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現況與展望


台灣電影現況與展望

台灣電影網專文

出處/Taiwan Review 2011 February
翻譯/于庭萱、陳佩詒


國片復興
2008年,一部台灣新銳導演初試啼聲的小成本電影默默地發行。一開始並未引起太多的注目,但很快的,藉由影迷們口耳相傳,這部電影吸引大批的觀眾前往觀賞。僅僅數月,《海角七號》不但成為了當年度最賣座的電影,更是台灣影史上票房最高的國片。大家紛紛將這股《海角七號》的熱潮歸功於電影的導演---魏德聖及其演員和工作團隊。而這部電影的成功無疑是替國片業者打了一劑強心針,近年來台灣國片屢創票房佳績,《海角七號》則是最為人所知的一部片。這個現象讓許多電影從業員心中浮現一個疑問:這股趨勢是否能復甦台灣疲弱不振的國片市場呢?

中央政府投入大量心血,努力讓這個疑問得到一個肯定的回答,並趁著目前的熱潮,投入大量資源鼓勵電影業界的發展。政府提供各種直接補助給予製作公司、協助融資、減免稅款、並召集電影界先進企畫研討會,幫助電影公司升級為數位播放等多項措施。

地方政府亦加強重視電影景點拍攝,提供各項補助及優惠,盼吸引更多業者前來取景拍攝。城市所獲得的利益並非僅是劇組人員在當地的消費,而是當城市的形象在電影中發酵後,所帶來的長期觀光效益。舉例來說,屏東縣的恆春鎮,當時作為《海角七號》的拍攝地點, 如今電影雖已下檔三年,依舊能看見遊客們絡繹不絕地在當時的拍攝景點拍照留念。台北市的剝皮寮,乃2001年賣座大片《艋舺》的拍攝景點之一,至今仍吸引大批觀光客及電影人前往朝聖。高雄市政府觀光局亦推出《痞子英雄》景點導覽,以遊覽該熱門警匪電視劇的拍攝景點作為號召。

台灣的電影產業,在逐年成長的中國大陸市場中擁有先決優勢。2010年十月公布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內文寫著台灣製作的電影片將不受中國大陸對外國電影每年配額之限制。台灣國片以前必須與世界各國競爭每年僅僅30部的國外電影配額。而今,以文化及語言相仿的優勢為利基,此項ECFA的新協議,更將進一步帶動台灣電影產業拓展新的市場。

然而,現在斷言台灣「國片復興」仍為之過早。雖然近年來不少國片獲得亮眼的成績,不僅有《海角七號》、《艋舺》,還有2010年的《父後七日》及2007年的《練習曲》,然而國片的票房總收益與外片相比,仍相對較少。事實上,大部份的電影導演甚至必須仰賴其它作品的收入,像是拍攝廣告或音樂錄影帶來維持生計。台灣的電影產業在深度及專業度上仍有許多進步空間,可多參考好萊塢等發達的工業中心以及投資商的經營模式。而本土的小型製作公司習於獨立運作,亦為台灣電影產業一項弱點。

近年來國片的興盛的確燃起了台灣電影業界的希望,雖然距離國片真正復興可能仍需要數年的時間,這股新的熱潮讓電影人對國片的未來抱持信心,願意繼續投資拍攝屬於台灣的故事。

台灣電影吸睛
2010年,阮經天成為當年度新科金馬影帝,這位28歲的新星在電影《艋舺》中詮釋野心勃勃的幫派份子,成功贏得金馬獎最佳男主角;這亦是近十年來第一次由台灣演員獲得此項殊榮。阮經天從2008年開始參與演出電視偶像劇,電影《艋舺》的台北市累積票房能達到新台幣1億1千萬,部分原因歸功於他的超高人氣。(台灣的電影總票房通常為概算,即以台北市的總票房乘二。)

《艋舺》的時代背景為1980年代的幫派鬥爭,背景設於艋舺,即現今台北萬華。2010年,《艋舺》、《父後七日》、《一頁台北》和《第36個故事》等國片加起來的總票房,高達當年度全台電影總票房百分之八。這是國片近二十年來最好的成績。當然,除了2008年所發行的《海角七號》,該片的北市票房達新台幣2億3千萬元,全台票房突破5億元,不僅為台灣華語影史票房冠軍,在全台票房記錄中,僅次於冠軍《阿凡達》及《鐵達尼號》,榮登台灣影史季軍。在此之前,從1996年到2006年,國片的票房成績不盡理想,最高只佔全台總票房百分之二,大多數的票房皆為好萊塢等外國影片所壟斷。

