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功課|溫郁芳:角色就是我的投射,創造角色之前,先了解我是誰


編劇功課|溫郁芳:角色就是我的投射,創造角色之前,先了解我是誰

在電影或戲劇,劇本通常是整部創作最初的依據。故事既要有新的創意,又要能勾動觀眾的共鳴,「獨特」和「共感」這看似天秤兩端的元素,是否有辦法兼具?作為一位編劇,又要怎麼樣從自身有限的生命經驗中,去觸發大眾的、多元的角色故事?

短片實驗室編劇觀點講座,邀請曾以《我在墾丁天氣晴》、《含苞欲墜的每一天》獲得金鐘獎最佳編劇的溫郁芳,來談劇本的角色功課。溫郁芳認為一開始寫劇本,最困難的就是要創造出人物,有了人物才有對白,接著才能夠繼續推動情節,完成故事。而如何寫出一個值得被看的故事和人物?也許就先回到「自己」吧。

 

寫劇本前,了解自己的個性

與溫郁芳有多年合作經驗的安哲毅導演,形容溫郁芳是「眼睛會看到奇怪的東西」,從平凡生活中挖掘出驚人的故事。對於這樣的覺察力,溫郁芳坦言過去認為這是自己的「缺陷」——他覺得自己不夠聰明、不夠勇敢,用幽默偽裝緊張,在意別人的看法,也容易看進別人的痛苦裡。

直到溫郁芳有一天發現了「高敏感天賦」這個名詞,「我看到這個,有種本來的我開著車,忽然找到停車位的感覺。」

原來,會站到一個善於傾聽的位置上,不是一種缺陷,而是一種特質。溫郁芳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投射到劇本裡的自己。

「我不擅長面對挫折這件事,早年就會進到我的劇本裡面。我的角色都很溫和、在意別人的想法,不喜歡面對挫折。我後來就開始練習克服。」

「每個人現在都有發展一個題目在進行,這個題目除了有觸動你之外,其實帶有你的個性。你要了解你現在擔心什麼不安什麼,才會了解這個人物的個性,才能通透什麼。我早年會因為避免衝突而附和什麼,這個也進到我的劇本,我會因為別人說就怎麼做。」

當面對了自身的個性後,溫郁芳也意識到自己所創造的人物,將會有什麼樣的侷限。而看見了侷限,才有辦法打破與超越。

「寫劇本是一個跟自己對話的過程,你要了解你自己。但你不需要完全了解你自己,才能寫劇本。」

因為在動筆的過程,就是一個與自我對話的過程。

 

人不完美,你所關心的才是最重要的

當開始下筆寫劇本,首要注意的兩點,就是訂定主題,接著建立角色。溫郁芳分享一開始與王小棣導演合作時,曾經洋洋灑灑寫了100多頁,拿給王小棣看,結果王小棣拋給溫郁芳很直接的問題:「你到底要講什麼?你關心什麼事情?你跟這些人的關係是什麼?」

這才讓溫郁芳去修正劇本,思考自己到底要寫什麼樣的故事、從什麼視角進行,定下核心,接著所有的人事物,都必須圍繞這個主題進行。

至於角色建立,最常見的就是寫出完整的人物小傳,縱觀角色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長出人物的興趣、嗜好、遺傳和偏見。而就如溫郁芳所強調的,寫劇本是一段自我對話的過程,角色的塑造往往也反映了編劇的某一部份。

 

「我發現我會希望我的角色很完美,因為我不完美,所以我會希望我的角色完美。」於是,當要回頭修改劇本時,溫郁芳會想找出男女主角個性上的矛盾,來產生碰撞。她提醒,觀眾其實不會喜歡完美的人物,會覺得很無聊。

「我們反而對小奸小惡的人做了一件好事,比較有印象。或是完美的人忽然犯了錯,我們會為他擔心。」

回歸人性,回歸自身,角色反而活了起來。

 

放掉偏見,觀察世界的臉孔

「我坐車時不會看手機,我會觀察路人在幹嘛。」

溫郁芳的角色靈感來自於大量、細微的生活觀察,搭高鐵發現隔壁的人疑似外遇,搭個公車聽到人說老公被雷劈,真的被雷劈。溫郁芳笑說自己經常看到或聽到平凡的路人,卻有離奇驚人的劇情。

