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大家庭!國片大家挺!」台灣電影論壇(上)


「電影大家庭!國片大家挺!」台灣電影論壇(上)

「電影大家庭!國片大家挺!」台灣電影論壇

文/劉秀玲

時間:7/3 星期日
地點:信義誠品六樓視聽室
主持人:麥若愚(資深媒體人)
主講人:
李崗(電影《條子阿不拉》導演)
澎恰恰(電影《帶一片風景走》導演)
林育賢(電影《翻滾吧!阿信》導演)
葉天倫(電影《雞排英雄》導演)
九把刀(柯景騰)(電影《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導演)

 


麥若愚:台灣電影已經不一樣了,從各位導演們散發出來的勇氣和志氣,與十年前完全不同。最近翻開報紙,發現在好萊塢強片環伺之下,台灣電影《命運化妝師》和《帶一片風景走》仍在放映,觀看人口並未減少,顯示現在的觀眾開始喜歡台灣電影,也代表一種良性循環,現在,正是台灣電影復興的時代!

擁有自我獨特觀點和色彩的導演李崗,和知名大導演李安一起合作「推手計畫」時,挖掘出侯既然、鄭有傑等新銳導演,在導演李安引進好萊塢製作團隊到台灣,並提供國際電影經驗給台灣本地工作人員的時刻,請導演李崗談談對台灣電影熱潮的想法。

李崗:電影要能長遠的發展,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都須存在
簡單解釋一下電影工業的概念,上游的工作就是由電影公司負責資金和內容,中游則是導演創作和製造電影的部份,下游是電影的發行,這也是台灣電影目前最困難的部份,較大型的台灣電影還都須仰賴美商做發行,因為院線全被美商八大公司所佔據,國片生存空間相對狹小。

我認為台灣電影最精采的時刻是台灣解嚴前後那幾年,那時娛樂的選擇不多,商業電影因而興盛起來,加上對於外片進口有配額的限制,保障了國內電影的發展,也讓台灣電影擁有完整上中下游的工業環境,如中影公司。可惜台灣的商業電影對於外片競爭力不夠,反而蓄積了大量的個人電影能量,許多導演將拍電影的基本功,移為個人電影的製作基礎。加入WTO後,個人形式的藝術電影反而存活下來成為台灣電影主流,可惜也造成台灣電影觀眾逐漸流失及電影工業的瓦解。

不只是台灣,目前韓國的電影也正面臨著好萊塢電影的影響,票房正逐漸衰退,將來大陸電影也會產生同樣的問題。台灣文化擁有自由和高素質的優點,政府可以考慮多多開放不同的電影文化,培養觀眾的觀影素質,自然而然,觀眾的需求就不會僅限於商業電影。

推動「推手計畫」的同時,我也發現一個困難點,就是台灣的新銳導演多是個人電影的概念,將自身成長的記憶化為電影題材固然沒錯,但這不足以支撐完整的電影工業,商業電影需要編劇、製作、行銷等各環節相互搭配。2008年,台灣電影開始有復甦的跡象,當時造成轟動的《海角七號》代表著台灣電影的主流趨勢正在轉換,在地記憶成為國片的主要內容是值得可喜的現象,接下來就看台灣電影在工業尚未完全建立之際該如何穩固發展。

文化創意的產品和工廠的生產過程很不一樣,文化創意需要充足的文化記憶來支撐,以大陸為例,隨著經濟的進步,對電影等娛樂的需求日增,加上豐沛的內需市場,大陸電影產業便開始蓬勃發展,甚至吸引許多台灣的電影人才。於是,台灣電影除了要對抗好萊塢的電影,還多了大陸電影的競爭,若要解決這樣的困境,建議應將處理層級提高至國家。

健康的電影環境應是金字塔「下熱上冷」的型態,底下由大量的商業電影支撐,而上層的則以個人電影為主,國家政策應為補助上層的個人電影,並將商業導入電影產業中,規劃長期的育成工作,一步步建構健全的電影體系。