本土故事
新聞局電影處朱處長文清認為,《海角七號》的票房奇蹟是本土意識戰勝全球化趨勢的最佳例證,以小人物的草根性為電影主軸,現代的時空背景穿插過去歷史,劇情圍繞著一群替日本歌手暖場的樂團成員們。「最近的國片熱潮,讓台灣的觀眾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故事以及語言。」

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系主任廖金鳳表示,近年來台灣電影的成功,表示國內觀眾開始願意進電影院欣賞國片,而這股風潮無疑為長期氣氛低迷的國片市場,注入一股新的能量。文建會的調查資料顯示,台灣文創的11項產業,包括廣告、設計、出版、音樂和視覺藝術等,電影是被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最少的產業。新聞局的調查數據亦顯示,電影製作業的註冊公司由2005年的556間,到2010年十月已增加為914間;而電影發行商則從1,270間增加至1,602間。

2007年成立的蔓菲聯爾創意製作有限公司為製作發行業,負責人王育麟,亦為國片《父後七日》的導演。電影《父後七日》改編自同名得獎散文小說,敘述作者返鄉奔喪的回憶。該片以黑色幽默手法展現出台灣喪葬習俗,上映後意外造成轟動。全國票房突破新台幣3千8百萬,不僅回收成本,就國內電影市場而言可謂相當成功。王育麟表示,《海角七號》的成功,不但使台灣的電影製作業發展興盛,原本消沉的電影人重拾信心,更吸引許多人投入電影業。王育麟說:「過去台灣國片一年發行不到10部,現在每年有40到50部的國片上映。」他接著說:「我希望國片能繼續保持這股能量,並往成功的道路前進。」《父後七日》榮獲2010年金馬獎最佳改編電影獎,片中飾演道士的吳朋奉更一舉拿下最佳男配角獎。該屆金馬獎的最佳導演獎得主為鍾孟宏,而最佳劇情片得獎者則為張作驥的《當愛來的時候》,二部片皆以家庭倫理為題材,鍾孟宏的《第四張畫》深刻探討台灣家暴等社會議題,而《當愛來的時候》則聚焦於未婚懷孕。和王育麟一樣,鍾孟宏和張作驥皆擁有自己的製作公司。

知名台灣導演侯孝賢期許,台灣每年能製作發行超過百部的國片,確保本土電影產業的市場規模,但他承認這個目標若單憑製作公司單槍匹馬奮鬥,似乎不可能達成。雖然近年來國片產業有不錯的成績,但大多的台灣導演仍無法僅憑藉拍電影維生,仍需兼拍電視廣告等。

侯孝賢擔任2010年金馬獎執委會主席,於聲明稿中發表對台灣電影未來20年的發展遠景,當中建議台灣效仿法國政府對電影的補助辦法,例如電影票特別徵稅、電視稅、網路及DVD稅。侯孝賢表示:「由於這些稅收,法國每年能發行200部電影,僅次於印度寶萊塢及美國好萊塢。」侯孝賢接著說,台灣民眾每年花新台幣50億元在看電影上,若徵收百分之十的電影稅,每年至少有新台幣5億元的稅額。若與現有的補助等相加,國片每年至少能獲得新台幣10億元的資金。

現今政府的補助多為新聞局的輔導金政策,鍾孟宏的甜蜜生活製作有限公司(創於2002年)所製作的《第四張畫》及張作驥的張作驥電影工作室有限公司(創於1998年)所製作的《當愛來的時候》,此二部2010年金馬獎得獎作品,皆獲得新聞局新台幣1千萬元的補助,相當於此二部電影片成本的三分之一。2009年,另有32部電影片獲得2百萬至1千萬元不等的新聞局輔導金,該年度發出的輔導金總金額為新台幣2億元。2010年,更將每部電影片的最高輔助金堤高至新台幣2千萬元,且製作成本高於新台幣6千萬的電影,更能最高獲得成本百分之三十的補助金;此等對業者直接的輔助至今已實施逾二十載。

近年來政府對業者的金融補助更擴展到企業貸款融資,以及作為業者與潛在投資者的溝通橋樑。此外,若國片票房超過新台幣2千萬元,政府更提供票房獎勵金,作為製作公司下一部電影的製作用途。

電影產業旗艦計畫
2010年,新聞局開始啟動5年旗艦計畫,幫助台灣電影發展全球華語市場,並舉辦電影座談會及幫助戲院升級數位製作等措施,有效提昇本土業者的競爭力。文建會亦發起各項活動,讓電影人及文創產業從事者能有更多途徑,與政府接洽聯繫。廖金鳳認為,這些有利因素讓台灣成為全球最適合製作電影的國家之一,但建立健全的企業基礎仍需時間經營。

