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李滄東 LEE Chang-dong


【導演】李滄東 LEE Chang-dong

【導演】李滄東 LEE Chang-dong

時間:20231118日(六)17:00 - 19:30

地點:臺北文創大樓14樓文創會所

講者:李滄東 LEE Chang-dong

口譯:林家竹

文字記錄:林子翔

攝影:蔡耀徵

 

大家好,謝謝大家這麼熱烈地來參加,能有這個機會跟台灣電影人,特別是年輕的台灣電影人一起談論電影,我覺得非常開心也非常榮幸。


今天想跟大家談論的主題是──「何謂電影感」。

老實說,我來到這裡的步伐,並不是輕盈愉快的。在出發來台灣時,我在機場候機室讀到一篇關於韓國電影危機的報導,這兩天我也跟來參與金馬大師課的另兩位韓國電影人不斷地在聊「韓國電影是不是正在走下坡呢?」幾天前也有年輕的韓國電影人來找我,我們聊著現在人們漸漸不到電影院去看電影了,然後他們很憂心地問我「再這樣下去,電影會不會滅亡呢?我們該做什麼才好?」但是我跟他們說「也是一直說有氣候危機,人類要滅絕了嗎?我想在電影滅亡之前,世界會先滅亡,所以不需要太擔心啦。」

 

第一部電影是在1895年誕生,至今已經過了128年,在這128年之中,也經歷很多次的危機或是巨大的改變。以前遇到的危機是從無聲電影變成有聲電影,接著又從黑白電影變成彩色電影,再來是在電視上能夠播放電影,如果能夠在家裡觀看,誰還會去電影院看電影呢?近代又因為串流平台的誕生,大家開始用手機、筆電,用更便利的方式去接觸電影,人們都不去電影院看電影了。人們看電影的習慣正在改變,我認為這才是最根本的危機。


今天不是要跟大家討論電影的危機,而是想要藉由今天這個機會,跟大家一起去思考,在這樣的危機裡,我們應該創作出什麼樣的電影?什麼才是電影?什麼是電影的本質?話雖如此,我想我也沒辦法在今天就讓各位對於電影的本質產生很偉大的頓悟。所謂電影的本質,也只是我用了一個比較誇張的詞彙來描述而已,主要是我不認為我有那個能力,能讓各位對於電影產生跳躍性的認知。我只是覺得,藉由這樣的機會可以跟大家一起好好探討這些問題,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電影的本質,時間的重現

這個問題有點複雜,我們回到最初來看看。最初被稱為電影的是128年前法國盧米埃兄弟拍的《火車進站》(L'arrivée d'un train à La Ciotat)。看完之後,我們再一起討論「電影是什麼」。雖然我想大家一定都看過這部電影,但希望大家可以試著想像自己是128年前第一次接觸這種東西的觀眾,用這種心情重新去看這部電影。(播放《火車進站》)


大家好像都沒有很驚訝喔(笑)。這部片是189512月在法國巴黎的Grand Café進行首次放映,當時的觀眾是看到廣告說這裡有一些從來沒看過的東西,因此特地付錢來看,這可說是史上第一部電影。聽說電影放映時,有觀眾嚇到叫出聲來,甚至有人逃離現場,所以可想而知,對當時的人們來說這樣的畫面是很大的衝擊。我認為當時觀眾所感受到的衝擊,其實就是電影的本質。因為它體現了電影的時間和觀眾實際感受的時間。在影片中,火車開進拉西奧塔火車站的那瞬間,讓觀眾就如同親身經歷一般。所以我認為時間的再現,讓觀眾能夠體會到影片中的時空,就是電影的本質。

 

回到剛剛所說的電影的危機,我認為會造成這樣的危機,就是因為我們提供的時間體驗,觀眾已經沒有像以前那麼領情了,他們的觀看習慣已經產生了巨大的改變。以前電影是讓觀眾去體驗時間的一個媒介,如何讓觀眾去體驗到我們想闡述的時間,會形塑一部電影的性格,我認為這件事情就是電影的本質。


