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華:2002年台灣電影市場


王清華:2002年台灣電影市場

一、總論:魔幻風潮帶動人潮錢潮

2002年台北共計上映外片二百零一部(其中舊片重映五部),加計小型影展三十七部(其中六部屬舊片重映,另二部重複計入正式上片片單中,應予扣除),故總數為二百三十六部片,其中新片二百二十五部,舊片十一部。

華語片部分總數為三十九部,加計小型影展的八部(其中六部為舊片重映),共計為四十七部,其中四十一部為新片,六部為舊片。

全年總計上映中外影片為新片二百八十三部,舊片十七部。

外片台北市上映票房總數為新台幣2,283,205,155元(含小型影展的5,393,385元),華語片票房則為108,327,750元(含小型影展的2,430,540元)。

總計台北市全年電影總市值為新台幣二十三億九仟一佰五拾三萬二千九百零五元(2,391,532,905)。推估全國全年電影營收約為四十五億元上下。

與上年(2001)相較,華語片外片發行部數與發行總值四項指標,除華語片發行總數持續減少外,其餘三項均略有成長(參見下表),若與前數年相較,則仍屬處於谷底(請參見2001年年鑑)。

年  度 2002年 2001年
外片總數 236部 197部
華語片總數 47部 56部
華語片總值 108,327,750 105,765,940
市場總值 2,393,826,470 2,284,737,140

台灣整體經濟自2000年起一路下滑,2001年又受「916」颱風大水影響,四項指標均創近數年最低紀錄。2002年雖未受重大外來天災等因素的影響,但因經濟狀況特續不振,消費性支出明顯減少,故電影市場雖略有回升,但並不具任何意義。真要究其原因,大概只能歸功於年初與年尾分別上映的《魔戒》系列影片第一、二集,以及《哈利波特》所引領的一波「魔幻」風潮,帶動而來的兩波人潮與錢潮所致。

二、2002年外片市場

1. 比前一年多了一億元

2002年國內最賣座影片的前二十名中,有一部華語片《雙瞳》,以三千七百萬的收入名列中外影片第十八名,《雙瞳》自然也是2002年華語片賣座榜首。下表即為2002年全年賣座前二十名名單。(為方便計算,特取至第二十一名,扣除第十八名的華語片《雙瞳》,即為外片的前二十名名單)

名 次 片名(發行公司) 總收入(去年同名次收入)
1 魔戒二部曲:雙城奇謀(中環) 164,379,665(167,838,885)
2 哈利波利:消失的密室(華納) 162,946,995(159,983,475)
3 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中環) 131,631,215( 98,116,375)
4 蜘蛛人(哥倫比亞) 115,911,470( 92,322,320)
5 關鍵報告(福斯) 100,132,965( 81,754,300)
6 星際戰警Ⅱ(哥倫比亞) 85,951,690( 74,517,585)
7 瞞天過海(華納) 72,137,790( 71,994,100)
8 冰原歷險記(福斯) 57,710,205( 61,256,915)
9 星際大戰二部曲:複製人全面進攻(福斯) 50,113,985( 55,176,175)
10 怪獸電力公司(博偉) 49,791,105( 50,451,380)
11 黑鷹計劃(哥倫比亞) 43,830,670( 44,065,995)
12 靈異象限(博偉) 42,453,075( 43,107,600)
13 神鬼認證(環球) 41,467,700( 41,847,520)
14 限制級戰警(哥倫比亞) 39,262,730( 41,609,260)
15 燕尾服(環球) 38,972,155( 40,712,885)
16 魔蠍大帝(環球) 38,480,275( 38,641,515)
17 美麗境界(環球) 37,554,200( 37,058,105)
18 雙瞳(哥倫比亞) 36,929,100(華語片)
19 獵風行動(福斯) 34,594,630( 34,042,360)
20 穿越時空愛上你(中環) 34,391,710( 32,296,025)
21 勇士們(中環) 31,542,700( 29,839,460)

由上表可知,2002年賣座逾億的影片共有五部,較上一年僅有兩部多出了三部,第七至二十名影片的賣座紀錄與前一年則約略相當,2002年總收入較2001年多出一億餘元,差額即由此而來。

2. 美商業績略有衰減

美商公司在台四大分公司(2002年)仍然囊括了外片百分之七十二的市場總值,發行影片總數為八十部,但其中有四部華語片,應予扣除,故總數為七十六部,占總部數的百分之三十三。各公司發行影片數與市場占有率如下表,為便於比較,亦將上年數據表列於后。

