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功課|百白:在這條路上能一直鼓勵你的,就是你自己


演員功課|百白:在這條路上能一直鼓勵你的,就是你自己

將劇本中的文字立體化,把角色從 2D 的描寫,拔起成為 3D 的形象。演員的表演並非憑空的演繹,而是在理性與感性、邏輯與情感中,透過方法與信念完成。而演員工作的方法,從演員自己、演員與演員、到演員與導演之間,是一個從自身內化到團隊合作的過程。本場短片實驗室講座,邀請演員——同時也是表演指導的百白,分享自己在兩個身份之間,透過實踐與反思所建立的表演工作指南。


一開場,百白就提到《半澤直樹》演員堺雅人形容演員與角色的關係:


「堺雅人在他的散文集裡提過,當演員最幸福的時刻,就是當你遇見角色,直到開拍之前的那段時間;因為那段時間的角色,是全然屬於演員的。當演員進入劇組之後,會因應導演或是整個技術團隊的需求,而開始對角色做出一些調整。」


從遇見角色到開拍的過程中,百白已建立一套因應策略,這回她將拆解演員從試鏡、讀本、排戲、開拍、take 之間、重頭戲到殺青前後的過程,包含導演與演員的互動,每一階段的教戰守則。



試鏡前:角色迸發的珍貴時刻只會發生一次

演員的第一關就是「試鏡」,百白形容,試鏡像一道申論題,必須要提出對角色的想像及看法,設計出 ABCD 不同的選項。回答這道題目,要從第一次看到劇本的「感受」開始延伸,運用不同的邏輯「設計角色」,並透過「做功課」,深化不同的角色版本。


「感受」是當拿到角色、讀到劇本,或是其中幾場戲,所產生的第一個直覺,也就是「感性讀劇」,被劇本觸動的時刻。


「這個時刻非常重要,因為它只會發生一次而已,請好好地珍惜這個時刻。」百白認為可以透過這樣的時刻,感受自己是一位什麼樣的演員。


她舉例,「像我自己就是會有畫面出現,可能會幻化成某個人的樣子,比如說戴眼鏡、穿特定廠牌的衣服、或是某個顏色、某種氣味的感覺。這個畫面發生的時候,就趕快地拿紙筆把它記錄下來。像我自己會在看完劇本後畫角色的小插畫,雖然在最後我演出來的,往往跟我的直覺是差非常非常多的,可是這就是捕捉靈感的形式之一。」


當有了「直覺的靈感」後,還可以根據「理性分析」、「天馬行空的想像」以及「反走」的方式,來設計不同的角色版本。同時,這些不同的版本也需要深化。百白特別著重「聲音」的設計,必須找到每個版本角色的聲音(包含音質、腔調、咬字、音量、語速、節奏、語境等),如果有四種版本,就是四種身體、四種人格、四種聲音表達。


「他的音質是什麼?他的語境是什麼?他說話的節奏是什麼?或是他身體的核心是什麼?他脊椎彎曲的程度是什麼?他腳步的重心為何?這些就是演員要賦予的。」


這些設計是演員能夠參與創作的空間,而為了加強創作,除了日常對生活周遭人物的觀察,「紙上談兵的做功課法」也是必備的。百白舉例之前演出電影《和平歸來》,她便將網路上能夠找到的 SARS 紀錄片以及各種歷史面向的文章通通看過。



試鏡前:用心準備造型

「我的試鏡命中率還蠻高的,大概有差不多七、八成左右,只要有去試,是沒有到十拿九穩,但七、八成應該都有,獨門秘方就是——我非常用心準備造型。」


百白以《走過愛的蠻荒》為例,當她讀完劇本,分析出角色劉彩琳是一位打零工、皮膚偏黑,仍希望自己美麗風騷的母親。於是百白照著角色設定以及自己賦予的特色,打造出造型,當天就全副武裝直接出門試鏡。百白笑說,導演王明台一看到自己就大笑,認出百白是穿著角色的衣服來試鏡。


