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世界短片名作精選 |鄭秉泓:「厲害的短片就是找到一個切入。」


他山之石:世界短片名作精選 |鄭秉泓:「厲害的短片就是找到一個切入。」

本屆短片實驗室再次邀請到策展人,同時也是影評人的鄭秉泓帶來多部國際短片作品。透過主題性的分享,帶領學員走一趟短片之旅,看見和學習短片的魅力所在。



短片敘事性

鄭秉泓提到,特別是在看外國短片,會期待作品帶給自己一種奇觀性。這份奇觀性可能出現在人、風景或動植物身上。鄭秉泓以侯孝賢《風櫃來的人》為例,電影的結尾,鏡頭從主角們在菜市場販售錄音帶的畫面移向其他市井小民身上,並以古典樂作為背景音樂。打破過去鄭秉泓覺得結尾只能擺在主角身上或營造餘韻的空景的限制,用菜市場裡的芸芸眾生日常百態填滿銀幕,主角的生命亦是慢慢地被鼎沸人生給逐漸淹沒。


鄭秉泓提及:「奇觀不一定要是很奇怪的東西,不一定要是很嚇人的,或者很異國情調的東西。」侯孝賢在電影裡就用日常堆疊創造出了一種奇觀。看過許多國際短片的他反過來思考「外國人到台灣來拍片會是什麼樣子?」鄭秉泓分享了兩部外國導演以台灣為主題拍攝的短片作品。


機車騎士下橋的是尋常的台灣風景,同時也是一種奇觀。


這份奇觀,便透過日本導演近藤宏2019年的短片《Multiverse》打動了他。在近藤宏的作品裡,日常的車流畫面被賦予了多重宇宙的意義,變得充滿詩意且令人感動,並讓他這幾年來反覆觀看回味。

  

短片的開頭前30秒,廣告般的鏡頭畫面,華麗且精準。鄭秉泓說自己剛開始並沒有太多期待,然而搭配背景音樂,以及短片中逐漸呈現的速度感和剪接手法,將不同騎士的面孔和身影交疊對換,影像的節奏與音樂的搭配,近藤宏不僅是拍攝街頭風景,彷彿是用科幻片重新詮釋了台北街頭的樣貌。


另外一部則是導演趙德胤2009年的短片作品《再見了,台灣!》。

  

2009年,以僑生身份來台唸書的趙德胤即將畢業,恰巧也是緬甸大選之年。自高中來台唸書以來已經多年未曾返鄉,也累積了不少作品和實力,趙德胤透過自己來台十幾年異鄉客的身份,在返回緬甸、離開台灣之際,帶著離情依依以及不安的心境,拍下了這部作品。

  

鄭秉泓分享,這部短片雖然帶有散文電影的風格,但透過一些好似設定好的畫面,以及刻意營造、戲劇性的配樂,看似很多不成熟的選擇,再配上短片中帶有口音的旁白,透過客觀的敘述,反而成了一種乍看刻板卻又精準的觀察。正是種種元素搭配在一起,讓這部短片有點奇怪又令人難忘。儘管有一些粗糙、不順暢,卻寫實的留下了過去的生命階段,也只有在那個當下才能紀錄下來這樣可貴的作品。



旁白滿不滿

看過《再見了,台灣!》充斥旁白的短片,鄭秉泓也分享自己在教課和擔任評審後,不禁思考旁白的大量使用到底是好是壞。他提到,使用旁白的好處,在於能拉近與觀眾的距離,並且能提供所有想知道的訊息,甚至可以讓觀眾預測到接下來的故事,但也因此囿限想像空間的發展,觀眾不需思考,只需要順著旁白的敘述引導即可。接著,鄭秉泓分享了兩部在使用旁白的選擇上截然不同的短片作品。


