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講座:我國數位電影現況與發展


專題講座:我國數位電影現況與發展

因應數位時代的潮流,數位內容的普及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特地規劃了「數位影視的科技、法規及營運」一系列講座,也邀請了電影處周蓓姬處長分享有關數位電影的現況與發展。

周處長:

最近有人看過【生命】這部紀錄片嗎?有人知道它是用什麼拍攝的嗎?通常觀眾去看電影,是看他們的精髓,或是電影能帶給我們什麼想法?而我們在這其中可以獲得什麼生命的啟發?我們比較少去在乎它是用什麼機器拍攝的。事實上【生命】是用DV拍的,就是家庭用的拍攝設備。只要你用DV或V8就可以拍攝影片,這樣想像空間是不是很大?假設台灣有100萬部DV,那就是說我們台灣有100萬部電影囉!大家接受這個想法嗎?

我們現在來談DV是什麼?它是一個數位內容,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數位電影的現況。如果大家不在乎電影的器材,只關心電影好不好看、可不可以回收,那就是說電影會有無限發展的可能性,我們就從這個角度來切入。

數位電影的定義:

數位電影不是用數位器材拍就是數位電影,數位電影包含由攝製、後製、發行,乃至放映,電影製作過程的每一方面,都是用一種數位的概念去處理。我們比方,如果你只是用一個數位攝影機拍攝,它就不算是一個完整的數位內容;但如果你能把它放進非線性剪輯處理,經過數位的再創作,讓它變成一個故事,而戲院裡面,再用數位的投影機來放映,這才是一套整體數位內容的機制。我們知道像王小棣導演、王毓雅導演都用數位攝影機拍攝電影,但是他們最後都必須轉成一般傳統的拷貝,這就不是完整的數位電影。

數位電影的發展:

大家對【星際大戰】及【奪命解碼】用數位攝影機拍攝有什麼感覺?這些都是所謂的CGI電影(Computer Generated Image),電腦所產生的數位影像電影。

其實也不是用35mm底片去拍攝,就不能作特效,在喬治盧卡斯之前,大家都是用35mm拍攝,經過scanner掃描,把影像轉成數位檔案,再一格一格去做特效繪圖,之後再轉回傳統底片放映。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兩條路了,第一條是用數位攝影機拍攝,然後再轉回傳統膠捲;另一種方式是用傳統攝影機拍攝,掃描進電腦,製作完特效後,再轉回傳統膠捲。科技的發展讓所有的不可能都變為可能。

如果用數位攝影機拍攝,就可以直接進電腦製作,轉化為統一格式,如果有1000家戲院要播放,我們就鎖定那1000家戲院授權,未經授權的人無法放映,這樣就沒有盜版的問題。我來預判一下未來電影的狀況,它會越來越極致化,而且一定要想辦法克服盜版,解決方法可能會是互動電影,或是那種異想天開到一定要在戲院,而不能在家庭戲院播放的產品,為了生存,它一定要想辦法達到是家庭電影院及盜版無法達到的地步,而大家心甘情願付錢進電影院。

我們現在談雙軌制度下的另一種方式,用數位攝影機拍,而且用數位播放系統呈現。很多人預言說未來是從事內容產業的人會出頭,第一個原因是目前的漢語市場有15億人口,而網路的發達,大陸官方也禁止不了內容的傳遞。第二個原因是現在的年輕人更有創意了。所以現在大家的機會來了,用數位器材拍攝,大家就可能有更多展露頭角的機會。目前在美國有超過百部的數位電影,歐洲超過60部,亞太地區也有八十部以上。而台灣的數位電影有【擁抱大白熊】、【我的爺爺】及朱延平導演、王毓雅導演的幾部電影。而目前台灣擁有數位電影播放系統的戲院是國賓、樂聲、微風及喜滿客,共有4家。

數位電影傳輸系統:

  1. 媒介:硬碟或HD DVD。
  2. 母片製作及複製、運送流程成本低。
  3. 目前大部分數位電影使用此一方式傳輸,可取代今日電影發行影片拷貝的方式。

數位電影至今仍未普及,是因為以下幾點原因:

  1. 傳輸成本由誰負擔?戲院或是發行商呢?傳統電影產業是由片商負擔拷貝費,戲院放映後再和片商拆帳。
  2. 衛星傳輸牽扯到Censorship(檢查之方針、計畫、制度)的問題。

數位電影的特色:

  1. 大幅提高播放品質
  2. 高品質的音響效果
  3. 良好的版權保護
  4. 節省大量製作發行成本
  5. 使用上帶來更大的便利性

數位電影的問題:

  1. 增加業者添購放映設備成本負擔。
  2. 數位製作、後製將不再受空間限制,可以全球分工,機會增加,但也可能比不過好萊塢及其他國家而全面潰敗,徹底被消滅,產業基礎從此連根拔除。
  3. 加速好萊塢電影發行的全球性市場壟斷,更不利本土電影的生存發展。

政府的輔導政策:

  1. 將電影事業列入國家重點發展計劃中的一環
  2. 輔導拍攝國產數位電影
  3. 購買電影製作數位化設備器材之補助
  4. 國產電影劇情片製作完成暨數位轉光學底片之補助
  5. 輔導業者參加數位及動畫電影市場展
  6. 鼓勵業者成立『數位電影廳院』
  7. 數位人才培訓暨互動研討
  8. 投資電影納入投資抵減

政府提倡獎勵數位內容產業之單位有文建會、教育部、經濟部工業局、新聞局。台灣如何在21世紀,持續擁有國家競爭力,我們必須朝數位內容來發展,挽救電影的頹勢,營造一個優勢競爭的環境,台灣電影才有後續的發展。

華眾國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徐言博士:

非常欽佩周處長對台灣電影的努力,數位電影確實提供本土電影發展一個很好的方向。但現在在戲院大概看不到台灣的電影了,雖然台灣的電影在國際上得獎,不過在觀眾的眼中卻是曲高合寡,上片3天就不見了,甚至大家都不知道,可能在座的沒有人看過台灣的電影。另外【生命】應該是政策性的指示,所以大家去看,有關單位主宰,要求員工去看,所以大家會去看,雖然的確感人,但是對國外來說,沒有切身經驗(local touch),所以無法感動他們,在這種情況之下,台灣的電影何去何從,可能是大家共同的疑問,對於這樣的情況您有什麼建議,讓想要投入的同學,有多一些的思考。

周處長:

其實很多學者專家也擔心,台灣到底有沒有做創意的人?還是就宣告台灣沒有電影算了 。電影與電視不一樣,電影是一翻兩瞪眼,戲院有沒有人去,就知道賺不賺錢;電視就不一樣,只要電視台會播放,無論如何都會有廣告進來,多少有一定比例的進帳;但電影就不一樣了,電影主要是能吸引觀眾進戲院去看的。

我從一個故事來回答您的問題,今年金馬獎的報名的量不錯,有一名影評人叫王麗莎,她跟我說:「處長我一定要跟你分享,我發現今年台灣電影不一樣了。大家對台灣電影的印象是沉悶、沒有觀眾,但今年大家擔任金馬獎評審時,發現台灣電影不一樣了,相信今年會有好成績。」我們不像好萊塢,我們無法用資金堆砌影片,並不代表我們不懂好萊塢電影產製的Know-how,這是魏德聖導演講的:「處長,我們很多朋友玩這些,我們只是沒錢玩,如果有錢玩,我們一定比美國人玩的更好。」這段時間,台灣電影一直不受市場歡迎,那是因為沒跟觀眾接觸,行銷點沒有作定位;我就常說,台灣電影在新電影之後,沉溺了20年,每個人都想當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張作驥,但有多少人有當導演的條件呢?

台灣電影要再去改變,改成台灣新新電影,台灣新電影思維,已經延續很久了, 王麗莎看到改變,這是值得欣喜的部分。在亞洲方面,香港電影取巧迎合觀眾,無法跳脫一貫的內容模式,大陸方面是制式教條的影片,而台灣導演以前不去考慮市場的因素,但這段日子卻有很大改變。台灣電影比起大陸及香港的優點是, 第一具有生命力,第二它言之有物,第三它能感動人。

它感動人的方法,不只是自我學習成長的經驗,此外它用了電影的美學、電影的光、電影的聲音,王麗莎講完我非常感動,所以我希望大家一起來共同勉勵。

徐言博士:

處長講的這些,我們都有看到,但是若沒有辦法把它商業化或產業化,沒有票房收入,都只是曇花一現而已,而且電視上都已經沒有國片啦!只是看打打殺殺的香港電影,所以政府要如何輔導,處長剛剛講的這些新的生命力、新的創作,應該讓他們能夠商品化、賺錢,這樣才能夠拍下一部,這是我們站在學術的立場,認為政府所應該扮演的角色。

周處長:

我覺得這應該要大家一起來努力。去年政大商管所李仁芳教授,就曾講所謂做Entertainment(娛樂)的人,就是A型的人,也就是所謂的紫牛。A型的人有兩隻腳,一隻跨在藝術,是Romantic、Sentimental的特質,另一隻腳是經營管理。我們以前是『成也輔導金,敗也只有輔導金』,儼然成為公辦的製片家,因為是公辦的,沒有成本概念,大家拼命來申請,花政府的錢來拍片,但卻不願花自己的錢去作行銷。

其實政府應該只作First Mile,而後面的過程要完全依賴A型的人,所以我們歡迎年輕人快點進來,再來就是說,要有像徐老師這樣的人多多幫忙,幫忙帶動產業。中環日前宣佈購下華納威秀影城百分之30的股份,他之前也投資不少外片,相信他之後也會開始投資台灣片。之前電資館把歷年來獲得短片輔導金之影片剪輯成紀錄片【顯影】播放兩場,大爆滿,那是歷年來國家電影資料館難以見到的盛況。今年6月南部辦幾所大學畢業聯展,參加作品就有700多部,都是年輕人製作的,其實台灣創意是無限的,大家各位整合一下吧!

楊美雪教授:

感謝我們的周處長,對於數位電影及台灣電影的未來,作精闢的解說。為我們的研討會畫下一個完美的句點。謝謝!

張貼日期:2004/10/12
更新日期:2005/02/2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