政府對民間的支持,確保了近年來國片的風險資金無虞,資深電影製作人/影展籌劃人王耿瑜說,這比以往的方案對電影發展更有積極正面幫助;過去的輔導金是由電影公司投標,而獲得補助的公司往往是電影新手,王耿瑜表示,這導致電影的成果往往不盡理想。王耿瑜亦為2007年發行的電影《練習曲》的製作人,《練習曲》劇情描述一名騎單車的學生環台灣島一周所經歷的故事。該片上映後獲得不少迴響,並在台北市創下新台幣890萬元的票房。新聞局除了提供新台幣500萬元的補助,在官員的牽線及幫助下,《練習曲》亦獲得台灣捷安特公司新台幣200萬元的贊助。

王耿瑜回憶,由於《練習曲》大受歡迎,興起了一鼓騎單車環島的熱潮,捷安特公司也蒙受福利,創下比往年還高的年度營收。除了製作人的身分,王耿瑜亦為中華民國電影創作聯盟(Taiwan Original Filmmakers Union)的主席,她認為,若能幫助電影人找到民間投資,對電影整體市場長遠看來是有益的。電影創作聯盟創於1998年,目標是為台灣製造一個穩定發展的電影環境,此聯盟現在已有超過400名會員,包括導演、製作人、音樂家、發行商及學者等。

王耿瑜認為,台灣不該跟隨好萊塢模式發展本土電影工業,「我們應該仿效、學習的,是那些與台灣規模相近的國外市場,像是荷蘭或是丹麥。」她接著說:「我們可以試著走出自己的路、找出自己的風格,雖然台灣電影工業較為封閉,」王耿瑜並提到台灣許多小規模的電影工作室大多獨立運作,彼此無合作關係。

過去兩年,電影創作聯盟定期舉辦研討會,不論是資深電影人或新進都能參與,主題包含劇本創作、藝術設計和電影攝製等。「電影是門牽涉很廣的藝術,需要各種不同的藝術部門涉入,」王耿瑜繼續說,「但台灣的電影工業缺乏各個部門彼此間的交流。」蔓菲聯爾創意製作有限公司負責人王育麟對此亦表達同意,他說,美國好萊塢與台灣最大的不同點,在於電影製作各部門間的互動交流與資金。「我們雖然無法拷貝好萊塢的模式,」王育麟說,「但我們能創造出動人、真誠的感人電影。」

《父後七日》雖然是黑色喜劇,但有許多片段相當具有詩意及內省深層涵義,讓人想起1980年代的台灣電影新浪潮。侯孝賢及楊德昌(1947-2007)為這股新浪潮的推手,他們的作品被譽為為華語片灌入知性與人性風格。80年代早期,台灣觀眾開始將目光從通俗的國片轉向外國片時,新浪潮的電影人試著復甦式微的國片電影工業,他們的電影作品在國內外都獲得極高的評價,成為全球各大影展的焦點影片的常客,然而新浪潮的導演在台灣並不多數,且他們的電影在台灣國片的票房佔有率也非大宗。

難以取悅的觀眾
王育麟說,現在的台灣觀眾很難取悅,如果想吸引觀眾,電影人需要做出聰明的選擇,雖然台灣觀眾長期以來接收各種電影類型,但絕大多數仍偏好好萊塢影片。

王耿瑜曾參與許多新浪潮電影作品,例如1991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得獎作品,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該片由真實青少年殺人事件改編,時代背景設為50年代的台北。王耿瑜認為,電影人無法成功吸引廣大觀眾目光乃非戰之罪,他解釋道,擴展各個族群的電影品味及美感是需要時間的。舉例來說,2005年左右的電影新浪潮風格,以紀錄片的方式,展現平民老百姓的生活,這些紀錄片包含了許多受歡迎的娛樂及戲劇元素,且明確走出一條不同於好萊塢路線的風格。對於不欣賞新浪潮電影的觀眾,卻被此類型的紀錄片吸引。通常,新浪潮電影關注的主題圍繞默默無名的尋常人家,而紀錄片的主角通常個性鮮明、或生活在危險邊緣的。像是紀錄衰退農業社會的《無米樂》(2005),觀眾被這些南台灣的老農民感動;這部影片延續2004年吳乙峰的紀錄片《生命》,這部電影記錄1999年921大地震生存者的故事,《生命》的總票房約為新台幣2千萬元,這比2003年度上映的國片總票房還多,業者當時認為,這個亮眼的成績是台灣電影復甦的一大徵兆。