澳大利亞導演Charles Williams的短片《All These Creatures》,獲得2018年的坎城短片金棕櫚獎。全片以男孩視角的旁白出發,敘述了他與父親短暫相處的最後時光。短片中使用非常貼近的手提攝影,搭配大量的旁白,透過男孩如詩般地喃喃自語,讓旁白成為作品中聲音畫面的一部分。


在此,鄭秉泓也提及同樣以為人子女的角度敘述與父親相處的另一部電影《日麗》。《日麗》沒有太多旁白,著重扣在家庭影像和午夜夢迴的畫面;《All These Creatures》則是用了大量的獨白,讓我們進入男孩的世界,用奇幻的手法拍攝孩子如何理解和看待父親的精神問題,以小蟲子等影像和旁白的鋪敘,讓氛圍充滿詩意。


另一部短片《Timecode》,由西班牙導演Juanjo Giménez執導,2016年獲得坎城短片金棕櫚獎的肯定。與《All These Creatures》相反,《Timecode》連台詞都很少,是一部帶有音樂、舞蹈元素的愛情故事。賈樟柯過去創立的短片平台「柯首映」上也推薦過這部短片作品。


坎城短片競賽的時間限制為15分鐘。兩部作品時間不長,卻都能將故事講得豐富飽滿。鄭秉泓認為,《Timecode》的厲害之處是結尾給了觀眾想像以上的發展,將想像中的畫面呈現出來,前面沒說的都用最後呈現的影像補滿了。


鄭秉泓:「厲害的短片就是找到一個切入故事的角度。」就像是《All These Creatures》從小蟲子去切入父親的疾病,《Timecode》從時間碼去切入愛情,鄭秉泓說:「你想到一個很聰明的物件,去把它拆解,原來一個可能比較普通的故事,只要找到這個厲害的物件,找到那把鑰匙,那就成功了一半。」



短片的篇幅——極短篇到微長片

極短篇短片作品《The Procedure》,導演Calvin Reeder在2016年的作品,除了獲得日舞影展評審團獎外,更在2019年推出續集。鄭秉泓稱這部短片為「意想不到的神作」。Calvin Reeder藉由自己看《X檔案》時的靈感發想,發展出了這部短片作品。鄭秉泓認為《The Procedure》令人驚豔的原因在於,時長3分鐘的短片,沒有脈絡也不說明人、事、時、地、物與因果關係,僅用恐怖的片刻營造出驚悚氛圍,沒有任何解釋反而讓人忍不住思考掛心,留下深刻印象。


微長篇短片,鄭秉泓介紹的是導演耿軍2014年獲得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的《錘子鐮刀都休息》。鄭秉泓提到,不同於大部分影展的短片單元限制的片長時間,金馬獎的片長上限為60分鐘。《錘子鐮刀都休息》全長52分鐘,可說是一部微長片的故事,劇情也相當完整。耿軍更延續這樣的風格,在日後推出的《輕鬆+愉快》拿下了2017年日舞影展評審團特別視野獎。



故事內容

在依主題介紹後,鄭秉泓也針對「故事內容」,提出在拍攝時應該思考的要點:


· 故事要簡單質樸還是劍走偏鋒?

  劍走偏鋒雖有其魅力卻也仿若在鋼索上行走;簡單有時反而更能感動人。但不管選擇哪個面向,更應該考量的是如何抓住觀眾、打動觀眾。


· 角色導向?故事導向?時代導向?

  鄭秉泓以重映的《悲情城市》為例,要講時代歷史又搭配明星扮演,一般會認為作品會以角色導向敘述故事,但侯孝賢卻選擇了時代導向來說「天意」的故事,透過時代表述自然法則運行之下人們的生活。


·普世命題

  將短片最常看到的命題大略分為幾類說明,也提到普世命題可能陳腔濫調,也可以開出燦爛的花。鄭秉泓分享,每年短片競賽,「成長的困惑」為最常見的命題,可能透過家庭或同儕展現;「青春的苦澀」來自於性啟蒙、初戀、性向性別的迷惘;「校園同儕問題」,2010年至2015年期間有許多以霸凌為題材的短片,韓劇也有許多作品以「霸凌、階級」為元素影響主角發展的作品,相對而言台灣近幾年比較少這樣的主題;「愛情啟蒙」多為三角戀或性別、性向的探討。