排序 發行公司 發行部數 發行收入 總收入 整體佔有率 上年總收入 整體佔有率 排序
1 博偉 博偉 16 190,408,850 533,237,440 25% 360,247,555 17% 3
哥倫比亞 10 342,828,590
2 福斯 15 400,403,825 400,403,825 18% 153,698,435 7% 4
3 華納 18 364,510,010 364,510,010 16% 451,035,970 20% 2
4 UIP 環球 15 267,331,250 304,750,780 13% 673,497,790 31% 1
派拉蒙 2 37,419,530
總  計 76 1,602,902,135 72% 1,638,479,750 75%  

綜上所述,美商公司整體市場,占有率百分之七十二雖較上年百分之七十五略有衰減,但影響不大,反而是名次的變化,反映出好萊塢美商八大公司製片策略與市場口味的此消彼長。

去年的龍頭老大UIP(環球、派拉蒙)由於缺乏超級大片的撐持,前十名中一片皆無,與上一年十大中占有四名包括榜首的氣勢,不可同日而語,而致落居第四。

福斯公司自《鐵達尼號》後,連續多年因缺乏大片而致排名殿後,2002年一洗頹勢,躍居第二。

博偉公司則在發行影片數與總收入兩項數字上均居於領先。

3. 邁拓公司異軍突起比較起來,華商的起伏變化相對就大得多了。

2001年8月才成立的邁拓電影公司,是由股票上市的「中環集團」投資成立。當年立即躍居與春暉、年代鼎足而三的大片商。

2002年邁拓則以發行三十七部片及高達五億五千八百餘萬的票房業績(558,259,150),躍居2002年排名第一的片商,甚至高出美商首名博偉公司的五億三仟三佰餘萬(533,237,440),為歷年來所未有,這固然拜年首及年尾兩部《魔戒》即創造了近三億的票房之賜,但邁拓公司憑藉了母公司龐大資金為後盾,砸重金大量購片則是其它資金短絀的獨立片商所難以望其項背。

正因為如此,當母公司「中環」董事會改組,政策上不再支持邁拓後,合作關係遂在2003年初中止。邁拓公司2002年曇花一現的榮景,遂亦劃下休止符。

附帶一提的是,2002年賣座紀錄中,掛名「中藝」公司所發行的影片實際上亦由邁拓負責,故一併計入邁拓業績。此外,在上述邁拓所發行的三十七部片中,亦包括中藝公司所推出的《部部驚魂影展》的七部小型影展影片及其票房。

4. 春暉公司面對危機

2002年中變動最大的則屬華商「春暉影業公司」。它也是繼2000年學者電影公司因財務周轉不靈而淡出電影業後,另一震撼業界的變化。

春暉電影公司負責人陳俊榮,自民國七十二年開始涉足電影事業,初期所購買的影片皆交由「徐氏」代理發行。

迨至民國七十六年起,春暉自立門戶,涉足購片及發行業務,一部《性‧謊言‧錄影帶》的成功,奠定春暉電影公司的基礎,同時也確立了其購片方針,亦即專注於影片中可能獲獎的影片,包括前述《性‧謊言‧錄影帶》、《巴頓芬克》等坎城影展最佳影片,以及奧斯卡最佳影片《與狼共舞》、《溫馨接送情》、《亂世浮生》,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四千金的情人》、《地中海樂園》、《三不管地帶》等。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民國八十年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與狼共舞》,該片在上映前並不被看好,未料卻創下八千萬新台幣的紀錄,也創下得奧斯卡最佳獎影片賣座的空前紀錄。同時打下了春暉公司之後十年的輝煌發片紀錄。

陳俊榮並自民國八十一年中接任美商華納電影公司台灣分公司總經理,至民國八十七年止。此期間也是春暉電影公司業務最鼎盛的時期。

春暉公司最盛時期,一年曾發行影片四十部以上;十多年來,所發行的影片總數則超過三百部。但自民國八十年代末,由於投資錯誤而導致資金調度困難,2002年下半年更因經濟不景氣的連帶影響,終致周轉不靈。

春暉公司的投資錯誤大致分為四個部分:

  1. 投資大直影城及台中文心路影城,不但未能完工營運,連興建都尚未興建,在動土之後,便因顧慮投資太大回收不易而停擺,致初期投資的一億一仟萬血本無歸。
  2. 投資一億餘元於「太平洋衛視」,卻遭致東森等有線電影業者的杯葛,終致全部投資泡湯。
  3. 春暉自民國八十年代末期,投注大筆資金購買好萊塢所謂大卡司影片,但回收卻不成比例。
  4. 春暉電影台(Sun Movie)也在太平洋衛視事件中成為陪祭品而結束,使得春暉公司在媒體運用或影響力上相對減弱,致加速其頹勢。

