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30週年特寫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30週年特寫 30週年

國家電影資料館邁入第30年,為慶祝30週年紀念,電影資料館將今年一整年規劃成慶祝年,金車教育基金會也提供一個金車文藝中心的空間(台北市南京東路二段1號3樓),辦理一系列週年紀念講座,例如現在正在該中心舉辦的金穗獎活動,所有參加者都可獲得招待免費咖啡一杯。


李天礢館長於受訪時表示,30週年紀念活動比較重要的是在九月、十月會舉辦影片數位修復國際研討會,因為去年修復完成《街頭巷尾》(1963/李行導演)這部影片,今年將邀請各國電影資料館與會,展示該修復影片並邀請修復的工作團隊一起與會交流。


其實電影資料館在去年也曾辦理圖文資料保存工作坊,今年將是台灣第一次辦理數位修復的研討會,此類主題在各國都是最新的領域,探討範圍涵蓋技術、美術、人才等等,以及修復後是否會超越或是不如原來的質感,這當中將有許多議題值得探討。李館長表示,「像我們去年修復的《街頭巷尾》,因為導演、攝影師都還健在,就會幫忙確認,修復出來的質感會接近原來的樣貌。畫質、光度,以及美的層次都與原始狀態相距不大。如果是導演、攝影師都已不在,就只能靠修復師的技術跟素養。」


此類交流活動是由電影資料館資料組辦理,除了國際性活動之外,每一年電影資料館也都舉辦夏令營活動,由聞天祥老師辦理策劃。此乃從電影教育延伸發展而來,每一年訂一個主題,根據電影歷史、美學、與各國電影的互動狀況,以及電影資料館當時可以找到的電影資源結合做設計。


除此之外,電影資料館亦辦理金穗獎、短片輔導金專案,這些案子已實施多年,每一年評審都會有一些小方向的修訂,但不會太大。優良電影劇本徵選、金穗獎、短片輔導金、到長片輔導金,是所有電影人一連串由初階到進階的必經過程。許多電影人都是從金穗獎邁出第一步,所以電影資料館和眾多影人皆有很深的淵源。


金穗獎規劃方面,今年跟過往有很大的不同。以往規定必須得獎才加入巡迴放映,但今年只要入圍即可參加,這讓更多影片有機會在更多觀眾面前播放。此外,金穗獎近幾年還有增加「部落格達人」的區塊,用年輕人的角度推薦影片,跟以往評審角度不同,但比較年輕化。因為現在年輕人參與網路活動較多,所以亦藉由網路部落格平台行銷宣傳,在網路間流傳非常迅速。去年舉辦金穗三十就有許多網友協助宣傳。除此之外,電影資料館也固定發送電子報,裡面都有電影資料館各項活動最新訊息及活動資料。


成立由來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成立的過程約略可分成幾個時期,最初是由片商公會提出此構想,因為當時每年都有外片進口配額,所以每年約有幾千萬元收入,公會希望用這些收入成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以推廣電影、幫助電影業者,期對電影事業發展有所幫助。一開始成立時就附設電影圖書館,後來於民國67年電影基金會成立了,當時規模不若現在,是由一些公會、電影團體與電影圖書館共用一個空間。


在民國七十幾年時,收入金額累積更多,便在吉林路四十五號四樓租了一個辦公空間,供相關公會使用,並將電資館現址讓給當時的電影圖書館使用。一開始,電影圖書館負責辦理金馬國際影展,把不同於好萊塢的電影介紹給國人,徐立功任當時的館長,舉辦世界名片大展、法國電影節等等,將藝術電影介紹到台灣,同時也將許多法國新浪潮導演介紹到台灣,間接影響了當時的台灣導演,像侯孝賢、楊德昌都是受其影響。初期空間架構僅有一個書庫、放映廳(放映電影),以及錄影帶放映空間。


當時除舉辦國外影展,也辦國內展,例如宋存壽、李行回顧展等各種展覽,當年沒有雷射字幕的技術,所以都要花大錢購買拷貝,幾年之後,累積許多購買的中文字幕拷貝。但現在由於技術進步,常常是租賃拷貝,再搭配雷射投影字幕,在展覽結束後就將拷貝歸還,省下不少經費,也節省許多空間。
在徐立功館長卸任之前,本來是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附設電影圖書館,改制成附設電影資料館。徐館長之後,接任者為井迎瑞館長,在他執掌電影資料館館長一年之後,有鑑於台灣沒有相關單位處理電影文化資產保存的工作,希望電影資料館可以專職從事這個業務。所以電影資料館建議新聞局成立金馬執委會,將金馬獎切割出去,最後常設金馬執委會,永續經營金馬獎。