由於台灣電影的仍缺乏完整的工業鏈,導演總是需要身兼數職,從前製的資金、勘景、拍攝,乃至於後製的行銷和發行等等,都得親身參與並深刻投入,這會消耗掉導演大部分的精力,導演其實是不應該煩惱這些事情,而是由製片等電影專業人才來作,這是台灣電影亟欲改善的重點,也是和哥哥李安成立「推手計畫」協助新銳導演發片的原因。李安導演曾說過:「建構電影真正的價值」是他對台灣電影人最大的幫助。

麥若愚:從電視單元劇「青春歌仔」到電影《帶一片風景走》,澎恰恰的作品始終充滿著濃厚的人文關懷,是怎樣的原因,開始想做出這樣的作品?

彭恰恰:演藝工作是我的職志、我熱愛的工作
50歲前,認為自己很偉大,但過了50歲之後,發覺自己其實是越來越渺小的,所以將目標訂為「關懷」,才開始去拍歌仔戲沒落的故事等。一直都把演藝工作視為職志,尤其特別熱愛幕後的工作,況且也轉不了行,故希望能夠在有生之年留下些有價值的作品。

開始拍電影之後,發現電影並非大家想像中「拍一拍」就好,當導演的期間得親自面臨很多問題,像是決定片名、決定場景等瑣事,剛在後台休息與其他導演戲稱:「要一個人抓狂,就叫他去當導演!」,顯示在台灣拍電影單靠導演一人並不容易。

麥若愚:林育賢即將推出的最新作品《翻滾吧!阿信》和過去的紀錄片《翻滾吧!男孩》,都是以導演的親哥哥為故事主角,如何精準掌握紀錄片和劇情片的轉換,並且把親情投射入電影當中。

林育賢:哪裡跌倒,就哪裡站起來!
因為失業才會拍攝《翻滾吧!男孩》!當時,一直擔任電影製片、副導工作,2003年卻碰到台灣電影年產量僅有8部片的困境,不得已只好失業回家,原本假裝扛攝影機欲欺瞞家人失業一事,被揭穿時與媽媽約定好再給自己一點時間,於是就產生《翻滾吧!男孩》這部紀錄片,這部片是一個失敗的人,希望透過電影重新燃起夢想!

早在拍攝《翻滾吧!男孩》前,我碰到一位綽號叫做「牛奶糖」的六歲小男孩,他每天上學時總是笑容燦爛,但放學時因為練體操拉筋拉到淚流滿面,我就和哥哥打賭這位小男孩一個禮拜後會放棄練體操,但一個月過去,小男孩依舊持續練著體操,我跑去問他為何這麼痛苦還要練,小男孩回答:「我學會一個後空翻,比在教室考一百分還開心,那你呢?」,很像是熱血日劇的經典台詞,卻讓我忍不住流下眼淚,「喜歡的事情就去做」,我就秉持這樣單純的信念,才完成了《翻滾吧!男孩》,並且一路走到現在。

雖然我是少數拍第一部電影不賠錢的導演,但社會是現實的,2007年,我執導首部劇情片《六號出口》,這同時也是彭于晏和阮經天的處女作,當時,我還跟大家誇下海口可以跟著本片環遊世界各大影展,但是事實上哪兒都沒去,三千萬元的製作成本更慘賠一千多萬元,不過至今我依然不後悔。

《翻滾吧!阿信》故事已經寫很久了,幸好有緣遇到製片李烈,我想透過這樣有草根性的故事,告訴大家雖然跌到了,依然可以爬起來。數年前,我和一批人拍《六號出口》,如今,我依然用這些原班人馬來拍這部劇情片,更想告訴大家《翻滾吧!阿信》是我重新出發的第一部電影!

