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費德瑞克艾姆斯 Frederick ELMES
【攝影】費德瑞克艾姆斯 Frederick ELMES
時間:2024年11月20日(三)13:45 - 16:15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2F多功能展演廳
講者:費德瑞克艾姆斯 Frederick ELMES
口譯:錢佳緯、黃思瑜
文字記錄:侯伯彥
攝影:羅柏麟
感謝各位這麼熱情地歡迎我,看到這麼多人帶著笑容,真好。首先感謝李屏賓、李安邀請我,很榮幸來到金馬影展的現場。在金馬影展的悠久歷史中,邀請了很多影人,包括楊德昌、侯孝賢等等,他們都是非常優秀、偉大的導演,也有很多作品深深影響了我與我的職業生涯。很榮幸來到台灣分享我的經驗。
在我工作多年的經驗當中,受聘來參與工作跟團隊合作,當然會有自己的想法,但導演通常是對的,大多數的時候啦。導演當然要領導團隊往前進。我並不是擅長演講的人,我是攝影師,很喜歡拍電影,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自己過去的經驗、我和導演合作的過程,以及在拍攝現場的經驗談。我不想長篇大論,我會播一些片段,非常希望聽聽大家的想法,有任何想問的問題歡迎隨時提出,我可以回應各位的興趣跟需求。
在限制中即興 揭露局部取代全部
我們是一群在拍電影時創造魔法的人,我們當然在說故事,但故事是用自己的方式來呈現。我們創造出很多幻覺,運用很多技巧、視覺特效等等,未必完全呈現出真實,而是透過部分的真實讓故事更精彩,甚至有些是誇大的真實,讓故事更吸引人。我們做的事創造了很多奇蹟,讓電影合理、迷人,能夠有效地說出故事。我們就像是這方面的魔術師,創造出故事發生的環境、打造不同世界觀,以及很多充滿戲劇張力的時刻,讓導演可以說他想說的故事。接下來我想播一段音樂,這段音樂影響了我的很多感受,請各位閉上雙眼放鬆聆聽,之後再跟大家說明為什麼我會選這段音樂。
(播放音樂)
這是1975年鋼琴家Keith Jarrett的〈The Köln Concert〉專輯裡的作品,我第一次聽到就印象深刻,也一路追隨這位鋼琴家。這段鋼琴特別吸引我,其中有許多高低起伏,每次聽都深受感動,感覺到一波波的浪潮,有如高山低谷湧向我的心中,深深地影響著我,這個感動的力量非常強大。對我來說,更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創作跟演奏過程。Keith都是用即興的方式來演奏,沒有樂譜,可能會即興一小時或90分鐘,不間斷地演奏音樂,過程中不斷依據感受即興發揮。我覺得身為導演也會有類似情況,有自己的計畫,有時也會隨機應變。以這個音樂會專輯而言,背後的故事特別與眾不同,當時Keith收到一位樂迷邀請,希望能在德國科隆舉辦音樂會,原本他拒絕了,但樂迷和宣傳人員不斷地詢問,於是他提出了許多困難的要求,譬如要帶一台非常大的鋼琴去演奏,本來是想勸退對方,但後來他們真的找到了大鋼琴送進科隆歌劇院。
音樂會必須在原定的演出結束後才能舉行,時間在晚上11點半,原本預期不會有人來,但後來所有的票都賣完了。Keith到了現場才發現,他要的大鋼琴並沒有到現場,而是一台比較小的鋼琴,有幾個踏板還壞掉了。一開始他不願意演奏,後來經過調整,才讓鋼琴勉強能夠使用,於是他就用這些可以用的琴鍵在限制裡演奏,在過程中改變了原本演奏的內容,以符合這架鋼琴的限制,最後反而呈現出非常美好的樂曲,總共演奏超過一小時的音樂會。這也是美國曾經銷售量最佳的鋼琴演奏專輯,蟬聯多年。