轉型財團法人

民國79年,片商影響力大增,爾等認為文化資產保存的工作(此指電影資料館的營運工作)不應由片商負責,要求新聞局成立財團法人型態的機構。後來因為經費短缺,基金會有財務問題,不再無償提供場地供電影資料館使用,所以電影資料館後來用租賃的方式繼續使用原有空間。之後,電影資料館就變成單純從事文化保存,以及電影藝術推廣的單位,偶爾還是會辦理一些小型交流影展,但重心放在資料蒐集。


井館長曾跟現任的李館長提起,在他接手處理電影文化保存之後,在進行田野調查時常會遇到一些老業者告訴他,「如果你去年或前年來就好了,我才剛把片子丟掉」,他就感到很傷心,遺憾為什麼不早點來。因為以前這些膠捲都會被賣掉,拿去做襯衫的襯底,所以井館長覺得文化保存這工作很重要。


當時,沒想過著作財產權的問題,都先收藏再說,收了之後就產生空間問題。那時沒有片庫,都堆在圖書館內部(現電資館),後來實在太擁擠覺得不是辦法,就在新店工業區租了一個空間,把影片放進去,後來在中和游泳池底下也租了一個空間,新店空間於承租第二年時,因房東財務問題急於脫手,但電資館礙於經費無法購買,於是就搬到樹林。


期間又因台影事件使得片庫空間又不敷使用。霧峰的台影本屬台灣省政府新聞處台灣電影製片廠,後來改名為「台灣電影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因為衡量本身具備土地、片廠、文化城設施,希望可以整個賣給民間,朝民營化發展,包含春暉電影公司在內,當時有多個單位去洽談。九二一之後,地震將整個片廠震垮,失去民營化條件,變成滯銷品。屋漏偏逢連夜雨,又遇到凍省事件,台影就變成無主孤兒,中央就把這些資料都歸到新聞局,再由新聞局轉交電影資料館處理,於是電影資料館就把機器設備、電影片搬到片庫。那年是民國88年,從災區搶運出300萬呎影片。隔年與國防部藝術工作總隊簽訂影片資料寄託合約,將中國電影製片廠歷年所攝製影片存放電影資料館。短短六個月內二家國內製作新聞、紀錄及劇情影片的單位,相繼走入歷史,全部的影像資料均保存於電影資料館,這也使原本的片庫空間又不夠用。後來中央有挪出一筆九二一重振經費,租用另一個片庫,增加空間。至今一共有三個自有片庫以及四個租用片庫,加起來約七百坪左右。


除了這些資料,還有一些民間捐贈的其他電影文物也都保存在電影資料館。不過,民間許多電影文物皆由收藏者花錢購買典藏,收藏者也不見得都願意無償提供電資館保存,希望電資館可以出資收購。對此,電影資料館須視經費預算再作打算。


數位化典藏計畫

幾年前國科會推廣數位典藏以及數位學習,希望典藏的東西可以運用到教學,以及教材製作方面。所以,現在電影資料館也希望可以朝商業媒合的方向發展,例如商品開發等。


李館長表示,「大約在三、四年前接觸到電影數位化的需求,剛好有遇到國科會數位典藏計畫的主持人與我們的需求相符合,後來就跟對方提案。經由國科會提撥經費,我們就利用這筆經費,將資料開始數位化並鍵入資料庫,從去年度開始,這些資料也都可以上網查詢。」


目前第一批上網的是台影的資料,台影的影像跟紀錄片完整資料,都經過授權,使用者可在網路上點選,相關的影像就會出現,可以觀看看完整畫面。另外現在台語片也有完整資料上網,是比較低階畫質,如需高階的畫質,則要跟電影資料館聯繫。據估計,目前約100多部台語片有授權,可以使用商業或是非商業用途。