「我那天出門、回程的時候都是穿這樣,我就能感受到,這樣子的女性在接受外界注目時,是什麼感覺,我透過他者的目光來感受角色的處境和樣態。所以我常常建議大家可以穿著角色的衣服,然後就在路邊走一走,去感覺一下,大家都怎麼樣去看待這樣子的人。」


不過百白也談到,事後她其實被經紀人唸了一下,原因在於「做得太滿」。經紀人提醒百白,如果做得這麼滿,其他的技術團隊、導演的想像就容易被壓縮。因此,只需要做到六成、七成,或是將某一些道具、裝備帶著即可,在跟導演溝通或試戲的時候,再討論需不需要加上,給試鏡一些討論的空間。


「因為電影是視覺的藝術,我們很需要這個感官上面的刺激跟想像。所以保留 30% 到 40% ,讓渡創作的空間給你的技術夥伴和導演。」


此外,百白在試鏡前一定會確認試鏡地點附近的便利商店跟公園,因為當穿戴好造型後,在試鏡前一刻是需要補妝的。甚至當服裝造型比較特殊,也可以到公園或便利商店的廁所再換裝。百白推薦可以提前半小時或一小時到試鏡地點附近,補妝、吃點食物充飢,甚至還可以在公園做暖身和發聲練習,讓自己安心,在試鏡前達到最適合的狀態。



試鏡前:試鏡是平等的交流

從導演的視角來看試鏡這件事,百白認為這應該是平等的交流,演員並不是來考試的,兩者間應該要是平等的。而作為對劇本有更多資訊的導演,慷慨地接收與給予是很重要的。


「因為你們兩方的資訊量是不對等的。」百白指出導演所處的位置與演員不同,「導演花了兩、三年寫這個劇本,但演員三天或一週前才拿到試鏡,這對演員來講是不平等的。所以在這個時候,導演需要提供一些情報,讓演員問問題,也給予演員回饋。」


作為表演指導,百白建議導演可以與 casting(選角)及表演指導一起開試鏡前置會議。她指出,表演指導經常是在已經選定演員後才正式加入,若能在試鏡前就將表演指導納入,劇組可將需求告訴表演指導,透過表演指導過去大量與演員相處的經驗,更能挑到更為適合的演員。


此外,百白也提醒試鏡前的演員需求公告相當重要,不但要寫清楚角色的特色,最好還要標明尺度,例如裸露尺度、親密戲內容等,以及作品是否涉及宗教、政治等敏感議題,才不會因為沒說清楚,雙方來回後才發現無法合作,浪費更多時間與精力。試鏡前,劇組則應該提供友善的試鏡空間,讓演員感覺到安全與不被打擾。同樣的,如果試戲包含裸露或敏感的動作,百白強烈建議要讓試戲者有夥伴陪同,對雙方而言都是一種保護。


而讓許多導演最猶豫的是,到底該選用哪一場戲來試鏡?


「一場包含渴望與恐懼的戲。」


百白舉例,如果角色最深切的渴望是另一個人永遠在一起,那這個角色最恐懼的事情就是與另一個人分離,因此渴望與恐懼就是互勾在一起的。


「一個好的文本,通常這兩個元素會在同一場戲裡出現,導演可以藉此看見演員在角色目標的設定上,跟自己的想像是否一致,還可以看到角色強勢與弱勢的轉換。 」百白解釋,強勢弱勢並非指很兇或很軟弱的狀態,而是直接與間接。由於一部影視作品一定有衝突及高潮處,角色在衝突後轉變了狀態。用此場戲來試鏡,會是最好的觀察。



讀劇本:整個團隊建立共識

進入到讀本階段,對於導演及主創團隊,百白認為與其要求大堆頭式讀本,反而讓許多工作人員不知道要做什麼,不如人員精簡,最重要的是整個團隊要能建立共識。她希望導演或製片可以在讀本或第一次排練時,帶所有人(包含工作人員)一起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百白提醒,許多工作人員可能不習慣自我介紹,會感到尷尬,所以導演可以直接告訴工作人員要講些什麼,像是:名字、擔任的職務、喜歡大家怎麼叫自己,再提供一個想和大家分享的 fun fact。