台灣藝術大學教授廖金鳳認為,2007年台、港、中合作的賣座強片《不能說的秘密》,更顯示台灣的電影有無限潛力。該片由華語歌壇天王周杰倫執導,更擔綱男主角,飾演一名主修鋼琴的高中男生,愛上自己的同班同學。奇幻的劇情圍繞著時空交錯,不可思議的故事交雜著神秘的鋼琴音符。《不能說的秘密》在台北市的票房創下新台幣2千6百萬元,片中的音樂表演無疑是這部愛情故事中最亮眼的環節,周杰倫為電影所譜的主題歌,更獲得2007年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周杰倫亦憑靠《不能說的秘密》電影原聲帶,獲得2008年金曲獎專輯製作人獎。廖金鳳認為,創意及流行音樂,是台灣娛樂產業中最具活力的一環,這些力量能帶動電影產業發展。廖金鳳說,王力宏所執導的《戀愛通告》 (2010) 是另一個好例子,該片的主題曲及原聲帶由王力宏親自操刀,雖然電影在台灣的迴響不大,但在中國大陸獲得廣大支持,創下票房紅盤。

廖金鳳表示,台灣有良好的偶像劇,這些亦能幫助推進電影復甦。首先,台灣受歡迎國片的風格,大致與偶像劇相仿,而許多年輕的偶像劇演員升級轉攻大銀幕,如阮經天原為電視劇演員,2008年憑靠高收視率的《命中注定我愛你》成為家喻戶曉的當紅炸子雞,之後一躍大銀幕,並於2010年獲得金馬獎最佳男演員。

廖金鳳說,台灣的流行樂及偶像劇在整個華語圈具有高度競爭力,這些能幫助拓展國片進軍海外市場。廖金鳳教授亦指出,帶有強烈本土色彩的國片,像是《父後七日》等,能在本地受到廣大歡迎,但由於文化隔閡,海外觀眾的反應可能較不熱烈,語畢並期許台灣電影除了能傳達本土文化外,亦能在國際市場有亮眼的成績。

拓展海外市場
美國影藝學院(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執行長布魯斯戴維斯(Bruce Davis) 亦提出同樣的看法。提到《海角七號》在台灣的成功,戴維斯認為本土意識獲得國內票房肯定固然為一樁好事,但同時亦必須擴展海外市場。戴維斯擔任奧斯卡獎執行長已20餘年,2010年,他受邀參加金馬獎。他建議台灣電影應繼續維持本土意識,另一方面,加入全人類的共同記憶。 

撇開既有的挑戰,新聞局的朱處長文清對國片發展抱有很大的信心。朱處長看到台灣的藝術自由具有強大的潛能及才華,他表示,台灣的電影製作環境已從個人表現擴展到更大的觀眾群,並有強大的行銷作為後盾。他相信,台灣融合中國、日本、西方及原住民因素等多元文化,有著自由及民主的社會,國片擴展至世界各個角落將指日可待。

兩岸電影風情
儘管審查制度嚴格且盜版盛行,台灣電影工作者仍積極開發中國大陸市場。

2010年11月中國大陸的觀眾終於有機會在一個針對年輕華語導演所舉辦的電影論壇觀賞台灣劇情片《艋舺》,這部片在台灣創造了兩億七千萬的票房佳績,並吸引超過400名北京的電影愛好者前往觀賞。

不過這部由台灣導演鈕承澤執導的電影在審查時受到不少限制,因為此片大部分內容涉及幫派與暴力,中國大陸政府認定不適合一般觀眾欣賞,因此《艋舺》短期內很難進入中國大陸市場。

由於台灣和中國大陸政治與社會發展不同,兩岸之間的交流合作受限,尤其是電影和其他意識形態與中國大陸當局價值不符的領域容易產生牴觸。台灣有史以來最賣座國片《海角七號》的製片人黃志明說:「電影工作者也許會熱衷於打入中國大陸市場,但那是未來,不是現在。」

兩岸交流始於1990年左右,當時台灣製造業因中國大陸低廉的勞工及土地而開始外流。台灣電影業者與中國大陸同業接觸,並為兩岸電影交流鋪路。李行導演在此項任務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在1990年10月以金馬獎執行委員會主席的身份與另外四名台灣導演拜訪北京、西安以及上海。作為第一批正式訪問的台灣電影工作者,李行導演一行人藉此機會向中國大陸觀眾介紹台灣電影的歷史與發展。在北京的訪問特別放映了10多部參訪導演的作品,包括李行導演的《養鴨人家》以及《小城故事》。

對於兩岸的交流需求,這位80歲的導演,同時也是三次金馬獎最佳導演的得獎者表示:「交流之後才有合作。」李行導演訪問之後兩年,中國大陸的電影工作者也到台灣做了第一次正式訪問。90年代中期,華語世界歷史最悠久的金馬獎開始接受中國大陸影片報名,這個創立於1962年的電影獎原本只接受台灣和香港影片報名。

