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本的文學功課 |黃麗群:找到文本的核心
在影像作品中,不乏透過既有文本改編的作品,但如何擷取或發展文學作品,在不同媒材的轉變,從文字到影像,該怎麼呈現故事的面貌,是許多影像工作者都會面臨到的問題。
這次的編劇功課,邀請到作家黃麗群,從文字工作者的角度切入,透過不同類型或風格的文學作品,牽引出從文本到劇本的脈絡。
好故事的定義是什麼?
從文學作品的舉例和分享,黃麗群也提到,近年來因緣際會在評審場合,或是劇本初期開發時看到的普遍問題。特別用九零年代浪漫愛情喜劇《西雅圖夜未眠》1來舉例,這樣的風格幾乎無法在近年的影視作品中看見。對比現在追求量產的狀況下,要求的是如模板般地精準:人物該在什麼時候出現,該在什麼場合說話,結構、鉤子都很精確,故事情節也很精彩,但是就是缺少了什麼打動人的元素。回到前面提到的問題,無論在什麼樣的場合,大家都在追求好故事,可是,好故事的定義是什麼?有了一幕幕精準的情節和架構就能稱之為好故事了嗎?
好比《西雅圖夜未眠》故事情節簡單,甚至可說是平凡,但這樣的故事裡面,依賴的是精緻的對話與細節,人與人之間互動、相處中細微的那些細節,沒有幾分幾秒會出現什麼的定律,劇情裡只有角色們不斷在城市中走路、吃東西,在之間充斥著幽默可愛的對話,然而有一些情感在這之中發生了,令人看完之後會留下什麼,讓這些作品成為經典,而這些是無法用定律產出的。
不是先有故事才有文字
在影像和文字的創作中,黃麗群認為是有共通之處的。
「我寫小說時,我有一個種子。通常是我會有一個很強烈很強烈的一句話,我想為那句話把故事說出來。不是我先有故事才有文字。」黃麗群如此說。放在影像創作中亦然,進行創作,很常是因為腦袋裡有一個很強的畫面,為了展現這個畫面,創作者圍繞著它發展出影像的樣貌。
無論是被什麼樣的故事打動,有時候並不在於他說了什麼,而是發生在裡面的某一句話、某個描述的場景、或是一種氛圍,觸動了自己產生共鳴。而在文本要進行改編的時候,這個吸引著自己把故事看完的「東西」,就會是很好的出發點。
找出故事的核心,情節只是通道。
在文本進行轉譯的過程中,有些影視作品能簡單地如實呈現,而有些則需要多花費一些翻譯的工夫。在看這些改編作品的時候,許多人會把焦點放在”忠實“與否之上,但之於原著作品,影像改編究竟是該如實呈現文本上的一切,還是當故事放到導演手上已經成為另一個作品的開始,比起探討文本作品在影視化後是否應該忠實於原著,黃麗群認為,在進行改編的同時,如何能找出故事的核心,並保留文學作品本身的特質進行影像化,反而是更重要的事。
藉著幾篇文學獎得獎作品的分享,點出了不同的文學風格和特性,有的著重在透過文字的詭計營造出來的結構和氣氛,該如何轉化成影像能夠表現的樣子,如柳丹秋的《溯洄行》2;有的則是在無論是背景、角色或對白都萬事俱備的狀況下,怎麼用影像的靈光替作品加分,如盧慧心的《車手阿白》3;有的如李牧耘的《青年有為》4,角色典型,畫面或文字語言也留下許多空間讓影像創作者可以自由發揮,但又要如何拿捏,如何在看似停留在表面的東西之下,挖掘出被隱藏在深處的事,如何開展之後的東西才是考驗所在。
黃麗群不斷地提醒:「故事本身是個外殼。」但大家往往容易困在故事情節裡,忘了跳脫出去,單純地進入場景感受故事打動自己的是什麼。當在文字或文學創作的時候,一昧地去尋找情節是有些錯的,拍電影或作品也是一樣,核心不一定在情節上。情節只是通道,讓你去到一個你預設的路,但不是核心。
