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魯麥唐納Andrew MACDONALD/以創作的渴望敲開電影之門


安德魯麥唐納Andrew MACDONALD/以創作的渴望敲開電影之門

時間:11月22日(一)19:00-20:00

地點:臺北文創大樓14樓文創會所

講者:安德魯麥唐納Andrew MACDONALD

講題:製作/以創作的渴望敲開電影之門

主持與談:李耀華

文字記錄:彭湘

攝影:蔡耀徵

 

李耀華:大家好,今天非常榮幸請到蘇格蘭的製片人安德魯麥唐納。對台灣觀眾來說,比較熟悉的是他長期跟大導演丹尼鮑伊合作,今天也將針對這部分會有些提問跟分享,現在就歡迎麥唐納先生跟大家見面!先請問你的背景,因為你的祖父是非常知名的電影人Emeric Pressburger,他在業界也是很知名的監製與導演,想瞭解你入行是否有受到祖父的影響?因為我自己的伯父李行導演也對我入行有極大的影響,我對這部分很好奇。

 

安德魯麥唐納:沒錯,我有受到我祖父影響,不過我本身在蘇格蘭長大,我父親並不在電影製片業。我們家在格拉斯哥(Glasgow)蘇格蘭高地,我的家族做的是羊皮大衣,但很有趣的是我們有一位從事製片業的祖父。我記得我十、十一歲時在BBC看過他的節目,才發現「喔!原來這是你可以做的事。」我弟弟跟我都在電影業工作,現在也越來越多家族成員進入,我們就像是某種企業,因為對外人來說,電影是一個很難理解的產業,跟朝夕相處的家人一起工作,會讓整件事變得更容易理解。這是一個非常高強度的工作,必須非常投入,我很幸運自己能夠做到。

 

李耀華:你剛剛提到的弟弟Kevin Macdonald,你們一起合作過《最後的蘇格蘭王》,這部片得到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請教你跟弟弟合作的情況,因為導演跟製片有時候立場上多少有點不一樣,如果是親兄弟,合作起來是否又有什麼特別不一樣之處?

 

安德魯麥唐納:我們唸完書後開始一起製作電影,一起拍了紀錄片、參加影展,我剛開始希望我們能成為那些影史知名兄弟檔的一員,後來我們為蘇格蘭的電視台做了一系列的小型紀錄片。後來我去美國電影學院就讀,Kevin去了牛津大學,所以我們才有機會一起做《魔鬼一族》。當時Channel 4表達高度意願願意製作這部電影,他們希望有一位經驗豐富的導演,在這個時間機緣下,展開與丹尼鮑伊(Danny Boyle)的合作, Kevin也製作了一部關於《魔鬼一族》的紀錄片《Shallow Grave: Digging Your Own Grave》。我們持續互相扶持,他執導了兩部很棒的紀錄片,還得到奧斯卡金像獎的肯定。

 

在這之後,弟弟跟我發現了一本小說《最後的蘇格蘭王》,其他的製作人也有讀,我建議他們找彼得摩根(Peter Morgan)來撰寫劇本,他現在創作了《王冠》而聲名大噪,他很瞭解如何寫政治劇。跟自己的兄弟合作有時不見得容易,你總是不同意彼此,跟其他導演可能不會,但跟自己的弟弟有時候會有私人情緒夾雜在裡面。

 

李耀華:談到《魔鬼一族》,這是你跟丹尼鮑伊合作的第一部片,請問你起初如何展開跟丹尼鮑伊合作的?

 

安德魯麥唐納:我把劇本寄給他。我一直相信有兩種創作者:一種是作家,另外一種就是導演。我們把劇本寄給很多不同導演,丹尼鮑伊也是其中一位。這當然也跟我祖父有關,他是個作家,待過匈牙利、柏林、巴黎、美國、英國,他跟導演Michael Powell有非常好的合作關係。他們協議將導演、編劇、製作的權利給了Michael Powell,我也希望延續這樣的方式。

 

當我遇到丹尼鮑伊時,我也用了這樣的方式合作,我們合作了好幾部片,包括《魔鬼一族》、《猜火車》、《你形我素》、《海灘》等等。對我來說,這是段很棒的時光,有一點天真,但合作也非常順利。

 

李耀華:你還製作過《28天毀滅倒數》、《人造意識》,不管是形式還是內容都算是蠻前衛的作品,當然中間也有拍很多文藝片與劇情片。我想請問的是你選擇案子有沒有什麼標準?我想一定會有很多企劃、劇本送到你面前,那你是如何做選擇的?

 

安德魯麥唐納:某方面來說,我的決定非常簡單。因為《魔鬼一族》我認識了編劇John Hodge,我想和他及丹尼鮑伊再繼續合作,有人給我《猜火車》的原著,他們也同意一起做,所以這真的是關於人才,我讓他們做他們想做的電影。像艾力克斯嘉蘭(Alex Garland)是《28天毀滅倒數》的編劇。所以後來我們就形成一個固定班底,我非常樂意跟相同的主創團隊合作。後來,我們又合作了《人造意識》,在這次我們的合作項目就包括編劇和導演。因為有這樣的默契,我們又一起製作了電視影集《開發者》。

 

所以,其實我的做法就是去找到那些我願意相信他們的人,偶爾我也會發現不是那麼好,然後我們就會找其他的方式去嘗試,我也製作過其他的電影,單純是因為看了劇本覺得它的概念很好,其實每次的合作都有不一樣的選擇方式。

 

李耀華:下一題想請教的是《猜火車2》,這是《猜火車》發行了接近二十年後才製作的。要將原班人馬找來,並且寫一個二十年後的故事,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我最近才修復了17年前製作的第一部電影《17歲的天空》,我們也是想再重拍一場戲,但就很難寫,以及要把演員找回來有很多難度。請問是什麼機緣讓你在二十年後再做《猜火車》續集?有沒有值得分享的故事或碰到的挑戰?

 

※完整文字紀錄,請至金馬影展網站




張貼日期:2022/07/05
更新日期:2022/07/0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