另一個對兩岸電影交流貢獻良多的人物是焦雄屏,她早在1988年就曾造訪中國大陸。身為資深學者及影評人,她在各大國際影展推廣兩岸電影,同時也藉由在報社撰文將中國大陸的電影介紹給台灣觀眾。焦雄屏於1996年創立的吉光影業負責監製由大陸導演王小帥執導的「十七歲的單車」以及台灣導演林正盛執導的《愛你愛我》。這兩部片都參加了2001年柏林影展的開幕式並獲得國際讚賞,前者奪下評審團大獎;後者更勇奪最佳導演獎。

當提到兩岸合製片的票房表現,絕對不能忘了朱延平導演,他早在好幾年前就將眼光放在台灣之外的市場。2008年2月由台灣流行樂天王周杰倫主演的《功夫灌籃》在台灣和中國大陸舉行首映,周杰倫在此片中飾演一名籃球明星,為此片締造了一億四千萬人民幣的票房佳績,在台灣也有超過六千萬新台幣的票房。

2008年中國大陸年度票房排名第八的《功夫灌籃》無疑是台灣電影製片有史以來最成功的一部電影。身兼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董事長的朱延平導演說:「如果你能打入中國大陸市場,那就不用太擔心其他地方的票房表現。」他說這並不是忽略其他華語市場,如香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不過《功夫灌籃》也的確在日本創下兩百五十萬美金的票房佳績,朱延平導演解釋這都要歸功於周杰倫,因為他在亞洲地區很受歡迎。

另一方面來說,進軍大陸市場也有許多挑戰及挫折,黃志明在1995年以《飛天》製片的身份造訪大陸,但這部由王小棣導演的電影在台灣票房不如預期,且在大陸遭到禁演,因為內容描述傳統民間信仰,也過度刻畫大陸貧窮地區。吉光電影公司的《十七歲的單車》因為尚未通過中國大陸審查就到柏林影展參展,同樣也在中國大陸遭到禁演的命運。

的確,審查制度成為台灣電影工作者想跨越台灣海峽的一大障礙,除了政治敏感議題會被詳細檢視,另外如亂倫、同性戀或師生戀都會以「污染觀眾心靈」為由而被禁演,不過朱延平導演認為台灣業者不應該因此停止開發大陸市場,他說:「你不需要在電影裡碰觸敏感議題,這些議題可能只佔影片的十分之ㄧ,你還有九分的空間可以發揮。」而事實上近年來這種狀況已經改善許多,就像2007年香港描述毒品的電影《門徒》就得以在中國大陸上映。朱延平導演解釋:「從前中國大陸的觀眾絕對不可能有機會觀賞這類型的影片,而《門徒》通過審查的原因在於片中的毒蟲最後被繩之以法,具有反吸毒的教育意義。」焦雄屏也提到從壓抑的政治環境中出品的影片不見得品質較低落。「以前東歐在嚴格審查制度下也有非常好的影片,你不需要正面跟當局對抗,觀眾一樣可以了解電影所要傳達的訊息。」

然而這些通過中國大陸道德審查員檢視的電影不見得就能通過當地市場的考驗, 而能在大陸市場獲得成功的台灣業者更是少之又少。雖然《功夫灌籃》的票房告捷,但朱延平導演與中國大陸合製的第二部電影《刺陵》仍請來周杰倫擔綱男主角,在兩岸的票房卻不盡理想。

焦雄屏表示,隨著中國大陸和台灣越來越熟悉,兩岸的電影也較為彼此的觀眾所接受。朱延平則是建議台灣電影製片如果想走出台灣市場,就必須在影片中減少太過強烈的台灣元素。

黃志明認為中國大陸對於電影來講是個複雜的市場:「我曾經試著去找出中國大陸觀眾真正想看的電影,但直到現在這還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你覺得他們或許不會喜歡《全面啟動》,但這部片去年秋天在中國大陸上映時,讓所有人跌破眼鏡站上票房第一的寶座。」

複雜的市場
這項挑戰和猖獗的盜版風氣不可分割,盜版不僅對票房造成影響,也使得市場趨勢預測無所適從。不過另一方面,盜版也助長了觀眾對官方映演的興趣。黃志明補充:「盜版顯然對大陸觀影者的品味有很大的幫助。」更何況許多被禁演的電影可以藉由盜版取得。以台灣電影來說,這對票房一點助益都沒有,但卻會讓觀眾對影片產生興趣。雖然在2010年11月的電影節中《艋舺》只有兩個放映廳,但《艋舺》的盜版卻在2009年台灣首映後不久便已出現在市場上。

也就是說,兩岸電影產業的交流與合作於2008年兩岸關係解凍之後變得越來越緊密。兩岸電影交流委員會成立於2009年4月,隸屬於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這個組織加速了兩岸電影的交流,例如舉辦兩岸影展。這個一年一度的電影盛事將台灣電影介紹到中國大陸的各大都市,反之亦然,同時也帶領台灣電影到中國大陸尋求投資者。