井迎瑞館長認為電影資料館應該扮演一個電影醫院的角色,最好每一部影片都沒有生病,但如果生病,到這邊要把它醫好。黃建業館長則認為電影資料館應該扮演電影故宮的角色,典藏這些寶藏,展示這些前人留下的心血結晶。李天礢館長則認為要兼顧虛擬及實體,「我們的理想是做實體的典藏跟展示,這是未來兩大目標」。為了蒐集失落的影像文化遺產,多年來電影資料館投入極大心力,已蒐集了劇情片共約三千二百餘部(含台語影片二百二十八部)。其中包括三○年代上海時期的經典默片《戀愛與義務》(1931/卜萬蒼導演)、《神女》(1934/吳永剛導演),最早具有寫實主意風格的經典電影《馬路天使》(1937/袁牧之導演)、《十字街頭》(1937/沈西苓導演) 《慈母曲》(1937/朱石麟導演),以及具有編年史特色的經典史詩片《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蔡楚生導演),與被多數香港影評人讚譽為中國影史上最佳經典電影的《小城之春》(1948/費穆導演)。


典藏電影文物包括海報、劇照、本事、劇本、雜誌報刊、書籍、錄音帶、唱片、曲譜、手稿、器材、道具等,這些珍貴文化資產是由沙榮峰先生、李行導演、何基明導演、陳澄三先生、胡金銓導演、但漢章導演、劉藝導演、辛奇導演、白景瑞導演等許多熱心人士捐贈。圖文資料包括一九五六年何基明導演,台灣第一部三十五釐米台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釧》劇照;一九六三年李翰祥來台成立國聯影業公司創業作《七仙女》劇照,與第二部《狀元及第》劇照;一九六七年台灣民營聯邦影業公司創業作,也是胡金銓來台執導的第一部作品《龍門客棧》劇照等。


尚有電影器材35mm放映機、16mm放映機、8mm放映機、35mm剪輯看片機,國華、國聯公司燈光,大都、台北等沖印廠器材,以及921大地震後更蒐集台影資料館內珍貴早期器材百餘件等等。 展示部分,除了電影影片展覽以及不定期舉辦各項文物,目前有硬碟儲存系統,可讓觀眾到網路上看到影片、導演的道具、手稿等。


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

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Fede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Archives du Film , FIAF)於1938年成立,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指導運作之國際性機構,至今全世界之會員館共有80多個。成立宗旨在處理各國對電影文化資產所共同面臨問題,如蒐集、保存、分類、運用;以及聯繫有關電影史之研究,促進並協調會員館之間影片與資料之交流及互換,並建立影片運用及影片整理之國際規則。


井迎瑞館長於任內推動加入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井館長早年於美國求學,具國際觀,他覺得我們該積極進入國際組織,所以當時曾請許多執行委員擔任觀察員來台觀察,隔年就通過我方加入。中國還以放棄在北京舉辦FIAF年會作要脅,希望台灣退出,但是FIAF認為政治力不該介入文化活動,所以仍然通過台灣加入。為了感謝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對我們的支持,我方選了10部電影巡迴全世界電影資料館,(將該館50年代至90年代珍藏影片選出10部,包括《鐵扇公主》、《雪裡紅》、《宜室宜家》、《街頭巷尾》、《龍門客棧》、《再見阿郎》、《秋決》、《母親三十歲》、《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蘋果的滋味》、《青少年哪吒》等10部影片),此活動取名『珍藏影片特展』,為應付世界不同語言,光是字幕就做兩個版本,包含英語跟西語,總共巡迴30多個國家。包含美國紐約州喬治伊斯曼資料館(George Eastman House, New York, USA)、荷蘭電影博物館(Nederlands Filmmuseum, Netherlands)、比利時皇家電影資料館(Royal Cinematheque, Belgium)、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影電視資料館(UCLA Film&TV Archive, Los Angeles, USA)、美國柏克萊太平洋電影資料館(Pacific Film Archive, Berkeley, USA)、美國哈佛大學電影資料館(Harvard Film Archive, Cambridge, MA, USA)、加拿大國家電影資料館(National Archives of Canada, Ottawa, Canada)、加拿大魁北克電影資料館(Cinematheque Quebecoise, Montreal, Quebec, Canada)、芬蘭電影資料館(Finnish Film Archive, Helsinki, Finnland)、德國柏林電影資料館(Stiftung Deutsche Kinemathek, Berlin, Germany)、以色列特拉維夫電影資料館(Tel-Aviv Cinematheque, Tel-Aviv, Israel)、巴西國家電影資料館(Cinemateca Brasileira)、巴西里約熱內盧電影資料館(Cinemateca do Mam)、巴西保羅艾莫寧電影資料館(Cinemateca Paulo Amorim)、智利國家電影資料館(Cinemateca Chilena)、祕魯利馬電影資料館(Filmoteca de Lima)、哥倫比亞哥倫布美洲電影中心(Centro Colombo-Americano)、委內瑞拉國家電影資料館(Cinemateca Nacional, Venezuela)、巴拿馬電影大學實驗中心(Grupo Experimental de Cine Universitario, Panama)、墨西哥國家電影資料館(Cineteca Nacional, Mexico)、墨西哥大學電影資料館(Universidad Autonoma de Mexico, Filmoteca UNAM)、Anthology Film Archive等。


