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康利David CONLEY & 蓋威廉斯Guy WILLIAMS/以藝術為本源的電影視覺特效


大衛康利David CONLEY & 蓋威廉斯Guy WILLIAMS/以藝術為本源的電影視覺特效

時間:11月25日(四)11:30-13:00

地點:臺北文創大樓14樓文創會所

講者:大衛康利&蓋威廉斯David CONLEY & Guy WILLIAMS

講題:視覺效果/以藝術為本源的電影視覺效果

文字記錄:徐卉

攝影:蔡耀徵

 

大衛康利:大家好,我是視覺效果監製大衛康利。


蓋威廉斯:我是威塔數位的視效指導蓋威廉斯。


藉由數位科技 讓傳統實體拍攝與虛擬製作相輔相成

大衛康利:我們非常開心能跟大家一起展望視覺效果的未來,首先稍微介紹我們的公司「威塔數位」(Weta Digital)。目前正處於電影業歷史性的一刻,虛擬製作技術日新月異,希望藉此機會回顧虛擬製作的演變,才能知道未來何去何從,跟大家分享幾個作品,是威塔數位的作品,讓大家知道我們公司的起源,以及對未來的想法。


蓋威廉斯:首先來談虛擬製作(Virtual Production)到底是什麼?很多人談論這個名詞,往往只講到某一部分。虛擬製作最好的定義是什麼?我們認為是將最新的視覺效果與實體製作整合,用數位當作工具,但不捨棄傳統的實體製作,劇組的美術、道具等部門都已有百年歷史,希望藉由數位化使他們有更好發揮。


現在來談虛擬製作的歷史,2001年從《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開始,虛擬製作變得非常盛行,我們參與了這部片,當時做了幾件事,定義了虛擬製作。在《魔戒》三部曲當中,咕嚕的演員即時演出,我們用動態擷取再做後製,將這兩者結合。另外,《魔戒》三部曲還做了一個嘗試,拍攝時導演戴著VR頭盔,就能立即看到第一部曲中的打鬥畫面,用VR來瞭解運鏡,因為不可能蓋一個實際洞穴,還有活的生物,因此藉由VR跟數位製作,讓導演能模擬運鏡。


2005年我們拍攝《金剛》時又更進一步,金剛的演員是我們最愛的演員安迪瑟克斯,這時開始做「臉部表情擷取」,在他臉上貼了很多感測器,以紅外線攝影機捕捉,讓安迪與女主角娜歐蜜華茲能夠對戲。如果虛擬製作做得好,就像是隱形的;我們不希望實際拍攝時,虛擬製作產生介入感或阻礙。《金剛》中兩人對戲很重要,不能讓科技破壞兩人互動,娜歐蜜演戲時是看著金剛,她的表演因此非常真實。


2009年的《阿凡達》是我們第一次使用「虛擬製作」這個名詞,整部電影80%都透過電腦製作。我們跟導演討論時,一直強調要盡可能用同樣的創意團隊,很多服裝造型不只是用電腦設計,必須跟實體造型部門合作,會將服裝放在實際的模特兒身上,拍攝時再掃描放入電腦內,我們想好好利用有實體拍攝經驗的專業人士,將這些放入電腦做後製工作。《阿凡達》的兩位演員在片中一起冒險,我們會匯入電腦產生樣本,再加上背景跟視覺效果。很有趣的一點是,2011年拍攝《丁丁歷險記》開始做更多嘗試,因為《阿凡達》結束後,發現很好的應用方式,所以《丁丁歷險記》跟《阿凡達》很多拍攝模式都相同,大部分實體拍攝後,在電腦裡做虛擬製作,所以實景拍攝依然很重要。


接下來《猩球崛起》把動作擷取帶到片場,還是用實體工作團隊來拍攝。與其只是拍一些畫面之後再做後製,我們選擇在真實的片場中,讓演員跟扮演猩猩的對手演員對戲,當演員彼此對戲時,效果與真實感都比他們對著想像的猩猩來得好。從《猩球崛起》開始嘗試在片場做虛擬製作,拍攝現場的森林既濕又冷,對於有大量電腦的拍攝來講,簡直是場災難,但透過大型攝影高台做動作擷取,搭配實體道具,讓我們能捕捉到宛如真實演出的拍攝,也讓虛擬猩猩猶如身在現場。


2016年《吹夢巨人》更是一大突破,在與史蒂芬史匹柏討論時,他希望小演員露比巴恩希爾在片中跟馬克勞倫斯(飾演吹夢巨人的演員)有良好互動,馬克高高在上,但眼神要能對到露比,並流暢地進行對話。我們也做了即時的動作擷取傳回攝影機中,所以在攝影構圖時可以看到17英吋高的巨人,馬克在這個場景移動時,攝影機還能追蹤他的頭部運動,就像巨人也身在片場,這時候要確保攝影團隊也能熟悉這些科技,瞭解如何拍攝。再來是演員必須瞭解科技不會阻礙他們,他們還是要直接互動,當時兩人的表演都很真實,說服觀眾他們的互動是真的,即使其中一個完全是「做出來」的影像。《吹夢巨人》也做了電影動態捕捉,我們做了一些調整,跟《丁丁歷險記》、《阿凡達》的做法不同,發現動態捕捉的軟體已經做到很好,我們可以改變現場燈光,能調暗一些,現場有張桌子道具,下面還有火爐燈光,在演出時,演員對於身邊的燈光很有感覺,攝影也是,演員有時會刻意站在爐火燈光前,如果現場有良好設計,就能讓演員知道燈光在哪裡、如何互動,我們當時已達到這樣的水平。


※完整文字紀錄,請至金馬影展網站

張貼日期:2022/07/05
更新日期:2022/07/0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