百白也以自身經驗舉例:「我上一次聽到有一個男性工作人員說他養了七隻狗,後來我忘記他的名字,但我記得他是燈光助理,只要遠遠看到他,我心裡就想『七狗』,至少記得這樣的資訊。」


這樣的資訊分享能夠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百白認為有個支點讓彼此可以聊天,有話題比較能產生共鳴,也能讓團隊更快地熟絡起來。


至於第一次讀本,百白認為「冷讀」即可,不需要加入情感,只要一起把文字讀出來,接著聊聊對劇本的感受,與導演溝通想要做的方向,第二次讀本最好與第一次間隔至少一週,讓演員可以回家熟讀劇本、做功課,才有效果。


當演員來到讀本會議時,百白有十二字箴言:一字一金,尊重編劇,回家再說。


百白說明,因為導演或編劇在這個劇本上所花的時間與了解,遠遠超過剛拿到劇本的演員,演員此時功課還沒完全做足,所以現場在讀本時,百白強調要先尊重劇本本身,如果有任何意見,可以先記下來之後再討論。


「我們在屏風表演班的時候,是不能隨便亂改台詞的,哪怕是一個狀聲詞都會有不同的意思,我們在台上演出的內容是跟劇本完全一樣的,是嚴格到這種程度。寫劇本很辛苦,請尊重編劇,不要隨便修改別人的作品。」


另外,若演員對台詞有問題,百白表示導演或編劇可以藉機觀察一下,演員每次都對什麼類型的台詞有疑問,就表示演員在那裡比較過不去,在設計角色上那部分也比較容易遇到困難。



排戲:如何在排練上工作

排戲是透過實作,創造出角色的狀態跟該場景的氛圍。百白分享她的方法之一就是「過角色的一天」,並不是像寫人物小傳,而是去設想用角色的身體與聲音,是如何度過一整天的。例如角色是怎麼起床,甚至可以假想一些情境,像是上班遲到、很冷的冬天不想去上學。演員實際演練,也請表演指導演練,完成後交叉比對跟討論,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百白就曾經在排練後,發現原本以為天不怕地不怕的角色,其實有點怕狗,最後導演甚至就在戲中加了一隻狗,好玩之外也增加角色的立體感。


而導演排戲前的事前準備,包含在製作會議時就應該提前公布排練場次,如此一來演員才能規劃時間背劇本,排戲效率會大大提升;同時也需要準備替代道具及服裝等,這能夠讓演員的感官刺激更具體,事半功倍。


還有,導演要還原拍攝現場,譬如說場景是房間,就要在排練場將房間的大小用馬克膠貼出來。空間大小建立好,演員的表演、鏡頭運動的時間和速度,才能在節奏上有更準確的掌握,這樣的排練才會是有效的。百白在擔任《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的表演指導時,就有這樣的排練經驗:


「有一場戲是光漢跟柏宏去 Gay Bar 跳舞,場景有一個直直的吧台,那一個長度是算好的,我們知道軌道要鋪多長,表演需要做幾拍,光漢要在哪裡耍帥,在哪裡被摔,整個表演設計都能精準地被練習。」


排戲與讀劇相同處在於,都是建立團隊共識的重要時機,導演要在此時讓演員能彼此破冰,更加熟悉。開始排戲後,導演想要統合表演的能量,百白提供幾個工具——首先可以請演員用 overacting 的「卡通表演法」,把所有情緒、動作都放到超大,此時就可以看到一個演員的彈性。由於每一位演員的彈性不一樣,可以根據演員的表演提出「百分比」,像是縮減 50%、30% 等,將表演量化,用數字統合表演能量。


再來,要平衡表演的調性,就必須「讓演員待在同一個時空裡」,換言之,資訊的共識是很關鍵的,要讓演員知道場景的時間、空間、氣候、氛圍、事件、人物間的平行關係等,這樣的資訊即使不同人解讀也不會差距太大。接著還要告訴演員,在這場戲「之前你從哪裡來」和「之後你往哪裡去」,包括物理及心理上的移動。


