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川村元氣 KAWAMURA Genki
【製作】川村元氣
KAWAMURA Genki
時間:2023年11月19日(日)10:00 - 12:30
地點:臺北文創大樓14樓文創會所
講者:川村元氣 KAWAMURA Genki
口譯審稿:張克柔
文字記錄:林志濤
攝影:蔡耀徵
大家好,我是川村元氣。昨天李滄東導演的大師課我也有來聽,李滄東導演是我當初想要進入電影圈的其中一個原因,所以能看到他,我相當感動。當然我在學生時期也常看楊德昌導演、蔡明亮導演等人的作品,今天來此分享經驗,我覺得非常榮幸。昨天因為太感動了,我就忍不住發照片給下禮拜要來的妻夫木聰跟滿島光。兩位看到現場的樣子,發現原來大師課的會場這麼大,便開始有點緊張的感覺了。我聽說今天參加大師課的人,蠻多是台灣的年輕電影工作者及線上的從業人員。所以在這裡分享經驗,也比平常更緊張一點。我今天是抱持著也許今後有機會可以跟在場的某些人合作的心情來分享。今天準備了一段影片,先跟大家介紹一下我之前參與過的製作。(播放作品集錦影片)
很開心我的作品幾乎都有在台灣上映過,也都蠻受青睞。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案例,也許也有大家曾經看過的。除了影像作品之外,我還有創作小說,這幾本目前在台灣都有發行中文版。昨天接受訪問時,記者問說我常被稱是全能型的創作者,又當電影製片、導演、編劇、又寫小說,你到底怎麼辦到的?如果要說明自己的工作,我都會講自己是「說故事的人」。一個故事要拍成劇情片還是動畫片,適合小說文字或影像,我總是會去思考它最適合用哪種媒材呈現。今天我會跟大家分享在故事發想之後,我會如何進一步開發與執行。現場應該有很多想拍電影或正在拍電影的朋友,其實只要手上有一個好的故事,一定有機會發展為好作品,希望我的經驗能提供各位作為參考。
先簡單自我介紹一下,我1979年出生在日本橫濱,現在44歲。我參與過很多電影的製作,第一部擔任製片的電影作品是《電車男》(Train Man),當時我26歲。現在已經做了16年左右的電影,是枝裕和導演的電影《怪物》(Monster)是我參與的第43部作品。我很幸運,作為電影製片的起步比較早,同一年在拍《告白》(Confessions)和《惡人》(Villain)這兩部片時,我才剛好30歲。《你的名字》(Your Name.)是36歲時的作品。初期是以真人電影起步,後面較多是動畫作品。世界上好像很少製片是真人和動畫兩種類型都接觸的,我今天也想分享一下我在跨類型的製作當中學到的事。
小説目前已經出版了五本,除了最新的《神曲》之外,目前都已在台灣出版官方中譯版。出版第一本小說作品《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時是32歲。仔細想一下,投入小說創作也已經十年左右了。今天的後半段,我也會談一下《百花》。這是我自己寫小說,並由親自改編劇本並擔任導演的作品,我會把整個過程跟大家分享一下。
普世性與當代性 發現與發明
在我心中,自己創作小說,然後自己影像化的代表就是李滄東導演。昨天聽完他的大師課也學到很多,今天也會順便聊一下我的感想。我覺得在故事開發上,分成兩條比較大的線。第一個是「普世性」,第二個就是「當代性」。普世性就是每個人心中共通的情感。譬如說好笑、可怕、催淚,這些是人類從原始時代就已經擁有的感情,通常受歡迎的作品都會包含這些來自人類本能的要素。然後下一步要思考,這些原始的情感,為何在2023年的現在被拍成作品,這便要訴諸於它的當代性。這是電影開發最初期需要討論的「主題設定」。我跟是枝裕和導演或新海誠導演在開發期,總是會花很長的時間探討我們為什麼現在要拍這個作品。今年我跟是枝導演帶《怪物》去參加坎城影展,我發覺在正式競賽單元裡的作品,幾乎都能表現出時代象徵與意義。