· 議題先行

  環境土地、性別、種族等等議題,都在不同時期有過大量以其為內容的作品,隨著時下的狀況改變。


· 類型取向

  以洪子烜導演為例,在拍攝《狂徒》之前,便嘗試拍過武術類型的短片並入圍青春影展。有一陣子學生會特別喜歡拍恐怖驚悚、黑色懸疑的類型。科幻奇幻的作品雖然相對少有,但鄭秉泓也說當看到這樣的類型,自己都會特別期待要如何在沒有大成本的預算下營造科幻奇幻的氛圍。



奧斯卡專題

正值奧斯卡頒獎前夕,鄭秉泓也分享了入圍本屆奧斯卡的導演過去的短片作品。


2016年的《Tuesday》和2017年的《Laps》皆為《日麗》導演Charlotte Wells的作品。其中,《Tuesday》鄭秉泓將其比作《日麗》前身,敘述女高中生到亡故的父親故居緬懷過去的故事。鄭秉泓認為,Charlotte Wells厲害之處在於不把事情說得太過清楚,而是把重點放在呈現主角的感覺。透過物件、腦海中模糊的感受,這些無法透過對話旁白去明說、如迷霧般地狀態拍攝出來,讓觀眾自行揣測。鄭秉泓分享,自己特別喜歡《Tuesday》結尾,母親來到父親故居外,以敲門的聲音喚回女兒,讓自己想起《風櫃來的人》主角阿清回家奔喪時陷入小時候的回憶,母親一句「呷飯喔!」將阿清倏地拉回現實。


《Laps》則是女性議題的探討。短片裡,導演用多元的空間感,帶出角色在不同空間裡的態度,依舊選擇開放的手法,讓觀眾自行思考主角的恐懼與壓力從何而來。鄭秉泓說自己最喜歡結尾的狀態,不同於前面的鏡頭,觀眾彷彿在主角身旁跟著主角一起經歷,故事的最後,鏡頭讓觀眾在月台的另一端看著主角獨自上車。在鏡頭的轉換之間,我們已經離開角色。Charlotte Wells創造了自己獨特的說故事方式,不交代脈絡,甚至是維持其開放性,僅透過一些蛛絲馬跡的線索穿插其中,讓觀眾自己解讀。

  

不同於《悲情城市》,侯孝賢選擇觀看時代,而非事件或人物。Charlotte Wells以獨特觀看人物的方法,並非緊緊跟隨角色,而是帶著距離的觀看,甚至在結尾選擇離開角色、目送角色的手法,給了人想像不到的觀影感受。


另一部片則是分享了他認為丹尼爾雙導演 Daniel Kwan、Daniel Scheinert最具代表性的短片作品——《Interesting Ball》(2014)。鄭秉泓認為,短片中不乏看出《媽的多重宇宙》的雛形,搭配簡單的中心思想,透過導演們的瘋狂奇想讓故事看似離經叛道卻又感人。



同場加映——類型短片、商業廣告短片

類型短片有時看得是類型元素的多寡,以及敘事策略為何。


鄭秉泓認為,短片並不都需要從頭說起。有時候只是截取某個重要的關卡、狀態,以此回溯是如何走到這一步,10分鐘內就能說完一個故事;抑或,可以選擇清楚交代脈絡,相對花費的時間就會比較長,也許就需要20分鐘以上的時間講述。


鄭秉泓強調類型短片最重要的是「氛圍營造」。只要滿足觀眾預期,故事不需要有很高的完整度。很多類型短片都是將故事停留在緊張、耐人尋味的地方。

  