2010年10月底,中國大陸政府宣佈根據同年6月簽署的ECFA,台灣電影可享有限額豁免權。在這個限額制度下每年只有50部電影可以在中國大陸上映,其中20部必須為美國電影,因此台灣得和其餘各國競爭剩下的30個名額。只有3部台灣電影曾在如此嚴峻的規定下成功通過審查打入中國大陸市場。通過ECFA之後中國大陸的電影發行業者可以進口任何通過審查制度的台灣影片,然而台灣政府對中國影片的政策並無改變,維持在每年10部的數量。

不過和中國大陸合製電影又是另一回事了,過去十年中國大陸與台灣共同製作電影已變得越來越普遍,合製電影在中國大陸或台灣上映的數量沒有限制,而且合製片也更容易在中國大陸獲得資金,也就是說台灣的電影製作業者不需要準備大量資金。附帶一提,合製片在票房上也能有更大的獲利。以台灣國產片來說,電影製作公司和發行商可獲得大陸票房收入的17%,剩下的83%屬於大陸當地電影院;而合製片的製作和發行廠商可以從中國大陸的票房中收取42%的獲利。

創造機會
台灣的兩岸電影交流委員會正與中國大陸的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交涉,以創造更多與中國大陸業者合製電影的機會。目前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合製電影仍需遵守中國大陸與外國合製電影的規定,例如必須以中文為電影的主要語言,以及中國大陸演員必須佔全片卡司的三分之一等等。

但目前朱延平和李行導演正和中國大陸當局協議為兩岸電影合作訂定特殊條款,如此一來可為台灣降低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門檻。李行導演說兩岸電影交流委員會目前正規劃一系列的提議希望能在ECFA底下形成一個關於兩岸電影合作的MOU,如此一來就可以商量詳細的法規。
然而最重要的問題是,台灣究竟能不能製作賣座電影呢?李行導演說假如電影不賣座,那麼限額制度的廢止對業者來說意義也就沒那麼重大了。

黃志明表示:「很少有電影發行公司願意將純台灣電影行銷到中國大陸,唯一的例外是在台灣造成轟動的《海角七號》。」作為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國產影片,《海角七號》在2008年的台灣市場創造了5億3000萬的票房佳績(約1680萬美金)。它也是曾在中國大陸上映的3部台灣電影當中的一部。

2009年當《海角七號》進入中國大陸市場時,這部片的總收入馬上增加了3000萬人民幣(約440萬美金),這對台灣電影來說是非常罕見的數字,但黃志明說這對中國大陸市場來說並不算什麼。單單光是《阿凡達》就在中國大陸狂掃了14億人民幣(約兩億一千萬美金),連中國大陸的自製片《唐山大地震》也有六億六千五百萬(約一億美金)的票房。總而言之,2010年中國大陸的票房可望達到100億人民幣(約15億美金)。

台灣電影的未來
有了這些潛在的利基,儘管暗藏著各式各樣的挑戰,黃志明仍相信中國大陸是值得開發的市場,因為:「對台灣電影工作者來說,就算是這市場的一小部分也代表了許多的獲益。」他已經往來中國大陸許多次和中國大陸當局討論《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的新作《賽德克巴萊》在中國大陸上映事宜。焦雄屏說台灣電影業者的未來無可避免地將倚賴中國大陸市場。「我不是指特定的電影或導演,例如侯孝賢導演可以仰賴他本身的聲譽在法國或日本取得資金,我指的是台灣電影這整個產業。」她也提到大多數的電影工作者如果只將重心放在本地市場,平均每部片的票房只有三百萬新台幣(約9萬7千美金)。「但光是製作費通常就有將近兩千萬的支出(約64萬5千元美金),業者在這種情形下要如何存活下去?」焦雄屏是電影《聽說》的執行製作,此片同時也是大陸取消限額政策後第一部入選的台灣影片。

無論如何,導演鈕承澤已準備好抓住這個機會敲開大陸市場的大門。2010年11月《艋舺》在北京電影節放映之後,他就向觀眾宣布他的下一部電影將會是一個關於兩岸的愛情故事,背景將設在台北和北京。或許《艋舺》無法在北京上映,但導演鈕承澤似乎已找到其他方式前進大陸市場。

拍攝最美好的都市風景
台灣許多都市及鄉鎮正全力吸引電影工作者的注意

有些人也許一輩子都沒有機會造訪某些城市,卻可藉由電影了解它們。經典如《羅馬假期》、《西雅圖夜未眠》和《曼哈頓》都成為都市絕佳的宣傳。最近由本地製作的《一頁台北》描述在一個台北夜晚所發生的愛情故事,成功吸引國際觀眾對台灣首都的注意。