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會員每年都參加FIAF年會,台灣於2006年爭取到秋季執行委員會在台灣召開,辦了電影文化資產收集及保存的研討會,那一年執行委員會也通過頒一個獎(2006年聯盟獎)給侯孝賢導演,這個獎每一年只頒給一個導演,早期曾頒給柏格曼、馬丁史柯西斯。


每年FIAF年會都會有不同主題,近兩年主要重心在談論數位保存及修復,去年是談著作財產權。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的成員,每年都耗費許多心血、金錢,做影像的維護及保存,但事實上這些作品的所有權仍然屬於片商,要做任何用途都還是要經過對方同意。這其實對付出眾多心血的資料館而言很不合理,所以去年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提出一個聲明,希望可以跟國際製片人協會有一個協議,可以爭取到一定權益,有某程度範圍可以全權使用,不用另外知會版權所有權人。但是,過去也是有某些電影資料館不當使用這些資產,使得片商有些不悅,所以這一部分需要一段時間談判,希望未來可以為電影資料館爭取到更多權益。


每年年會上,每個國家的資料館會就本身遇到的問題提出討論。以日本為例,就曾經提過他們早期一些影片修復的問題,而有些國家則是提出那些世界上曾經出現過,但現在已不存在的電影規格的探討。現在常見規格有35mm、16mm以前有90mm、75 mm、23mm、22mm 很多不同規格的影片形式,討論主題每年由承辦國家與執行委員會共同討論出來。


電影資料館編制與規模

以規模而言,我方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的年度預算還不到電影資料館聯盟各館年平均預算,且幾乎每一個館都有獨立的典藏以及展示的空間,連香港、越南,甚至摩洛哥都有一座電影資料館,裡面有放映、展示的空間,更何況其他先進國家如日本、法國,都是很宏偉的建築空間。惟有台灣到現在還沒有。


國外電影資料館大多屬於文化部的一級單位,或是二級單位,預算也比較高。而且國外電影文化中心有業外收入,展覽或是活動的門票;但是台灣的電影資料館只有支出,做修復保存,沒有收入,這是目前相較之下較佔弱勢的地方。


因為礙於預算,電影資料館目前編制內只有14個人,包括行政組、出版組、資料組、展覽組,連專案人員共計50多人。其中各組業務區分為:
(一)行政組:董監事會議、人事、會計、出納、總務、館務會議。
(二)出版組:出版電影欣賞雜誌、季刊相關出版品。
(三)資料組:電以文化蒐集保存、圖文資料、版權處裡、片庫、影片保存。
(四)展覽組:館內外相關活動、金穗、短輔、劇本徵選。


活動規劃方面,目前短片輔導金、金穗獎都是以全省巡迴的方式規劃辦理,國外策展單位也會尋求台灣的電資館推薦台灣電影,並協助聯繫、策劃等等,例如和法國杜威合辦「宋存壽回顧展」也是電資館策劃協助辦理,其實在國際的參與度非常高,像侯孝賢導演、楊德昌導演的作品常分散在各地,也是透過電影資料館協助聯繫之後,再整合提供給對方。電資館以往曾辦理金馬、動畫、紀錄片雙年展、金穗獎,人權影展、懷舊影展。目前雖沒有舉辦大型影展,但常提供場地協助,例如勞工影展,金馬、台北電影節試片時也會借用電資館場地,基本上就是扮演協助推廣的角色。


至於片庫方面,目前片庫沒有正式對外開放,但如果有相關單位表示有興趣,想了解這一方面的資訊,李館長表示也可接受對方申請,安排對方前來參觀。不過因為人力有限,須在能負荷的前提下辦理。當然,目前整個資料正朝向數位化的方向保存,這表示將來有希望在網路上就可看到館內典藏的影片,「我們也打算運用這些資源編列教材,由淺入深,由最淺的入門欣賞到如何製作電影,之前跟國立教育館曾談到這一方面的合作計畫,最近也跟一些老師在洽談如何規劃。」