春暉公司經重新整頓後,一方面減少買片量,也大幅度裁員並縮小經營規模,期能渡過難關。不過2002年春暉仍然發行了十八部影片,雖僅較2001年的二十四部少了六部,但總營業額卻只得四千一百餘萬(41,616,850),較上年的一億六千餘萬(163,628,690),完全不成比例。

此外,舉辦多年的「春暉絕色影展」,2002年也首度中斷。

5.年代公司逐漸淡出

2001年的三大外片華商發行商,在2002年中的表現,邁拓、春暉已如前述,另一公司「年代」在2002年中,共發行影片部,但發行總值卻只得二千六百萬(25,972,875),與上一年的二十七部片(內含十三部小型影展片)一億二仟二佰餘萬(122,545,340)的票房也完全不成比例。

2002年的二十二部片中,並未含小型影展片,亦即頗有歷史的「年代影展」也停擺了。

而這二十二部影片中,沒有一部片的票房超過千萬,十萬元以下的有四部,十萬至九十九萬則有十二部,票房最好的是《關鍵時刻》(改拍自1982年的《四羽毛》),也僅得九佰餘萬(9,630,415)。

年代公司在2002年之所以表現如此低迷,除了因缺乏大片外,公司經營策略的改變當是最大因素。

年代公司在民國七十年代末,邱復生先生由錄影帶業跨足華語片製片業,一部《悲情城市》名利雙收,之後投資多部影片的拍攝,包括《大紅燈籠高高掛》、《活著》、《戲夢人生》等大戲。民國八十年代中,更進軍外片發行領域。挾著TVBS的強勢媒體,及台灣經濟表現耀眼,而得在股票市場上的呼風喚雨、廣納資金,再加上良好的政商關係,使得邱復生成為名副其實的「媒體大亨」兼「娛樂大亨」。最終甚至跨足映演的戲院業,與楊登魁、蔡松林等共同買下台北「欣欣影城」、「金像獎影城」,新竹「金像獎影城」經營。

但隨著台灣經濟成長遲滯,「台開」等股票失利,使得邱復生在資本市場上大量失血,籌劃多年的「媒體科學園區」也未能落實,錄影帶市場又急速萎縮,加上有線電視群雄並起,百家爭鳴,都使得娛樂大亨對電影這塊版圖不再野心勃勃或興致沖沖了。

因此在2002年中,年代對上映的外片只能說聊備一格,把手上已購買的影片清倉,不願再投入較多的預算做較大或完整的宣傳,影片上映的成績自然也就每下愈況。

2002年暑假結束,「欣欣影城」也易手由廖治德接手經營,改名為「欣欣晶華影城」於年底開幕,看來叱?一時的年代公司似乎也要全然淡出電影這個領域了。

6.華商業績普遍衰退

除了邁拓、春暉、年代三大外片發行商情況概如上述外,其它華商發行商狀況如下表(為便於比較,亦將上述三家公司的紀錄一併列入)。

名稱 發行數(上一年) 發行總值(上一年)
1.邁拓 37(22) 558,259,150(165,192,905)
2.春暉 18(24) 41,616,850(163,628,690)
3.年代 22(27) 25,972,875(122,545,340)
4.群體 1 11,012,890
5.龍祥 6(8) 7,180,575(36,571,620)
7,180,575(36,571,620) 3(6) 6,501,460(975,480)
7.向洋 10(5) 5,635,635(5,363,310)
8.大來(華展) 13(11) 5,051,245(8,420,885)
9.聯映(聯贏) 8(9) 5,003,610(3,706,790)
10.優士 5(5) 4,482,770(5,487,590)
11.三視 3 3,015,715
12.先鋒(麗台) 3 2,344,160
13.比佛利 2 988,930
14.海鵬 2 912,030
15.英太 2 830,530
16.新航線 2 645,170
17.雷公 1 388,180
18.東韻 1 300,630
19.學者 1 157,290
20.協和 3 24,630

由上表可知,2002年除邁拓公司一家獨秀外,其餘華商發行商普遍均呈業績衰退形勢。

比較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外片發行商又加入了些新的面孔。比方說侯孝賢成立的「三視」也加入了發行陣容,不過西片發行並未如預期,三部不錯的影片《水男孩》、《迷霧莊園》、《雨季的婚禮》均投入了大量的心血與人力及金錢,回收卻不成正比。