2010年《一頁台北》在許多歐洲、美國及亞洲電影節大放異彩,不但榮獲最佳亞洲電影獎(NETPAC),更贏得柏林影展最佳亞洲電影獎、法國杜維爾亞洲影展評審團大獎、舊金山亞美影展觀眾票選獎、巴塞隆納亞洲電影節金榴槤獎,以及達拉斯亞洲電影節最佳劇情長片獎。除了台灣票房告捷外,此片的版權更已售及20個國家。

《一頁台北》的製作人劉蔚然表示:「台北已成為一個越來越適合拍片的城市,這都要感謝政府部門以及民間團體的協助,我們才得以在一個半月內完成這部片,因此我們非常樂意向國際社會介紹這個具有活力及多變性的城市-尤其是熱鬧的夜生活和友善的民眾。」

劉蔚然指出台北能夠提供如此高規格的協助,其中一部分原因是2008年1月由台北市文化局所成立的台北市電影委員會(Taipei Film Commission)成為電影工作者的重要資源。台北市電影委員會扮演了各部門及私人團體和市民之間的溝通橋樑,如警方、消防局、交通局等。

全城(程)服務
例如台北市電影委員會就與當地政府機關、誠品書店和師大夜市的商家和居民取得聯繫,使得影片能夠順利拍攝。製片團隊特別感謝獲得在台北捷運拍攝的機會,台北捷運公司甚至還幫忙架設一輛正在運行的列車,讓團隊拍攝所需的鏡頭。另外,台北市電影委員會也與市民及相關單位協調讓製片團隊架設戶外場景以營造電影當中如夢似幻的氣氛。最棒的是──以台北為背景的《一頁台北》還可獲得由台北市政府提供的三百五十萬製作補助金(約十一萬三千美金)。

協助帶領《一頁台北》參加柏林影展的影委會總監饒紫娟說道,2010年2月14日她深深被電影首映後的熱烈掌聲所感動。「二個日內瓦記者告訴我,看完這部片之後他們真的很想來台灣看看。我們一路協助《一頁台北》製作、行銷,所有努力都有了豐碩的成果。」

台北市電影委員會提供各項協助予國片、國際電影、電視,和音樂錄影帶。這些協助包括景點資訊、招募臨時員工,以及行銷和介紹完成影片給買家等。台北市電影委員會更和許多商家談定發行優惠卡給來台北拍攝的製片團隊住宿、用餐、交通、租車和洗衣最多高達四折的優惠。

近年來除了《一頁台北》,還有許多大受歡迎的台灣電影,例如在南台灣屏東拍攝的《海角七號》;台北市老萬華社區拍攝的《艋舺》;以及在高雄市拍攝的《不能沒有你》和電視劇《痞子英雄》。這些當紅的電影及電視劇促進觀光產業,許多國內外的遊客指名要到拍攝影片的景點觀光,並且劇組也創造了許多工作機會,更不用說為當地帶來的經濟效益。

製作補助
了解電影是行銷都市的有利工具後,台灣北、中、南各主要城市都成立委員會或特別專案小組密切與電影及電視劇合作。台北市、高雄市、台中市政府為最積極的政府機構,並為國片提供各式各樣的服務及獎金。

事實上高雄是全台第一個給予電影製作全面行政及財務支持的城市。2004年高雄市政府成立高雄市電影委員會(KFC)以規劃電視電影產業之發展,並成立一小組提供電影相關服務。2009年此小組正式成立為拍片支援中心(Filmmaking Assistance Center)。目前中心的服務包括諮詢、景點搜索、協調場地使用,更包括搜尋場景和設備存放空間。

高雄文化局局長史哲指出高雄是非常適合拍攝電影的地點,例如這個海港城市提供了不同的風貌,除了海洋及港口的形象外,還有都市區的摩天大樓、購物中心,和美輪美奐的高雄捷運,這些景點離市區都只有不到30分鐘的車程。

不同於高度發展的都市區擁擠、交通繁忙,高雄有可供拍片的廣闊空間且景點拍攝的規定也較少,更不用說高雄的好天氣、悠閒的生活步調和親切的居民。這所有的因素都可加速影片拍攝並減少製作費用。

不過,全台超過95%的電視及電影製作公司、設備都以台北為據點,高雄該怎麼吸引劇組搬遷到南台灣呢?史哲表示:「我們了解住宿是電影製片團隊的一大開銷,因此我們提供補助金,並盡一切努力達到製片公司的需要,並且我們也提供150萬到300萬不等的補助款給以高雄為背景或主題的影片。」

史哲補充說高雄這項創舉激勵了其他城市,如台北、桃園、台中及台南都群起仿效,他相信建立一個對電影友善的環境將會使國片產業生氣蓬勃,並吸引更多外國電影工作者來台拍攝,藉此也可增加台灣在國際上的曝光率。