「比如說我從喪父之痛而來,這場戲結束之後我要去靈堂拜拜,我帶著一個什麼樣子的心情,續接我下一場戲的開頭。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看劇本的時候,常常會一直前後翻。而現在當你是一個導演,就必須要非常綜觀地統御每個角色間的平行關係,還有角色的情緒曲線,你要很清楚才有機會協助演員調整。」



開拍前:清楚角色的時空與平行關係

等到終於要開拍,目前大部分的劇組都是「打橫拍」,也就是不照劇情的時間順序拍,而是以場景為主。由於時間順序是亂的,這時場記所製作的「順場表」就有至關重要的功能,協助劇組所有人知道現在所拍攝的,是劇中哪一段時間的事。作為演員,百白在開拍前也會重製專屬「自己角色版本的順場表」,標記時間地點及該場次的「目標」而非劇情簡介——


「不用寫給別人看,以第一人稱、就是我這個角色來寫,自己看得懂即可。要寫下的包含時空,像是劇情中現在幾點、禮拜幾,這樣才知道這個表演的層次要怎麼抓。還有平行關係,像是我跟對方認識多久,我跟對方是吵完架、過了幾天又見面,我沒有馬上原諒,過了三天還是不原諒,因為我很氣。有以上這樣的認知,我就知道可以怎麼演了。」


開拍前百白也會找機會先到場景裡走一走,確認現場有什麼樣的道具,可以試想表演可以如何運用道具。


到了一場戲要拍攝之前,在攝影機前面準備的最後幾分鐘,演員能做的是確認順場表,意識這場戲前前後後發生什麼事情、平行關係是什麼、情緒狀態如何等。若拍完一場戲,想要確認自己的表演,可以在「合適的時間」找導演聊。百白直言,導演在現場的工作量跟責任超級大,要同時掌握所有人,說實在時間跟精力有限,所以演員如果需要問問題,她認為先列答案選項,有助於討論的效率。


百白的另一個小秘訣是,如果聽不懂導演說的是什麼,她會趁空檔到 monitor(螢幕)前看一下鏡位,用觀眾的視角去看場景、燈光,對於理解導演的想像是很有幫助的。


而若是導演,百白期望導演在開拍前先告訴演員,導演自己想要鎖定的表演範圍,比如說角色的身體展演、聲音、表演調性,這些定調必須先告知演員,演員才能理解自身還有多少空間與彈性可以創造。對創作來說,有的時候有限制才有自由。


在拍攝每一場戲前,如果導演想要精準地調整演員的表現,盡量使用「動詞」、「目標」來與演員溝通,而不要使用「形容詞」或「個人經驗」,因為形容詞或經驗對每個人來說會有不同的感受與氛圍,有時也可以利用動作和物件來做設定,像是請演員調整呼吸快慢,例如在跟對手演員講話時要用緩慢悠長的呼吸方式等。


運用物件的方式,百白舉例,在《超感應學園》中,其中一場戲是一群好朋友中出了內鬼,但不知道是誰。「那場戲一直排不好,因為我們已經看過劇本,都知道內鬼就是誰,所以演不出那種疑神疑鬼的樣子。」身兼演員及表演指導的百白想了別的辦法,「我就把所有演員召集過來,說我們等一下在這個空間裡面,假裝地板上掉了一根針,但不知道在哪,所以大家會想說小心不要踩到。」百白請各位演員把這個想法放在心底,台詞照舊,結果奏效,創造出疑神疑鬼的氛圍。



重頭戲前:信心很重要,不要帶問題到鏡頭前

在拍攝時,百白表示演員是很需要信心的,因此需要導演適時的鼓勵。導演可以盡量點出喜歡表演的哪個部分,而當有不滿意的部分,可以用「我們再試試看別的方式」來讓演員調整,如此一來可以得到更多不同面向的素材,還能營造更開放、更多可能性的創作環境,減少演員在 take 與 take 之間心情上受影響的情況。


百白回憶,曾經在拍攝期從頭到尾沒有得到導演的稱讚,在表演這種要高度付出身心靈的工作中,還以為導演討厭自己,而感到很難過,最後才發現導演是肯定她的表演的,但沒有在拍攝時說出來,會讓演員備感挫折。