另外如「海鵬」、「雷公」及「新航線」也都是新成立的發行公司,「海鵬」的負責人原從事戲院業經營並兼及體育用品;「新航線」則是有線電視頻道供應商。

「新航線」發行的兩部影片《誓死追緝令》及《終極鬥士》,成本不菲,收入則各只得數十萬元。「雷公」則是由李安導演之弟李崗所投資。

群體公司雖只發行了一部韓片《我的野蠻女友》,但卻有上千萬的票房,業績因而名列第四。

7.億元俱樂部有五部片

2002年的外片票房總數及美商華商之發行概況已如上述,最後則來檢視一下票房的配置情形,以對全年所上映影片的整體狀況有所瞭解與比較。

票 房 配 置 部數(上一年) 比例(上一年)
一億元以上 5(2) 2.5%(1.2%)
九千萬至一億 0(2) 0 (1.2%)
八千萬至九千萬 1(1) 0.4%(0.6%)
七千萬至八千萬 1(2) 0.4%(1.2%)
六千萬至七千萬 0(1) 0 (0.6%)
五千萬至六千萬 2(2) 0.9%(1.2%)
四千萬至五千萬 4(5) 1.9%(3.0%)
三千萬至四千萬 8(4) 4.0%(2.4%)
二千萬至三千萬 12(11) 6.0%(6.6%)
一千萬至二千萬 20(23) 10%(13.9%)
九百萬至一千萬 4(24) 1.9%(14.5%)
八百萬至九百萬 5 2.5%
七百萬至八百萬 2 0.9%
六百萬至七百萬 6 3.0%
五百萬至六百萬 2 0.9%
四百萬至五百萬 9(47) 4.5%(28.3%)
三百萬至四百萬 10 5.0%
二百萬至三百萬 11 5.5%
一百萬至二百萬 19 9.5%
十萬至一百萬 62(42) 0.8%(25.3%)
十萬以下 18 9.0%

2002年的外片整體票房比較2001年雖略有增加,但大致相當。但2002年的二百零一部卻比2001年一百六十六部多出三十五部片。所增加的影片幾乎都在金字塔的最底層,2001年賣座不足百萬元的影片只有四十二部,但2002年卻高達八十部。

除了破億影片2002年較上一年的二部多出三部片成為五部外,其它一千萬至一億元間的影片只占總數的百分之二十三點六,比2001年的百分之三十點七為低;五百萬至一千萬的影片,2002年的百分之三十九點九,則遠比上一年的百分之十四點五高出一倍多;一百萬至五百萬間的比例,2002為百分之二十四點五,2001為百分之二十八點三,差距不大。

三、2002年華語片市場

1.華語電影再創新低

2002年所上映的華語影片共三十九,加上兩項小型影展「鴻鴻影展」的兩部片,「邵氏電影節」的六部舊片,總計為四十七部片。美商博偉公司所發行的《天脈傳奇》,因全片為英語發言,且一半以上演員均為外籍人仕,故未將其列入華語片片單中。

在全部四十七部影片中,大陸影片有兩部:《大腕》及《十七歲的單車》;香港影片有二十八部,台灣影片則為十六部。台灣影片較上一年增多六部。近三年詳細比較數字請參照下表:

年 度 影片總數(台灣/香港/大陸/新加坡)
2002 47(16/28/2/1)108,327,750
2001 56(10/42/4/0)105,765,940
2000 89(19/58/11/1)184,781,635

從近三年來,華語片市場的總上片數來看,是持續減少的,因此台灣影片的多五部或少三部其實已不具多大探討空間。

華語片總量的減少,自然與香港影片的產量息息相關,香港電影近三年來的生產數量持續探底,2002年更創九七以來的最低記錄,全年僅上映六十七部影片,比九七年的七十七部更少了十部,成為香港電影史有史以來最慘淡的一年。(詳見2001年年鑑)

而整體票房的一億零八百餘萬(108,327,750),雖較上一年多了三百萬(105,765,940),但這百分之二的差異在統計上實在不具什麼意義。

2.「搞鬼」電影成為主流

在正式上片的三十九部片中,最賣座的《雙瞳》,是由美商博偉公司投資發行,雖只有三千七百萬(36,929,110)的票房數字,但恐怕已是所有華語片發行商所艷羨不已的成績。

下表為2002年華語片票房的整體配製:

金 額 部數(上一年) 比例(上一年)
三千萬至四千萬 1(0) 2.6%(0)
二千萬至三千萬 0(1) 0 (1.8%)
一千萬至二千萬 2(1) 5.1%(1.8%)
九百萬至一千萬 0(1) 0 (1.8%)
八百萬至九百萬 0(0) 0 (0)
七百萬至八百萬 0(0) 0 (0)
六百萬至七百萬 1(0) 2.6%(0)
五百萬至六百萬 0(3) 0 (5.4%)
四百萬至五百萬 1(2) 2.6%(3.6%)
三百萬至四百萬 1(2) 2.6%(3.6%)
二百萬至三百萬 1(2) 2.6%(3.6%)
一百萬至二百萬 2(1) 5.1%(1.8%)
五十萬至一百萬 10(10) 25.6%(17.9%)
十萬至五十萬 10(8) 25.6%(14.3%)
一萬至十萬 6(21) 15.4%(37.5%)
一萬以下 4(4) 10.3%(7.1%)

