賣片代理商(Sales Agency),才能得到政府資金,然而賣片代理商的抽成高達35~40%,再扣除製作上的費用,製作方幾乎是無法賺錢的。其實問題幾乎是出於海外市場發行方面,像是華誼這樣的公司能夠充分掌握中國市場動態,所以假如華誼若有專門海外發行部門,會不會比較能掌握海外發行狀況?
王中磊:華誼也有國際部門專門處理國際版權,而且沒有賣片代理居中抽成,結果一樣無法獲得海外分帳,目前我們仍然採取包底策略,作為海外賣片的方式。至於與英語區的合作模式,華誼被視為這些主流片商發行影片時,某一地區的投資或發行商,同樣我也給這些主流片商包底費跟報表,例如影片「寶貝計畫」,包底基礎是6千萬,票房約近一億,因此在包底之後還能擁有票房分帳收入。當然,華誼抽取的發行費也不低,約達15%,除此之外,華誼也進行獨資拍攝影片,如馮小剛導演的新片「集結號」就是華誼與香港商寰亞兩家獨資,因為當初考量戰爭題材不見得會受歐美喜愛,主要是靠在國內市場回收即可,國外發行收入則是額外驚喜,不過這個驚喜不小,該片目前全球版權銷售亦有幾百萬美金收入。
問題二: 台灣電影在中國市場的情況如何?
王中磊:台灣對中國電影市場的影響幾乎為零,這個說法很殘酷,因為台灣影片的佔有率太小、價值不夠高;目前主要可依賴的是文化相通性或是娛樂機制如明星操作,可以在市場產生價值,像今年安樂影業出品的電影「不能說的秘密」,這種類型原來在中國歸類為純情電影,本不被看好,因為中國觀眾不太相信有所謂「純情」。但是,這部由周杰倫自導自演的作品,卻在內地獲得熱烈回應。台灣娛樂文化在大陸擁有的高曝光量,當地的觀眾接受度很高而不會有的陌生感,明星的價值仍是值得把握的。
問題三:以市場分享的角度,台灣電影從產製面該如何進入大陸市場?
王中磊:這部分仍然是在於人的資源,偏重演員面向、明星的價值,雖然現實但是現狀如此,像徐立功先生之前提到他在尋找資金的過程中,投資方原本不太理採的態度,因為明星周迅的緣故而態度有180的改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問題四:從法律層面而言,製作跟創作過程中投資或製片有何特別需留意的法律議題?
王中磊、焦雄屏:一部電影創作牽扯大大小小的版權、創作者的智慧結晶,授權部份尤其在國際發行時更顯重要,國外的發行商會要求各式文件的授權,工作人員簽字委託同意函,透過多次國際合作經驗,有助於我們一步步達到要求。此外,如演員部分,以周潤發而例,由於他屬於美國演員工會的會員,因此在簽訂演出合約時須受到此一工會的規定,此工會訂定,演員的工時計算從踏出旅館計算起,若是我們並不了解外國法律,就會演變成道德詬病,值得大家特別留意。
全球電影風向球-跨國合作
「臥虎藏龍」在全球電影市場獲得壓倒性的勝利,除了影片本身的品質與東方文化特色之外,真正把它推向國際的幕後推手,「跨國合作」的製作模式功不可沒,即使哥倫比亞公司只是以購買版權方式提供部分資金,其餘還是由導演及製片等人在海內外集資與貸款所籌措而成的。不可否認,透過哥倫比亞公司強勢的國際發行通路,該片的行銷宣傳成為電影票房賣座的一項重要關鍵,這些都是影片操作極具優勢的面向。
2002年,台灣導演陳國富的「雙瞳」,也循著「臥」片跨國合作的製作模式。不過,「雙瞳」資金更主要由美商哥倫比亞公司出資,出資者當然是處於主導者的地位,因此「雙瞳」拍攝必須不斷通過多方意見與跨文化的層層考驗,製作出滿足創作者與出資方之期望的國際化影片。紀錄片導演楊力州曾為此片拍攝幕後花絮「過境」,影片內容除了紀錄製作過程之外,其中也點出不同地區人員合作上,由於國情與文化上的差異,導致工作過程中的衝突與磨擦。儘管製作過程艱辛,這部行銷包裝幾乎像是進口影片的高成本電影,在台上映近4千萬台幣的票房,也為「跨國合作」模式再度寫下一次亮眼成績。
固然「跨國合作」有利有弊,但這種拍片模式已然蔚為全球風潮,除了幫助電影業本身籌措資金與擴大觀影市場,許多國家與地區,更是紛紛推出許多稅制上的優惠措施,或提供廉價勞動力,鼓勵跨國拍攝,帶動周邊產業。對台灣電影市場而言,在國片產量日益減少與製作條件拮据的情形之下,對外尋找「跨國合作」模式顯得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