《不能沒有你》的編劇和男主角陳文彬表示,2008年中高雄市政府提供這部片實質的資金和行政支持,除了提供150萬製作補助金之外,劇組人員在高雄拍攝三個禮拜的住宿費,高雄市政府也提供住宿津貼,這對一個預算只有六百萬的影片來說是很大的幫助。

政府協助
然而,最讓陳文彬印象深刻的是市政府回應劇組需求的超高行政效率。他們幫忙封鎖街道、指揮交通、並租借巡邏艦、警車和公車。陳文彬回憶:「有一次導演希望增加一個四名警察坐在警車內的場景,於是我們申請需求,結果不到30分鐘他們就到了。另一次我們深夜才申請巡邏艦,隔天一早它就停靠在港口。這表示政府認為電影製作是一項重要的工作所以才會願意給予我們協助。」

戴立忍執導的《不能沒有你》根據真實故事改編,敘述一個工人階級父親為取得七歲小女兒的監護權而與當局對抗的故事。2009年此片奪下台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及年度台灣傑出電影等大獎,且於印度果阿影展、澳門國際電影節、亞太影展皆有不俗的表現。

警匪電視劇《痞子英雄》是2008到2009年間獲得高雄電影委員會大量協助的另一項計畫。高雄電影委員會的協助包括直升機空中拍攝、街頭槍戰,甚至高雄港和捷運內的追逐場景。根據當地旅館業者指出,這部以高雄為背景的高收視率偶像劇為高雄帶來不少觀光收益,而將這份熱潮推向最高峰的則是高雄市政府觀光局與當地旅館合作推出以《痞子英雄》為主題的旅遊套裝行程。

高雄主演
這一系列電視劇在2009年金鐘獎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囊括戲劇節目獎、戲劇節目導播(演)獎、戲劇節目男主角獎、節目行銷獎和美術設計獎。導演蔡岳勳特別感謝高雄市政府大量協助,使得這部片「像是在邁阿密拍的一樣」,並決定拍攝電影版。

製片陳鴻元說按照計畫,《痞子英雄》的電影預算有三億台幣,其中80%的場景將會在高雄,10%在台北,10%在北京。陳鴻元更表示:「由於台北市和高雄市政府的電影委員會是由電影專家和政府當局所組成,他們了解製片需求也知道如何與政府機關溝通,感謝他們協助與相關機構的文書作業我們才能解決景點拍攝問題。」

負責《艋舺》媒體宣傳的齊石傳播林晉湉表示台北市政府也給予《艋舺》實質的幫助,包括四百萬的補助金以及台北電影委員會於影片拍攝期間和參加坎城影展及其他國際影展時熱烈的支持。台北電影委員會代表《艋舺》安排了20場左右的會議,召集多達500人包括警方、交通局、環保局、消防局等官員以及地方行政首長和當地宮廟。林晉湉表示他們在拍攝期間申請封鎖三條主要道路以供拍攝,有了政府當局的協助得以讓拍攝順利進行,同時也將當地居民的不便減到最輕。

《艋舺》,一個講述1980年代在台北萬華的幫派故事,於2010年上映並在國內創造2億7000萬票房的佳績,對國片來說是非常好的成績。另外《艋舺》的發行權也已賣給澳洲、香港、新加坡、日本,以及中國大陸。萬華社區的古蹟剝皮寮原已荒廢,現在變成熱門的觀光景點。

載譽國際的台灣導演李安最近正在台中和屏東為最新的3D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暫譯)進行場勘。這部片是根據著名的加拿大作家揚˙馬特爾(Yann Martel)的同名小說改編。李安在2010年10月一次媒體訪問時說到《少年Pi的奇幻漂流》將會在今年初開拍,其中75%的場景將會在台拍攝,而大部分的場景會在前台中水湳機場及屏東的墾丁取景。

這許多的努力創造了一個邀請電影來台製作的環境,台灣越來越受到國內外電影工作者的重視,這不僅促進國片產業的發展,更有助提升各個城市的知名度。

齊石傳播林晉湉說:「有了拍攝《艋舺》的經驗,我們相信台灣有潛力成為受歡迎的拍片地。我們真的非常感謝在這裡獲得的所有協助,因此我們將會帶領我們的影片站上國際舞台,為台灣及台北宣傳。」

附註一:《少年Pi的奇幻漂流》已於100年6月完成在台拍攝部份。
附註二:《塞德克巴萊》將於100年9月分上、下兩集上映,上集《太陽旗》將於9月9日上映;下集《彩虹橋》於9月30日上映。


張貼日期:2011/06/23
更新日期:2011/07/1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