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大台灣社會寫實片影展:底層社會、江湖義氣、女性復仇(上)


輔大台灣社會寫實片影展:底層社會、江湖義氣、女性復仇(上)

文/張藝鐘

張藝鐘,就讀於輔大跨文化研究所比較文學博士班,專長台灣類型電影與通俗文化,日前協助籌辦台灣少見的社會寫實片影展。

緣起
天主教輔仁大學外語學院比較文學研究所秉持跨語言與學科研究之宗旨,自本所成立以來便致力與各類文本與文化現象的探討,並連年舉辦研討會與學術活動鼓勵同學對各類文本做深度與批判性的研究。

本次籌劃「台灣類型電影與通俗文化:台灣社會寫實片影展」即符合本所長期以來深根文化研究領域之方向;此類片種雖不見著墨於正式的官方史冊,然若以跨文化學理的觀點檢視,則能分裂出許多電影史與文化史的議題可供探討,更可能對整個台灣通俗文化論述產生全新的詮釋空間。因此,本所結合學術單位與輔仁大學之教學資源、電影領域之工作人員、電影事業單位共同籌劃本活動,讓年輕一輩的同學們有機會在影展中一窺80年代社會寫實片的風貌。在電影《艋舺》的推波助瀾下,我們希望可以從中比對出今昔通俗文化的更迭,並探討這個十分深刻且有意義的主題。

本活動邀請參展影片之導演與編劇座談,觀眾可以在影片放映後立即與導演及編劇交流,開啟年輕一輩們對文化研究與影像文本研究之興趣;而邀請導演座談亦形同對在台灣電影圈默默付出的前輩們致上敬意,使本活動極具歷史傳承的意義並藉此開創新局。

一直以來,一般人對社會寫實片的認知都停留在偏重暴力與煽情且製作粗糙,國內相關的電影研究者也絕大部分對這類作品甚無好評,在台灣電影史上定位亦不明確。但一部分社會寫實片在商業的元素炒作下對感情的濃烈書寫,尤其是社會中下階層與犯罪邊緣人的內在感情流動往往是被忽略的。社會寫實片內潛在的故事原創性,特別是對犯罪與社會黑暗面的探討,值得讓我們重新檢視社會寫實片所指涉的多樣時代與社會意義。它們的出現如一部部變奏曲,快節奏的敘事方式描繪成社會底層人物的影像詩,使得觀眾在暴力廝殺的刺激感後,引申出一絲對邊緣浪子的同情,最後觀眾走出戲院留下的除了影像的衝擊之外,也感受到一種勸戒人不要誤入犯罪的深淵的啟示。

這些影片的價值也許不在於藝術成就,以創作的角度來說也難與台灣新電影相比,但在對通俗文化的意義上,社會寫實片卻留給研究者許多在影視產業、商業訴求與社會經濟層面、觀眾觀影需求的重要參考資料。

本活動的主旨除了帶領觀眾進入時光隧道,重溫30年前國片戲院的黑色盛況,拓展國內觀眾影像視野外,也連帶促進國內學人與後進對於此領域研究的投入。此外,由於許多當年的影人在目前都仍然在業界,甚至已在娛樂圈有一定的地位,社會寫實片影展對於跨越國內電影學界與實際電影產業業者之間的鴻溝會產生一定的意義,並可啟發國人對本土電影史的另類思考,極富社會教育意義。

本篇報導詳實地紀錄了各場次的盛況,希望藉由這份資料的公佈,對將來有興趣了解這個領域的人士有所幫助:

一群沒被注意的電影前輩
這次有機會在困難重重的狀況下辦出這個影展,幕後有許多的點滴在心頭…

現在的台灣電影論述,絕大部分是特定的年代與導演作者論的研究,我們不會否定侯孝賢、蔡明亮、李安這些人的藝術成就;關於他們的專書與針對他們的作品的影展絡繹不絕,對整個國家的文化形象來說,台灣新電影與這個年代的導演確實受到高度的重視,也為我們台灣在國際影壇上帶來不小的豐功偉業。