這部電影對彭于晏也相當重要,因為闖蕩演藝圈多年、歷經合約問題的他,已經被媽媽要求回家學習作生意,就當彭于晏思考著未來該如何之際,看到《翻滾吧!阿信》劇本的他哭了一整晚,隔天就跟家人說他要掌握自己的未來。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彭于晏像是拚了命的練體操,雖然有些困難的專業動作用替身,如跳鞍馬,但彭于晏已經練到可以漂亮地跨過鞍馬,台灣電影應該給演員機會和空間。

麥若愚:《雞排英雄》葉天倫導演身為今年度台灣破億票房紀錄保持者,對一位新銳導演而言,是很大的鼓勵,但也是個沉重的負擔,如何面對這些壓力?

葉天倫:做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
我在世新大學電影系念的四年書,反而是電影夢破碎的主因。當你在學校看完楚浮、伯格曼和塔可夫司基等大師的電影,怎麼還敢拍片?這些大師把所有的題材、攝影手法都拍完了,自己能在電影上發揮什麼?所以一度感到很灰心,畢業後,便離開電影領域去別種行業努力。後來,在機緣之下擔任了《一八九五》的出品工作,負責解決電影資金問題,在一次戲院映後Q&A座談時,有位女大學生表示自己是客家人,但看了電影才知道,原來母語客家話在大螢幕面前是如此的好聽,她決定要把客家話學好,這件事深深打動我的心,這也告訴我電影這門藝術最厲害的是觸動人心,也找回自己電影最初的感動。

藝術電影仍是自己的最愛,雖然仍突破不了楚浮這些大師的鏡頭,那我就去做我能力可以做到的事情。幸好,碰到福斯電影公司的董事總經理涂銘,他雖任職於道地的美商公司,但卻是個深耕在地電影多年的電影人,多虧他協助發行《雞排英雄》,也才能讓這部片創下如此的優秀成績,當然還有許多幕後幫忙的電影前輩、製作團隊等,《雞排英雄》的破億票房絕非己力能成功,而是對所有工作人員努力的肯定。。

麥若愚:九把刀闖蕩電影圈的過程,可以用「出生之犢不畏虎」來形容,因為身為一位作家,他用文字顛覆、甚至於帶領時下年輕人的思想,現在更跨界將小說作品拍成電影,文字轉換成視覺語言的過程中,九把刀是如何面對這樣的變化?

九把刀:基於一股衝動和任性,讓我勇於拍電影
老實說,並不太去想台灣電影的成敗,因為我並沒有那麼偉大,我只是做我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實現自己的夢想。很多人非常不看好我的作品,甚至PPT鄉民還詛咒自己,也碰到許多電影圈的老前輩基於好意,告誡自己拍電影應從基層開始,但我認為,拍電影就是要有一點瘋狂才做得到,也許有一天,自己和這些老前輩擁有歷練後會有同樣想法,但我就是想要試試看,如同漫畫海賊王中任性又衝動的主角「魯夫」一樣。

拍《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劇組人員都非常年輕,平均年齡不超過38歲,一度還碰到沒有攝影師的窘境,我曾假裝正經面試攝影師,但心中所想的卻是「你趕快進來拍電影!」。雖然,在拍攝前是用很狂妄、自大的態度去說服大家加入電影團隊,但正式開拍後,我反而是謙遜地去面對拍電影的細節,像是去杜篤之工作室觀摩剪接作業,和音樂人侯志堅一起做電影配樂等等,當我發現所做的事情都會決定電影成果時,其實是很興奮的,抱著這樣熱忱和好奇的心,我完成了我第一部電影作品。

從2005年小說暢銷時,我就開始把版稅存起來,因為我覺得小說暢銷最大的意義在於,讓我有錢可以把小說拍成電影,而且只要電影好看,根本不用怕發行的問題。從籌拍電影到拍攝完畢,很多人是不看好的,但我認為自己很幸運,因為就是這樣才讓我放手去做我想要的東西,包括起用毫無電影經驗的柯震東當男主角,用熱血去拍攝一個好的故事,才是一部好的電影。不知道未來還會不會拍電影,但我可以說《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是我一定要給大家看的電影。

出處:本活動由行政院新聞局舉辦,文稿由台灣電影網整理

張貼日期:2011/07/15
更新日期:2011/07/1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