而新手演員可能會遇到連戲問題,一旦做錯了動作,卻不熟悉剪接點在哪裡,而苦惱接下來該怎麼進行。百白說這時一定要趕快找場記,自首失誤的地方,找到適當的時間與導演確認還有哪裡需要調整,以肯定的心情上鏡。


「不要帶問題來到鏡頭前面,因為當你有問題,就不在那個當下了。」


這個心態對於拍攝重頭戲十分關鍵。重頭戲會是比較難拍的戲,可能是大場面、 ending、情緒很重的戲,或是親密戲,緊張是必然的,而百白的應對策略是:善用空間、調整呼吸、跟對手戲夥伴在一起。


從演員的視角來看,重頭戲前已經向內挖掘很久,因此百白認爲,在這樣的盡力後,演員要給自己信心,相信自己是很棒的。而拍攝前能做的,就是向外找答案,讓空間給予自己一個新的刺激。例如,透過調整呼吸緩減緊張,將自身帶到適合角色的狀態與節奏。百白覺得這個時刻也很適合去跟對手演員待在一起,無論是一起對台詞,或者就只是坐在一起互相陪伴都很好,幫助兩人「對頻」。


百白對導演的提醒則是,在拍攝重頭戲前,要具備穩定軍心的功能。作為整部戲的領航者,導演要相信自己的判斷,也相信團隊可以達成任務。



殺青後:創造儀式,回到你的家

演員的工作指南並不在殺青後就停止,百白就相當重視殺青後的自我調養。殺青時,她會有一個專屬自己的殺青宴,透過吃大餐的儀式,切割前後的狀態。對百白而言,這時要先讓精神上得到休息,因為腦袋休息過後,才有機會裝新的東西進去。


「你要離開這個故事,你要回到你的肉身裡面,我覺得這個『回家』很重要。再來就是睡覺,因為拍電影都沒時間睡覺,一定要好好睡覺。還有就是回想一下,在這個製作開始之前,你過什麼樣子的生活,盡可能回到那個軌道當中,但不要逼自己,就是慢慢來,比如說我還沒開拍之前,我可能每天都去健身房,每天都打傳說,每天都有喝一杯美酒,OK 那你就去做吧,找到那個軌道。」


「不然如果有殺青病,你會非常難過。」


另外,還有一項殺青後必備事項,就是整理劇本。包含現場改台詞,以及劇中的順序調動,對照順場表一筆一筆記錄下來,補充現場的狀況等,整理好就先封印在某一個抽屜裡面。百白認真地說,在還沒 ADR (Automated Dialogue Replacement同步對白錄音)前,絕對不能丟掉劇本。


拍攝《詭扯》時,百白在殺青後隔了一年才要 ADR,ADR 時錄音師跟百白說,有一句台詞聽不懂,需要確認到底當時百白在講什麼。於是他們一直看回放,卻看不懂嘴型也聽不懂發音。這時百白把劇本拿出來確認,發現有註記現場臨時加上的台詞「盛仔!盛仔!」,才恍然大悟。


「整理劇本我覺得是演員的義務,然後 ADR 是讓你再一次補救表演的機會。」


從試鏡到殺青,演員時時刻刻在面對自我質疑,以及對未知的恐懼。在試鏡前,百白就會耳提面命告訴自己,自己是一個「Artist」,不是去乞求別人給機會,如果沒有被選上,也不代表自己沒有價值。


「我相信每一個角色,都會在這個演員市場裡,找到一個可以扮演他的演員。我跟角色之間是命中注定,跟導演怎麼寫、編劇怎麼寫,或是我流量怎麼樣,我漂亮不漂亮沒有關係。是那個角色選擇了我,如果我今天沒有被選到,不等於我不漂亮、我不好 、我的表演功力很爛,就只是還有人比我更適合這個角色。」


她不會忘記,不論在任何時刻,她都與自己並肩同行。因此她最想告訴同行的大家——


「在這條路上,能夠一直一直鼓勵你的,就是你自己了,繼續當自己的啦啦隊隊長吧!」


張貼日期:2024/02/29
更新日期:2024/02/2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