然而,還有一群前輩曾經為台灣的電影默默奉獻,可是事過境遷至今,鮮少人會去記得他們的付出與努力;相對於那些「重量級」的明星導演,我們的社會或學術界明顯地以某些特定的美學價值理由而忽略了這些前輩在台灣通俗文化上應有的位置。

2008年秋天,我第一次跟王重光導演在復興南路的一家咖啡廳碰面,在門口等待導演的我,看見一個履步蹣跚、不良於行的男子朝我的方向前進,「你是張xx嗎?」。我回答是。在一問之下才得知,原來王導演在大陸拍戲時發生意外受傷。我心疼的同時也感激導演在這樣的狀況下仍然願意接受訪談,而導演受傷的記錄還不只於此,三十年前在拍《女王蜂》系列的時候,為指導女主角陸一嬋打鬥,不小心被女主角的武士刀在臉上劃一口子,三十年後那刀疤的痕跡都還在王導的臉上。

另外,張智超導演為取景到華西街一帶拍戲,此地龍蛇雜處,三教九流甚多,導演為戲能順利拍攝歷經多少鮮為人知的危險,與各界地方人士周旋的艱辛過程到現在仍歷歷在目。江浪導演在當時極少的預算與工作天的狀況下,為了完成一部戲付出不知多少努力,甚至還發生過出資老闆跑路,最後導演只好自掏腰包完成作品的經驗。

可是這一切的付出,所有的成果往往都在過去電檢單位的剪刀下將這些努力化為泡影,而作品因應這些限制,許多的創意與震撼的影像元素,最後都遭到無情的修改,使許多作品差強人意,這些作為大大地扼殺了一個創作人的藝術生命。

難以想像的是直到今日,這些被認為是商業電影的社會寫實片,戲裡的邊緣人物卻仍然在社會上出現,說明了事實上類型電影仍可反映社會的現實。

身為一個研究人的我,曾受到學術界的老師因為這些作品沒有美學價值而否定攻擊,顯見這些以電影理論自居的學者完全沒看到多數的這些作品的背後是在如何艱困的環境與條件下掙扎完成的。

事實上,做邊緣研究的我未曾不是社會上的另一批邊緣人?我不為自己的委屈難過,因為比起這些前輩,我受的傷害其實微不足道。但是想到這種一窩蜂的學術現實,豈不比這些電影裡的暴力血腥更加可怕? 對一些曾經為台灣電影付出的前輩來說是很不公平的,社會寫實片的人物在社會陰暗角落的掙扎、獨自品嚐那不被人理解的落寞,但在戲外,這種狀況也坐落於我們真實的人生!~Julien Chang/ 張藝鐘

1. 5/24第一場
放映作品:《流氓世家》1988
邀請貴賓:張智超導演、呂繼尚編劇

電影的選擇是與張智超導演討論後決定的,慶幸的是本片的版權所有人、前名威影業公司的老闆葉鼓星先生同意給我們版權放映,我們因此才得以在影展中跟同學分享這部作品。

這部電影分成兩個部份,前半部是在描寫男主角義雄(李志希 飾)的青少年過程,在一次意外之下無故地成為逃犯開始一個社會邊緣的人生;後半部則是在描寫黑道之間的恩怨,義雄如何為自己的老大報仇,然而最後在復仇後自己也被警方跟監,最後在火拼中自殺身亡,但不忘囑咐妻子(邵萱 飾)要好好照顧孩子與母親,結束「流氓世家」。

張智超導演曾經導過的社會寫實片有很多,他表示這一部《流氓世家》在其導演生涯中是自己較為滿意的,片子的節奏非常緊湊,觀眾都可以在一部90分鐘長的電影裡看到一個邊緣浪子的人生歷程,而且文戲與動作戲交錯的很完美,完全是一部典型的社會寫實片。不過導演與呂繼尚編劇都坦承現在重新拍這部戲,選李志希演這個角色稍顯太過青澀,因此跟角色的感覺有些脫節,呂繼尚先生並說他喜歡我們這次影展的另一部《大頭仔》,因為那一部戲的男主角萬梓良顯然比李志奇更適合演這樣的角色。