比如2013年的短片作品《Light out》,由David F. Sandberg執導。當觀眾看著開開關關的燈,知道一定會有事發生。但「究竟會發生什麼?」導演便抓住了觀眾的期待心理。鄭秉泓認為,相較於2016年上映的長片版,短片版本雖然沒有清楚脈絡,但僅是藉由人性的心理就能吸引觀眾。故事發展成劇情長片之後,短片沒有說破的魅力被消融,清楚交代故事始末的好萊塢式故事雖然不難看,卻因為失去短片那份粗糙、瞬間、不講究邏輯的魅力,而變得相對無趣了。


講座尾聲,鄭秉泓以2021年泰國導演Naruebet Kuno執導的《Last Twilight in Phuket》作結。

  

鄭秉泓將這部作品稱之為商業廣告短片。作為泰國BL劇《以你的心詮釋我的愛》第二季播出前的特輯,音樂、畫面充滿商業感,片中也不乏介紹當地景點和美食,甚至帶有宣傳普吉島的觀光廣告意味。短片中不一定要出現多厲害的場景,但透過準確紀錄角色的狀態,使得這部作品雖俗氣卻也很動人。結尾的選擇,甚至有著山下敦弘《Linda!Linda!》的風格,而在Naruebet Kuno過去編寫的作品《荷爾蒙》中也能發現一些受山下敦弘影響的痕跡。


鄭秉泓提到,泰國不怕偷師他人成功的手法,甚至能善用這些技巧。更分享自己在近年觀看泰劇之後的感悟,發現台灣面臨的問題已經不是如何「追上韓國」,而是該如何「努力避免被泰國超越」。



Q&A

Q:講座裡提到的都是短片的概念,但我們在接受評審委員的建議時,常常會被以長片的標準看待作品。老師在做評審的時候,有因此而跟其他評審有過爭執嗎?該如何解決這樣的狀況?比如,老師提到短片可以在某種狀態、不需完整脈絡的呈現,但有時會收到委員認為角色建構不夠完整、沒有前因後果的回饋。


A:這個一定會。我自己當評審的過程,和鄭文堂導演是最有趣的。

  我今天看學生短片可能覺得很粗糙,但Idea確實是我沒想過的,也許初選我會讓他入圍,但決選我就不可能投。但是阿堂導演就偏愛這種,在已經看過許多精緻全面的作品之後,他反而覺得那些很粗糙——比如有一部片,可能大家都覺得不錯但聲音奇差,我們可能就不會給出最佳,甚至要不要給評審團獎都要考慮,但阿堂導演會覺得Idea就是好的,為什麼只因為聲音就不過關?這種就會逼使我思考:「也對,以概念來說是非常優秀的!」

  還有一次是鄭文堂當雄影國際短片競賽的評審,有一支很棒的片已經拿到坎城金棕櫚,「我們就認為有沒有必要再錦上添花,阿堂導演就認為一定要給,因為這部作品就是這麼好」。

  我自己很佩服鄭文堂。他評審時沒有去想那麼多,對電影的忠於直覺讓人敬佩。可以從很粗糙的東西中看到傑出的Idea;或者從很精緻、已經得到很多獎項的東西中,仍然堅持最好的就要給予肯定。這有時候會讓我覺得自己往往把太多沒必要的考量放在前面,而無法做出決定。

  吵架不至於,不論是評劇本、評案子、評電影本身,我自己沒有那麼在意劇情的缺點,尤其短片。我自己覺得Idea和影像,特別是調度、導演的創意才會是我比較看重的。短片我反而不會那麼在意角色關係發展以及鋪陳夠不夠說服力。



Q:除了國外短片外,老師對於台灣短片這幾年的觀察,有哪些台灣短片讓你驚豔?或在看劇本的時候,什麼會讓你優先想讓它入選的題材或故事類型?


