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韜光養晦,臺灣電影浴火重生


十年韜光養晦,臺灣電影浴火重生 十年低潮,終現曙光,台灣電影,今年出山。

過去十年,就像「臥虎藏龍」,一批對電影抱持著理想熱誠的人,隱身在各個視聽領域,他們通過拍短片、DV、紀錄片,累積了足夠的經驗,今年,他們推出了成熟的長片,創造出亮麗的成績,如「十七歲的天空」,票房歷久不衰,紀錄長片「生命」,不但是藝術影片的一個里程碑,票房也突破千萬新臺幣。
我們看到一批電影新血輪辛勤練功後,終於盼到了國片的「我將再起」。他們的成熟支撐了台灣電影的「天時」,加上原有的「地利」,臺灣這塊土地獨特的人文、地理、以及歷史背景,是香港所不能望其項背的,使這批藝術者的功夫,有個適當發展的空間。更美妙是,就如一齣野台戲,動人的表演和扣人的音效,吸引了廟口的人潮,他們駐足,不忍離去,「人氣」就這麼聚集了,票房開出紅盤,「天時、地利、人和」,台灣電影開花結果了。

進入二十一世紀的國片,比十年前有著更好的視聽音效。十年前的國片「小逃犯」是以劇本取勝,而當時的港片「省港旗兵」,則以動作見長,但今天,港片「大事件」仍未能超越小逃犯的故事類型,而國片則已能用攝影和音效說故事。行到水窮處,出看雲起時,一切盡在不言中。這種視覺藝術的進步,是國片得以更上一層樓的原因。

「艷光四射歌舞團」的曼妙音樂響起,搭配上那迷死人不償命的北濱夜景,再加上片中香豔華麗而不庸俗的色彩,這超凡絕俗的氣氛只能用「活色生香」形容。當電影演到男(女)主角宛如羅密歐與茱麗葉地英年早逝,觀眾的眼淚就再也忍不住地流下來了。說「艷光四射歌舞團」是「十七歲的天空」的夜晚版,而「十七歲的天空」則是「艷光四射歌舞團」的白天版,而且是晴天版。

「十七歲的天空」是部讓你笑到掉眼淚的電影,所以它屬於歡笑的淚水,同樣也是感動的淚水。男主角楊祐寧與周群達恰如其分的扮演他們自己﹕年輕、開朗、勇敢、大膽、活力、朝氣,還有最重要的「魅力、性感」。他倆是晴天豔陽的化身,他倆吸引的觀眾群,包括年輕的男生女生、師奶級婦女、以及同志族群。唯一到達不了的觀眾,是異性戀成年男性。不過這群人並不重要,因為他們不是今天商業電影市場鎖定的對象––二十歲以下的年輕人以及女性消費族群。
另外,讓人難忘的是天生麗質的林家宇,這位由林正盛導演發掘出的女性,比日本影壇的玉女明星更漂亮,可說是從「養鴨人家」的唐寶雲以來的最大發現,這塊璞玉值得好好培養。

在月光下林家宇和楊貴媚合演貌似姐妹花的母女,家如台北版的「畢業生」。 

故宮支持的「經過」,雖是小品,但故事極佳。它從故宮山洞珍藏的文物-東坡亭寒食帖說起,帶出一個大陸到日本,再到台灣的跨世代故事,但它又平行的營造出另一個故事,講一個故宮研究員與歷史作家的感情,故事重疊故事,文物指涉電影,讓片子妙趣橫生,有如台灣版的「達文西密碼」。

「你對藝術的熱情都死光了嗎?」這句旁白,道盡了台北電影工作者「心猶未死杯中物」的藝術熱情,他們做著一個一個的「石頭夢」,相信總有石破天驚的一天。

這批人有的不拿輔導金,自籌財源拍片,有的拿短片輔導金,卻拍出足以角逐金馬的劇情長片。他們的作為,充分展現出「人窮志氣高」的不撓精神。我認為有這種怎麼都打不倒,對電影始終如一的熱情,再加上堅持拍攝到底的精神作後盾,台灣未來幾年的電影界,勢將充滿朝氣與活力。

除了創作部份,這批新血事實上,還把台灣電影近年來最弱的行銷工作,也攬在自己身上。在戲院檔期難以安排的窘況下,他們漸漸摸索出逆境求生之道。有些片子,靠著創意宣傳、觀眾口碑,竟然能在單廳或雙廳放映的情況下,創造出亮眼的票房成績。

好了,歷盡了十年的韜光養晦,終於出山了,但要在電影江湖開創一片天,仍需投資者的加持,當國片此一產業又進入了創業起飛階段。大膽投資是必要的,而這個階段投資額最少,但一旦成功,回收卻最大,即一般所謂的「高風險、高報酬」產業。現在,當觀眾眼光已轉回國片銀幕,投資者的眼光也到了關鍵時刻。

下注吧!當青冥劍出鞘,台灣電影會銳不可當。

張貼日期:2004/11/16
更新日期:2005/02/1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