有趣的是,呂繼尚先生在寫這部戲的劇本時曾真的到監獄去採訪受刑人,這些社會上的邊緣人事實上都有一段坎坷的過去,以致於他們會走上這條不歸路,呂先生說當時經歷的一些情形仍歷歷在目,而且也強調其實這些在社會秩序邊緣的人很多時候是值得我們同情的,不如大家的想像,他們當中許多人都是重情重義、孝順父母與照顧家庭的人,跟我們往常對他們的印象(如罪大惡極、無惡不做..)有極大的不同,像當時的十大槍擊要犯之一的劉煥榮等人都有這樣的俠義性格。在電影的表現上,張智超導演也特別讓男主角對親情與友情的部份加入一些文藝片的元素,讓整個電影在觀眾可以感受到暴力的同時也可以對主人翁感到同情,編劇的用心也讓現場的觀眾覺得十分佩服。

社會寫實片在一般人的眼裡並不被重視,但是就以類型片而言,這個片種的興起除了在影像上的暴力的元素之外,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一些對社會顯而未見於世的人物的生活描寫,也許這些電影不是藝術傑作,但它們絕對是具有社會議題的電影,同時也代表一個社會在不斷轉型的80年代台灣,觀眾們是如選擇挾帶著刺激但又有戲劇寫實的作品來觀賞,一直到現在的本土劇都還在延燒這股風潮,所以這些前輩的努力對通俗文化的影響是不可被抹煞的。同學們也對導演在一些鏡頭設計上提出問題,導演也都一一說明當時拍戲是如何決定分鏡,這些動作戲其實是非常不好拍的,一旦打時沒有補捉到正確的鏡頭,演員們就必須再打一次,無疑對身體是一種很大的傷害,之於種種理由,我們有必要對這些前輩給他們重新的評價,因為他們建構了台灣的通俗文化,也紀錄了社會的一部分面貌。

同學問到當時何以會拍這種有濃厚鄉土味的社會寫實片? 導演說到當時決定拍片的時候,國內的電影界已經在走下坡,為了挽救市場的需求,電影界再度回到數年前的社會寫實路線,以暴力影像來刺激觀眾視覺上的感受力,所以再度開拍這個片種。台灣的社會寫實片走的跟日本的浪子電影是相同的風格,只是在故事上編劇採用的是本土的素材,所以電影中那些在海港邊的角頭、誤入歧途的年輕人等都是當時社會存在過的真實人物,由此可見這些電影並非沒有根據的亂拍之作,學術界應該要正式對台灣類型片深入探討為是。

2. 5/24第二場
放映作品:《失蹤人口》1988
邀請貴賓:林清介導演

《失蹤人口》是一部在當年非常難得一見的電影,因為片子的主題全部都是在討論甚至批判社會的陰暗面,林清介導演抱著悲天憫人的胸懷,以一個大學生寫論文的主線交叉副線的故事,讓一個原本單純做田野調查的學生揭露一個複雜但是震驚的社會黑幕—人口運販與雛妓。發行本片的吳武夫先生是一位國內資深的電影前輩,拍過許多的武俠片與商業電影,當時因為林清介導演幫吳老闆拍了一部賣座的《瘋狂大家樂》,因此老闆願意讓林導演自己決定拍下一部要拍甚麼片子。林導演在當時報紙上看到的山地女孩被賣到妓女戶賣淫的報導,決定拍一部這樣的電影來批判社會的偽善與對邊緣人的壓榨,因此完成了《失蹤人口》,以半記錄片的方式呈現民國70年代的台灣社會。