接下來我們要看的影片,是史蒂芬史匹柏導演的《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中一個很有名的場面,請看看這個片段是如何向觀眾們傳達時間。雖然大家都已經看過這部電影,但還是請各位以第一次觀看的心情來看。影片大概有五分鐘長,但因為很有趣,所以相信還是能看得津津有味。(播放《搶救雷恩大兵》片段:諾曼第登陸)

 

很有趣吧?是不是想繼續看下去,不想聽課了(笑)。如大家所知,這個段落是美軍諾曼第登陸的整個場景,我們剛剛看的影片大概只有五分鐘左右,但是他們從兩棲戰艦到登陸上岸為止,實際的時間可能是需要幾個小時的。導演把整個時空濃縮在五分鐘內讓觀眾去體驗,如果仔細看的話,可以看到他把強烈的視覺效果跟時間的流逝做了一個非常巧妙的連結跟安排。在這段影片中,時間是時快時慢的,特別是水中的場景,所有動作都會變得比較慢,子彈也會飛得比較慢,而在這之後連接的,就是讓時間緩慢流逝的高格拍攝場景。所以我認為這部電影用了非常巧妙的方式,將時間的流逝與戰爭創傷的畫面一起再重構,讓觀眾來體驗,這就是電影。

 

接著我們要看的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犧牲》(The Sacrifice)。我們待會要看的是它的開場,大概也是五分鐘的戲,希望大家可以透過《犧牲》跟剛剛的《搶救雷恩大兵》,去感受完全不一樣的時空描述的方式。(播放《犧牲》片段:開場戲)

 

這段影片跟《搶救雷恩大兵》長度是差不多的,它是這部電影的開場,這場戲還有大概五到十分鐘左右的長度。因為時間限制,我只好斷在這邊。相信大家不是第一次看,現在兩部作品一起比較,是不是可以很明確地感受到,這兩部作品想要帶給大家的時間體驗是完全不同的。這個開場片段,總長大概是十分鐘左右,這部電影在1986年坎城影展播映時,有很多觀眾在中間就直接離席了。以前的坎城影展,如果是不合大家口味的電影,中途離席走人其實是稀鬆平常,也是很有名的。我曾經在2000年坎城影展觀看《一一》,當時不斷有觀眾起身離去,這帶給我很大的衝擊,我當時覺得如此優秀的作品,你居然要離開?其實坎城影展的觀眾,很多都是電影相關人士,特別是有非常多的buyer(買家),他們基本上是來購片的,只要這部電影不是他們想要的,他們就會直接離場。

像《犧牲》這樣的電影,如果現在在電影院裡播映,我想觀眾應該會覺得非常辛苦吧。聽說近來觀眾在看電影時,只要有一點點無聊的場景出現,大家就會快轉,甚至是用1.5倍、2倍速去看。對大家來說,把兩個小時的電影從頭到尾好好地看完,是一件蠻辛苦的事。無論是史蒂芬史匹柏還是塔可夫斯基,他們形塑時間、重現時間的方式都完全不一樣,但他們都試圖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跟觀眾一起去體驗重現的時間。如果用跳躍的觀看方式,甚至用1.5倍速、2倍速去看一部電影,這真的稱得上是在看電影嗎?同理,在聽音樂的時候,用1.5倍速或2倍速的方式去聽完這首歌,你能說這樣子是理解並享受了這首歌嗎?


對於製作電影的我們來說,這是一個本質性的問題,如何不直接迎合觀眾的喜好和習慣,把我們想要重現的時間和故事好好地傳達給觀眾,我覺得這是電影創作者無法避免的問題。電影是可以讓觀眾一起體驗時間的媒介,我認為在體驗的當下,就是具有電影感的一件事情。電影一邊隨著時間流逝,一邊傳達著想要描述的每個瞬間,這些瞬間無法倒轉,也無法捕捉,這個當下性就是電影的本質。這也會讓人感受到無法掌握未來的變化,就像我們的人生一樣,而讓人無法預測的不確定性就創造出了電影的張力(tension),電影最基本的力量就是這種張力。

 

※完整文字紀錄,請至台北金馬影展網站-電影學院-電影大師課 查詢

https://www.goldenhorse.org.tw/academy/filmacademyplus/class/history/2045

張貼日期:2024/01/05
更新日期:2024/01/0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