我想分享一張劇照,是藝術家Robert Frank的作品〈London〉,大家可能聽過他,我在紐約的羅徹斯特理工學院學到很多靜態攝影的知識,他的作品令我驚豔。這是我在去學院就讀前就看過的照片,特別打動人心,並不是因為呈現出來的氣氛,雖然的確掌握到1950年代初期倫敦街頭的清晨,像是濕答答的人行道在清晨霧氣中的感覺。我喜歡照片的構圖,看不到整輛馬車,但可以看到後門是打開的,一個年輕人正在跑離馬車。我最喜歡這張照片的地方在於,藝術家沒告訴你整個故事,而是給你漂亮的構圖、捕捉到動作發生的當下,讓觀者能夠自行詮釋照片,在腦中補足照片開啟的故事的結尾,這是我們在電影中也會做的,我們不會去呈現完整的概念跟構想,只是揭露一點點來挑逗觀眾思考,帶動他們自己的生命經驗跟故事有所共鳴。這就是我們製作電影時神奇的關鍵所在,更明確地來説,是打造一個世界讓這些小故事能在世界中發生。
藍絲絨》 營造一個世界讓故事開展
講到打造一個世界,我想分享我跟大衛林區(David Lynch)共事的經驗。我們是美國電影學院的同學,當時拍了一部片叫《橡皮頭》,為了這部電影,我們攜手合作打造了一個之前不存在的世界。大衛跟我一直是好友,我們在《橡皮頭》之後分道揚鑣了幾年,但一直都在討論《藍絲絨》的故事,他想拍攝一個在小鎮上開展的神秘、懸疑故事,我們有很多年的時間來探討、建構其中的角色跟城鎮細節,非常迷人,我當時很希望跟他一起拍攝這部電影,後來他也請我一起共事。我想對大衛來說最重要的是營造一個世界,故事可以在這個世界裡開展。我要分享一段《藍絲絨》的片段,電影開場,凱爾麥克拉蘭(Kyle MacLachlan)扮演的主角在一個荒廢的地方發現了一隻耳朵,他把耳朵帶到警局,警探說「對,這的確是人的耳朵,我們來找找看是誰的。」現在凱爾去拜訪警探的家,想知道調查進展,而我們知道警探家有位年輕女兒,是凱爾一年前一起上學的同學。
(播放《藍絲絨》片段:凱爾去找警探,離開警探家後,他和女子走在路上聊天)
我喜歡蘿拉鄧恩(Laura Dern)進場的這段,那時我們跟大衛討論如何呈現她一開始從電影出場,大衛希望蘿拉從暗處慢慢走向燈光,像憑空出現那樣。這其實是有點恐怖的場景,因為這個地方完全是暗沉沉的,大衛希望她可以憑空出現。有天晚上我在拍攝時開始想,到底要怎麼架設燈光,讓她能突然亮相?我們先做了試拍,大衛說「出現在燈光之下的速度太快了,要慢一點」,我想說她都已經走了15呎,還能怎麼做?總不能把全世界都打亮啊。他提議讓拍攝時間更久一點,所以我調整燈光、稍微把攝影機往後拉,讓她有更多空間慢慢走進打燈處。因為速度非常慢,戲劇張力十足,音樂也幫助推動張力,大衛和我共同合作讓這一幕成功了,這就是他想讓這位角色出場的畫面,因為我瞭解他的理念,所以可以協助他讓這個畫面成真。可以看到在這段路程,兩位角色之間有非常多的對話,我們找了一條漂亮的街道,在鏡頭外和樹上架設了很多燈光,大衛很喜歡他們能沐浴在燈光下、在明暗之間交替出現,這有助於定調兩位角色之間的情感和關係。
接下來看《藍絲絨》的另一個片段,凱爾帶著蘿拉到了俱樂部酒吧,Dorothy Vallens由伊莎貝拉羅塞里尼(Isabella
Rossellini)飾演。凱爾要說服蘿拉幫助他闖進公寓中,這就是那棟建築物。我們看完再來討論。
※完整文字紀錄,請至台北金馬影展網站-電影學院-電影大師課 查詢
https://www.goldenhorse.org.tw/academy/filmacademyplus/class/history/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