依上表可知,賣座不足百萬的影片占整體影片的百分之七十六點九(上年亦為百分之七十六點八),可見華語影片經營上的困境。

2002年華語電影最賣座的前十名則如下表:

名次 片名 票房紀錄 (出品地區/公司)
1 雙瞳 36,929,110 (台灣/南方)
2 見鬼 19,285,565 (香港/邁拓)
3 三更 11,060,430 (香港/群體)
4 無間道 6,411,240 (香港/龍祥)
5 藍色大門 4,645,410 (台灣/吉光)
6 台北朝九晚五 3,763,230 (台灣/邁拓)
7 美麗時光 2,162,850 (台灣/張作驥)
8 愛情靈藥 1,425,030 (台灣/中影)
9 你那邊幾點 1,243,830 (台灣/汯古霖)
10 搖滾本事 944,235 (台灣/魔岩)

在2002票房排名前十名的影片中,第一名的《雙瞳》雖為國內導演陳國富所拍攝,實際上卻是好萊塢資金,加上遠優於華語片規格的廣告預算及強勢的發行體系,致有此成績。

第二、三、四名則都是香港影片,第五名至第十名雖然都是台灣出品的影片,但票房紀錄都在五百萬台幣以下,第十名甚至不足百萬。

比較有趣的是,排名前三名的影片,也是賣座破千萬的影片都是靈異片或鬼片,「搞鬼」似乎也成了2002年港台電影主流及賣座保證。

四、2002年的映演業:影城新勢力

2002年映演業戲院的變動不大,自2001年的一波戲院停歇業潮之後,並沒有新的戲院停止營業。雖然台北市的「頂好戲院」在2002年停業,但它實際登記的日期是2003年8月5日,故應列入2003的記錄中。

全國新開幕的戲院,則有新竹市的「華納威秀影城」的八個廳、一千九百五十五個座位,於2002年11月16日加入營運。這是華納威秀在台灣的第六個據點。首檔上映的就是《哈利波特Ⅱ:消失的密室》。

華納威秀新竹據點是位在大遠百的樓上,共有兩千個座位。華納威秀開幕未久,多年來高居新竹營業額首位、位居中興百貨樓上的「金像獎」戲院,立刻受到影響並立即停業改裝,自耶誕檔改為二輪戲院,唯維持不到兩個月,即於次年2003初停業,故應列於下年紀錄。

除了年底開幕的新竹華納威秀影城外,尚有同年7月3日台南市成立的華納威秀影城的九個廳、二千一百九十三個座位,以及4月5日開幕的台南國賓影城的七個廳、一千二百個座位。

國賓戲院自第二代張中周接掌經營權後,銳意求新,全力開展影城的規模,繼台北微風國賓後,台南的國賓影城是他的第三個點,而且2003年將隔巷的購物大樓頂樓買下,加設五個廳,成為類似台北華納威秀形式的影城。此外,國賓的大直影城也將在2003年底或2004年初開幕。

另外,美商UCI(環球派拉蒙)系統在台灣繼台北之後的第二個點台南UCI影城,也在2002年6月14日開幕,設在新光百貨的樓上,共有八個廳、二千六百九十四個座位。

除了新開幕的影城外,位於台北市林森北路的「欣欣影城」,也於2002年的年中後改組,將原來五樓停業已久的餐廳租下改為兩大廳,擴充成十一個廳、二千零七個座位的影城,於12月中開始營運。

整體而言,影城的如春筍般的崛起,不僅嚴重壓縮了傳統影院的生存空間,彼此間的競爭也很激烈,由於市場的侷限性,增加的影城只能分食有限的市場,對開發新的客源意義不大。在2004年新的幾個大型影城都完成並加入營運後,台灣映演業這塊市場才算真正進入短兵相接的白熱戰戰場。

編者註:2002年在台北市上映的十五部台灣電影的票房為16,046,695元,佔全市電影(外語片加華語片)票房2,283,205,155元的百分之零點七;如把哥倫比亞公司投資的《雙瞳》列為台灣電影,則台灣電影佔總票房的百分之二。

張貼日期:2003/11/30
更新日期:2005/06/2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