電影教育紮根

台灣一直缺乏從電影欣賞到製作這一個過程的系列教材,如果電影資料館可以製作出這樣的教材,觀眾會更容易了解電影。畢竟台灣觀眾對於好萊塢電影比較熟悉,相對地對偏向藝術類的風格,則較不易懂。電影本來就是多元創作,不該侷限一種方式。在沒有數位化之前,要製作教材是不可能的,但是目前因數位化典藏的關係,這些資料逐漸整理出來,就可提供給觀眾去了解導演如何創作出一部電影。


「其實從小學、中學到大學,應該要有一套由淺入深的教材,才能從底下做教育的紮根。」李館長指出,在歐洲國家,侯孝賢導演的觀眾可能達數十萬人,反倒是台灣的觀影族群偏低,這是影像教育的差別所在。我們的教育制度裡,小學教育課程會安排學習畫畫、勞作、音樂,但是卻沒有學習影像美學的課程,沒有經過影像教育,其實是無法培養觀影族群。電影是一種整合藝術,比單向的藝術更為複雜,為何不需要學習?但至今仍沒有電影教育課程,大學也沒有將電影列入通識教育範疇。這是一個很怪異的邏輯。


電影文化保存

電影有很多文化財要保存,如果一開始沒有保存好,後面就要花大錢做修復。像現在很多影片都面臨到這些問題,畢竟現今很多拷貝都是放在沖印廠,但是沖印廠並無法用-5度的恆溫做保存處理。目前只有電資館的片庫具備技術及設備、空間,有辦法做到最專業。李館長表示,「像馬丁史柯西斯,大約在10幾年前發現之前跟史帝芬史匹柏拍的影片,如影片【ET】,居然也有褪色、酸化的問題,他嚇一大跳。他本來以為只有100多年前的影片才有這些問題,沒想到2、30年前拍的影片也面臨到保存的問題。所以他常在電影資料館年會上呼籲,要自己保存好自己的影片。不過,說實在的,就算大家聽到了,真正做到的也是少之又少。」


雖然現在只有電資館能做到恆溫控制的技術,也有設備,但為什麼這些導演仍然沒有將影片放到電資館保存?因為他們不放心,擔心母帶放在電影資料館會遺失,或是被盜錄。這是信任的問題,但是電影資料館成立至今,都還沒有發生這些問題。對此李館長表示,通常影片所有者都比較信任沖印廠,另一方面是顧慮到方便性,需要時就可以馬上沖印一支拷貝。


為了保存、修復影片,電影資料館分年度編列預算添購基本恆溫恆濕設備,目前規模如下:樹林片庫共842坪,管理人員專職3名、兼職5名。除了一般空調設備之外,較特別的是影片防止酸化的低溫保存設備,有影片冷凍庫(5℃、-10℃)二座。另外影片整理設備有(一)超音波影片清洗室(以四氯乙烯藥水可清洗16及35mm影片之油漬及附著齒孔兩側之霉點,初期酸化影片之結晶鹽亦可洗去。有助於搶救台影已酸化之影片。) (二)影片檢查室:內有16及35mm倒片機、STEENBECK 35mm剪輯機、16mm剪輯機、雙畫面35mm看片機、16及35mm兩用無段式倒片機。(三)文物翻拍區:可進行電影海報、劇照等之翻拍。


夢想版圖:文化中心

過去幾年學者專家都擔心,如果興建國家電影文化中心,落成之後是否會變成蚊子館?學界有這樣的疑慮其實很正常,因為中央有幾個例子是耗費巨額經費興建國家級中心,但是營運規劃不佳,最後都變成蚊子館。對此,李館長解釋,「我們相信國家電影文化中心是不一樣的,以前會變成蚊子館的案例,都是為了興建硬體而建,建好之後才去找軟體,但電影文化中心相反,電影資料館已具備有軟體內容,是硬體不足,所以急切需要擴充硬體建設。除具備軟體之外,我們還是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會員之一,有很多資源可以相互支援,各會員國的電影文物可以來台灣做展覽。目前常見問題是空間不足,由於我們是聯盟會員之一,所以於館內放映會員國交流電影免收版權費,如果影片在外面放映將會有電影著作權的問題產生,但由於電資館館內場地狹小,無法容納太多觀眾,這是個很大的限制,希望未來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李館長充滿信心的表示,一旦國家電影文化中心落成,將會有一系列的國際級展覽,絕不會變成蚊子館。

張貼日期:2009/05/01
更新日期:2009/05/0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