但一個角色的立體,不只是出於觀察,還必須搭配反思的能力,才能看到更內裡的東西。溫郁芳就說也曾經遇到會挑撥的人,但後來發現對方的個性,可能來自於原生家庭的影響。

「如果你對某個人或某件事情反感的時候,你要有意識地去提醒自己,對方是不是有我很渴望的部分。如果你沒有很全面的去了解他,他就會流於負面、三立八點檔的那種嘴臉。」

除了日常觀察,跨出生活圈去閱讀、觀影,也會是角色素材的重要來源,還有更直面的,就是做田野調查與訪問,認識本來不了解的人事物。

溫郁芳也提醒,做田調必須要放掉偏見,對自己正要進行的調查有足夠的認識,才能避免自己在訪問中發言偏頗,影響了判斷以及能得到的回答。但放掉偏見並不等同於壓縮自己的個性,溫郁芳在訪問時,仍會從自身對於訪問對象的觀察出發。

「人生辛苦這件事情,他們可能被問過很多次,所以我都喜歡問一些邊邊角角的問題。」

從遠到近,從邊角到核心,放掉偏見,一步步靠近人物,往往會得到更多。就如同溫郁芳總能在路上聽到許多具有張力的故事。因為真實的人做的事情,永遠超乎編劇的想像。

 

角色進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守備位置

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同時也是別人生命中的配角。但配角的重要性並不亞於主角,尤其是在戲劇的角色配置中,每個配角有不同的功能。

最明顯的就是透過配角去對照主角,呈現主角的不同之處,進而帶出故事的主題。反派這種配角,則是為了製造危機。也有配角負責創造背景,溫郁芳舉例,韓劇《哲仁皇后》中的那群嬪妃,其實和愛情什麼都無關,但需要他們支撐起整個劇的氛圍跟時代。

還有一種看似戲份不多、與主角關係遙遠,卻能點出整個故事的共鳴核心。像是韓劇《我的大叔》,講的是這群四十幾歲中年大叔遇到的各種人生挫折。當中有一位男主角的好友是出家的僧侶,會以一個比較高層次的姿態,來講「人生本來就是來受苦的」,帶有畫龍點睛之效。

另外一齣引發熱烈討論的韓劇《機智醫生生活》,由於編劇和導演很喜歡棒球,因此劇中五位醫師彷彿五支棒球隊,有各自的打擊與守備範圍,雖然是盟友,卻也有互相對立的時候。「故事很發散,卻寫得太好了!」溫郁芳認為角色的配置可以像是棒球隊、可以像是一道食譜或樂譜,每一份食材、每一個音符,都擔任不同的功能,才能成為美好的饗宴。

食譜有放置的先後順序、烹調方法,同樣地,在劇本中,角色的登場順序及方式,也是編劇可以發揮設計的地方。

日劇《最高的離婚》可謂為經典。劇中飾演男主角的瑛太,是在看牙醫的情境中登場的——叨絮他對婚姻的不滿,在陌生、公開的環境講一個私密的事情,由此可判斷這是一個焦慮的角色,也帶出了離婚的主題。對溫郁芳來說,角色有沒有帶著命題的任務進到劇本,是很關鍵的。

 

最後你要問自己,劇本符合故事的核心嗎?

編劇到底要不要寫「分場」,一直是許多新手的疑問。溫郁芳稱自己是「分場捍衛者」,要求所有合作編劇的夥伴,一定要從分場開始溝通。因為她認為,分場是一個能夠確認核心的方法。在分場裡,可以去想像畫面跟人物有沒有貫連,以及能從中去檢查,每一個發生的事件,有沒有和故事的命題相符。

至於劇本的常見公式,溫郁芳表示還是要回到角色;如果沒有搞懂角色,這些佈局都會變成炫技。

而若角色如前面溫郁芳所提,是出自編劇自己的生活圈、或是所關心的人事物,那編劇作為產業的一環,難道不用為商業服務嗎?

「如果今天一位導演來找我寫一個劇本,我可能是要為他服務,但我可能可以提出說,有沒有其他的方式來回應導演的人生故事。」

作為編劇,從「了解自己」開始,培養體察的能力,同時也更能理解他人的故事。了解自己其實是痛苦的、衝突的,但這些自我矛盾、對話、衝突的過程,或許就是必經之路。

「戲劇有一個很迷人的地方,就是要把這個衝突,呈現出讓不理解的人能夠理解。」

理解別人,理解自己。故事從這裡開啟。

 

 

張貼日期:2022/01/21
更新日期:2022/01/2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