影片一開始便是一連串台北街頭、萬華西門一帶的鏡頭,接著又拍到一些陋巷內的旅館,以及一些保鑣騎機車接送小姐到旅館接客的畫面,後來便開始一場翹家女孩強暴戲,從此之後男主角在妓女戶內與雛妓的對話中得知山地少女的故事,一連串的故事副線如警察辦理河口無名女屍、鄉下來的媽媽到妓女戶找失蹤的女兒、翹家女孩為打速賜康賣淫等一幕幕社會中見不得光的故事逐一浮現。毒品、色情行業、家庭問題、學術的真諦這些問題都被這部電影碰觸到。但較可惜的是多線敘事在結局的部分並沒有平衡的收尾,情節的安排有一些爭議的地方,但是並無損這部電影的時代代表性,林清介導演雖以學生片聞名,但是他在電影裡的用心與運鏡的掌握,像其中一段媽媽為見自己掉入火坑的女兒而竭力抵抗流氓的一幕,梅芳阿姨緊抓住水龍頭不放,最後水龍頭被轉開水一直噴出,梅芳阿姨仍大叫自己的女兒,在戲劇張力上非常震撼,影片挖到社會的傷痛是導演設計上的匠氣展現,也是現在許多學生十分欽佩的。片中的幾名演員,如飾演母親的梅芳阿姨、演老鴇的文英阿姨、扮演警察的香港演員古峰都演得絲絲入扣,動人心弦。

此外,片中的許多賣毒的豬屠口等場景都是實景拍攝,當初也是跟地方的角頭等多方協調後才得以順利拍片。這次影展播放的版本也是導演本人手中的原拷貝,所以能有這個機會讓同學看到這部電影真的很珍貴,因為很有可能除了這個導演原始的版本外已經不可能在其他地方(包括國家電影資料館等)看到,我們在開始放映之前跟同學特別說明這一片取得的難得之處,也感謝林清介導演對這個活動的支持,包括提供我們本片當年的海報與戲院的劇照做我們宣傳之用。

林導演特別說到這一片本來因為它的議題是要被禁演的,但也因為當時的一些人的協助讓新聞局將此片通過審查,同時由於電影涉及賣春議題,片中的新人蘇麗媚與葉純華在後來都不太願意去跟外界提這部片子。另外,要注意的是導演與編劇林煌焜先生當時都真的走入山地部落去採訪這些販賣女兒的家庭,多數這些家庭都有一些不為人知的苦衷,才使人口販子有機會買到山地少女去做雛妓,因為這些電影前輩的勇氣,我們才得以見到這一頁台灣的血淚史,社會的亂象確實「歷歷在目」。

3. 5/25第三場 放映作品:《北投最後一班列車》1984 邀請貴賓:江浪導演

江浪導演是一位沒有被電影學者重視過的電影前輩,事實上在他的每一部電影中,他都用電影蒙太奇、鏡頭的轉換與故事的戲劇性表達他內在對現實世界的獨特看法與對社會的批判。

《北投最後一班列車》是一個討論時代的變遷與人倫關係改變的一部作品,導演原本在拍這部戲的時候,是以北投做為片名,當時的香港製片人認為這一定是一部具有色情意識的商業片,而在看過江導演的前一部電影《恐怖的情人》之後,投資人願意出資讓江導演拍這一部片,但沒想到導演卻拍出一部有懷舊色彩的文學電影。

本次影展雖然是以80年代的社會寫實電影為主軸,但因為跟江導演討論過後,《北投最後一班列車》卻是他比較能去以電影表達對北投文化失落的作品,所以才在影展中放映本片,但是縱觀本片對北投文化與真實景觀的攝影卻也是一種「社會寫實」,而且導演也說明片子拍攝的時間是趕在北投火車站要被拆除的前一年,所以這一片確實銘刻了台灣通俗文化的演進腳步,這樣的功能其實就是電影在文化產業中的重要功能體現。

張貼日期:2010/09/27
更新日期:2010/09/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