第二個,我認為暢銷作品的法則,在創作時都來自「發現」跟「發明」兩個階段。大家在開發原創作品時,一定都會先有一些發現,看到某一則新聞,認識某一個人,或者是身邊的經驗。但是光「發現」靈感還無法構成一個企劃,所以接下來就是要著手「發明」。如何讓靈感產生故事結構,如何塑造人物角色,在各種「發明」之下,好故事才會逐漸成形。
常常有學生說想到好主意,拿來給我看。我如果也覺得不錯,我就會說:「這個不錯,那你再給我另一個你想拍的企劃」。有個學生在一個星期後,真的又拿了一個新的企劃給我,連劇本大綱都寫好了,然後我又跟他說:「再給我一個」。他很努力在一個星期之後又生了一個新的企劃給我。現在我手頭上有三本他寫的企劃案,一個是殺人懸疑、一個是科幻、一個是愛情故事。那個學生問我:「請問我該拍哪一個比較好?」然後我跟他說「把這三個企劃結合成一個故事來拍吧!」通常學生聽到這裡都會露出絕望的表情。不過很多暢銷作品都是這樣創造出來的,同一個人的創作,一定都有某種程度的共通點。有時候把四、五個點子合在一起,反而才能找出自己的原創性,創造出結構夠完整的故事。所以「發明」這個部分,就如同我跟學生之間的互動,如何把腦中的想法組織成形。
《告白》人性的惡意與娛樂效果
《告白》這部片是十年前、我32歲時擔任製片的作品。這是改編湊佳苗所寫的同名小說,一個非常驚世駭俗的作品。故事講述松隆子所飾演的國中老師,她年幼的女兒在校園中遇害,因此展開一連串的報復行動,甚至在學生的飲料中注入愛滋患者的血液。如果直接按照原作拍出來,觀眾可能看得很痛苦,也無法在電視上播放,所以電影公司對這個案子保持觀望的態度。我在開發這個企劃案的時候,其實蠻多同事和高層表示反對的意見。大部分人覺得這麼殘酷的事件,誰會把它當成一個娛樂作品去看?如果用普通的方式拍出來,可能真的會如大家所擔心的那樣,所以我決定要拍成像MV的樣子。
取得原作的翻拍權後,我找了中島哲也導演,因為他的作品風格是非常瘋狂且色彩絢爛的路線。我之所以要開發這個案子,是因為在原著中「發現」人類的惡意。惡意是一個很有普世性的東西,不管是現代常常發生的霸凌或恐攻事件,只是當時還沒有人把它轉化成娛樂作品的題材。現在暗黑題材成為很主流的類型了,反過來看在早期就把這個概念寫成小說的湊佳苗很有勇氣,因此我決定把主題設定成「人該如何面對惡意」。
發現之後就是「發明」,如何把主題執行成有趣的內容呢?我心中設下的其中一個目標是「不要happy ending,但要很有娛樂效果」。故事本身起於一個小事件,之後的情況逐漸變糟,最後結束在最糟糕的狀態下,因此我要把這個惡化的過程塑造成娛樂作品。我覺得在處理負面的題材時,很多人會期待後續出現救贖,或是事態漸漸好轉,但是我一開始就決定絕對不能順著大家的意。觀眾看到結局,一定會期待出現一絲希望,可是最後真的就結束在最糟糕的狀態。這種意外的安排,如果能引起討論,就能刺激到票房。至於如何要執行出來呢?在影像上仰賴中島哲也導演的個人風格,在表演上松隆子身為女主角的表演相當吃重,也請了Radiohead來幫製作音樂。最後三者融合起來,表現出複雜的人性面,也創造出如同MV一般不同以往的娛樂作品。
※完整文字紀錄,請至台北金馬影展網站-電影學院-電影大師課 查詢
https://www.goldenhorse.org.tw/academy/filmacademyplus/class/history/2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