A:我自己很喜歡的短片,比如《神算》的短片,我就比較不那麼喜歡影集版。詹京霖的《狀況排除》,是一部40幾分鐘的短片,但我覺得他講的非常強悍,另外還有趙德胤的《海上皇宮》、程偉豪的《保全員之死》,還有他早期的《搞什麼鬼》可能比較沒那麼有名,但一直到現在看《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都能看到《搞什麼鬼》的痕跡。就像在看柯孟融的《咒》,當中有一段就是從《鬼印》這部將近二十年前的短片來的。這幾個都是我很喜歡的作品。

  比較近的,我很喜歡一支短片叫《野潮》關於青少年的成長電影,還有黃邦銓的《回程列車》,比較帶著實驗性質的作品。其實我喜歡的短片很多,還有像蘇匯宇一些比較實驗性的作品,這些都很棒,我覺得每個類別都有一些很好的作品。比如前幾年我當金穗獎評審有一部叫《永恆之火》,我記得裡頭有些畫面可以看得出導演很明顯應該受到《悲情城市》的影響,雖然這部作品最後沒有得獎,是我覺得比較可惜的,因為我很喜歡。

  我覺得台灣短片其實比長片還有魅力,有很多我想不到的題材跟拍攝方式,長片反而是比較安全的。我覺得目前短片、台劇跟電影的話,短片跟劇都是比較有趣一點的。我看什麼案子感興趣?當然一開始會是題材抓住我。如果題材是我沒想到的我就會好奇。以前有陣子我很喜歡看類型相關,期待「會怎麼樣?」,但現在也過了那個時期,比較像是這個故事能夠「怎麼發展?」。第二,可能導演會送他們過往作品,如果我過往知道這個導演的風格可能就會期待。不知道也沒關係,看他們的片花或reel也會想像會怎麼吸睛。所以如果是徵件,送作品集滿重要的,讓評審能夠認識你,想知道你的影像風格。畢竟看過太多劇本寫得很好但拍出來還好,通常劇本寫得很好的,拍出來不會太差,但有些就會很安全,可能當初期待會更有創意更猛。

  我承認有時候看到成長電影題材就會比較沒興趣。因為台灣太多成長電影,但也因為看過太多成長電影,有時候發現有很好的,比如潘客印的《姊姊》。如果我單看劇本並且也不認識導演風格,可能會感覺還好,但我看完電影之後很喜歡,拍得很好,選角的那一家人怎麼能演得這麼好,也是這幾年讓我印象深刻並且非常感動的作品。我很久沒有被這種家庭小品、成長電影感動。



Q:看到老師有準備一些其他短片,可以用最後的時間看嗎?


A:我們看《Caroline》。

  這部片我想要講的是單一場景。這部也是坎城主競賽入圍片。沒有大人的車內,危機四伏也是避風港,作品把場域的雙重性表現得淋漓盡致。手提攝影,加上三個小朋友和大人的演出,這部短片的場面調度我覺得非常厲害。另外搭配卡洛琳要掉乳牙,讓一開始就搖搖欲墜的乳牙和三姊弟獨處在車子裡的不安定感相互呼應,簡單但表現的議題卻很深刻,是美國一對夫妻雙導演創作的作品。



講座片單

2019 《Multiverse》/導演 Hiroshi Kondo

https://vimeo.com/334092219


2009 《再見了,台灣!》/導演 趙德胤


2018 《All These Creatures》/導演 Charles Williams

https://vimeo.com/375749787


2016《Timecode》/導演 Juanjo Giménez


2016《The Procedure》/導演 Calvin Reeder

https://vimeo.com/193729267


2014《錘子鐮刀都休息》/導演 耿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ILXV41QGQ8


2016《Tuesday》、2017《Laps》/導演 Charlotte Wells

https://vimeo.com/charlottewells


2014《Interesting Ball》/導演 THE DANIELS (Daniel Kwan、Daniel Scheiner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hH3bEYRzFQ


2013《Light Out》/導演 David F. Sandberg


2021《Last Twilight in Phuket》/導演 Naruebet Kun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rEiimmjszM


2018《Caroline》/導演 Logan George、Celine Held


張貼日期:2024/02/29
更新日期:2024/02/2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