除此之外,如何讓語言風格強烈的作品保留其特色進行改編,也透過方清純的《雞婆要出嫁》5和《犁族大進擊》6兩部小說作品,說明了當趣味是透過文字媒材呈現時,那些生猛鮮活的文字敘述,在影像化後如何保留,該如何再造創作者利用語言傳達出的幽默感。以及在文學作品中,藉由人物的營造將畫面的空間和世界建立出來,在進行影像化時,這樣的技巧是在平日累積文本的時候,能更多去注意的。
講師黃麗群認為,在閱讀文本的時候,不應該著重在如何把故事講完、故事該怎麼起承轉合,而是先搜集每一個跳入腦海的東西,無論是句子、段落或場景,先將每個曾經打動自己的珍貴資源搜集起來,最後再把這些資源組裝,也是很好的嘗試方法。
一個好劇本或是好故事,黃麗群從觀眾的角度來看,這些之所以「好」,都應該先是有了一個很好的人、或是一群很好的角色,把這些好的東西放入培養皿,他們就會長出東西來。好故事並不是先架起了框架,才把人物塞進去,而是先形成了樣子,故事才逐漸長出來。
在文學種類的選擇上,也提醒並不是只有小說才能進行改編,散文作品只要細節足夠,也能夠轉譯。比如過去曾經改編過上映的《父後七日》;或是近幾年的得獎作品《重慶印象》,講述的是高中女生在父母離異之後,一趟前往重慶的探親旅程,但在解壓縮和找到核心之後,都是能發展成好故事的素材。
「好的東西可以是『一句話』,不是落落長的電影簡介。」
而這些作品,無論是什麼文學形式,之所以吸引人,都是因為在故事裡有「一句話」。比如《重慶印象》7裡的那句「就當自己家吧。」,有時候,重點不在於有沒有爆點、有沒有三幕劇的結構,或幾分幾秒的出場人物。重點是,在一件事情裡,有沒有那一句話要說。電影簡介陳述的是故事發展,但往往在看過電影後,回頭看簡介,會覺得簡介沒有把看見的事給說出來。黃麗群舉了李安當年在簡要《飲食男女》8時的故事,用的就是一句話「餐桌是個充滿傷害的地方」,精準的點出了電影裡想呈現的意象,餐桌可能是充滿家庭溫馨暗示的地方,但同時也可能是有著壓迫和爭吵的地方。
在閱讀文本時也一樣,黃麗群鼓勵大家去尋找那樣的一句話,跳開故事不要被它困住,把那些第一時間跳出來的感覺留著,在之後進行改編時都會派上用場。
很多時候,劇本獎的得獎作品被拍攝成影視後都會失去風味,往往是因為在影像轉譯的過程,並沒有抓到文本裡的那一句話、那個核心。
但也提醒,並非要大家一定要有一句話或一個議題才能去做。而是這些事情的開頭,往往會出現在隱約模糊的場景、情感等微小的東西,慢慢地搜集、聚焦成一句話,最後才會擴張成一個故事。所以在閱讀文本的時候可以多試著去猜測發動作者小說的場景到底是什麼,發動小說的某一句話、一句台詞或對話會是什麼?從中去捕捉擴張成影像敘事的那個東西。去捕捉前端的、帶給自己感觸的東西,後端的故事,回到忠實的討論上,可能不是最首要的。這樣在進行改編的過程才比較不容易被困住,在掌握核心之後,故事的成形往往是很後面的事。
1
1993年出品的美國愛情電影。
2 首屆台積電文學賞正賞。收錄於《待月記》。
3 第十五屆臺北文學獎評審獎。收錄於《安靜·肥滿》。
4 第十九屆臺北文學獎評審獎。
5 第十一屆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獎二獎。收錄於《動物們》。
6 收錄於《動物們》。
7 2019台積電文學獎散文組首獎。
8 1994年上映的台灣劇情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