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發行】麥可巴克 Michael BARKER
【製作發行】麥可巴克 Michael BARKER
時間:2024年 11月21日(四)16:30 - 18:3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2F多功能展演廳
講者:麥可巴克 Michael BARKER
文字記錄:謝璇
攝影:羅柏麟
大家剛剛看的影片是我過去30年的人生,那就是我的生活。能夠像在電影院一樣,看到現場有這麼多人非常的感動。今天想跟大家說明的是,我們為什麼會在此刻出現在這裡?我們的命運受各種因素影響,包括背景、生理、心理背景與財務背景。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慾望、不同的堅持,而我們所做的各種選擇其實都仰賴於我們眼前的機會。也許是他人給予的機會,也有可能是自己創造的機會,這些都是我們多年來辛勤工作的結果。當然有很多命運的巧合,還有一點運氣。在生活當中,永遠都有一點運氣的成分,這些對於職業生涯都很重要。
培養電影的識別能力 瞭解觀眾的品味
我出生在德國紐倫堡,在美軍基地成長。從年紀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看電影,但是從來沒有想過要以電影作為我的職業,只是透過看電影來逃脫現實。14歲時搬到德州,之後就讀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當時的大學主修是跨文化溝通,從來沒有想過當時的主修會對我在未來的電影工作有所幫助。我是學生會的電影組組長,當時越戰快要打完了,社會多有動盪,人們都覺得電影非常重要,認為電影可以作為藝術跟政治表達的途徑。在那些年我看了很多的電影,因為看過這麼多電影,讓我慢慢瞭解了電影。時至今日,在眾聲喧嘩的時代,我們看到各種不同的內容湧向我們,我們必須更要有電影的識別能力。在這麼多年的電影歷史中,我們要瞭解自己所在的背景、脈絡、環境,也要瞭解這些觀眾的品味,多年來有什麼樣的改變。
23歲搬到紐約,當時並不清楚人生要往哪裡走,但我覺得紐約是很棒的起點。1979年,我找到第一份工作,這家公司出租16mm影片給監獄、學校、圖書館,那是錄影帶、DVD尚未問世的時代。1981年起,我加入United Artists Classics,開始從事電影發行的工作。對我的人生來說,這家公司的母公司有很多重要的影響。15歲時,我在某個機場買了一本書—Andrew Sarris的《The American Cinema: Directors and Directions 1929-1968》。書上寫道,學習電影的最佳途徑,就是從電影工作者、導演的角度來學習。當時我們也意識到,即使電影是眾人合作的結果,但最好的電影終究源自於某人的個人觀點及藝術表現。
獵戶座經典的初衷 與創作者之間的長期信賴
1952年,Arthur Krim及Robert Benjamin從查理卓別林(Charles Chaplin)與小道格拉斯范朋克(Douglas Fairbanks Jr.)手中買下United Artists Classics時,他們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他們希望能在電影產業中,先選擇適合的導演,陪伴這些導演一路成長跟發展。五〇到七〇年代,在我加入United Artist Classics之前,他們合作的對象包括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Cooper)、諾曼傑維遜(Norman Jewison)、比利懷德(Billy Wilder)、約翰休斯頓(John Huston)等,拍出非常精彩傑出的作品。因為與電影作者間長期信賴,讓United Artist Classic成為一家能創造傑出作品的公司。
進入這家公司後,我也學到相同的哲學跟原則,當時United Artist Classics的原則是,只要預算沒有超支,就給導演最大的自由度及作品的最終決定權。我跟我的夥伴一路以來也非常相信這樣的原則,堅持到創立獵戶座經典(Orion Classics)及索尼經典影業(Sony Pictures Classics)。我在United Artists Classics任職期間認識了Tom Bernard,我們至今合作超過40年。機緣巧合下,我們進入到獨立電影的領域中。當我進入United Artists Classics時,電影產業的院線發行正在劇烈改變。
主要大型片廠電影以往多在紐約、洛杉磯先上映,再去別的城市。譬如《007》系列,或者藝術獨立電影都是這樣依序發行的。隨著製作成本增加,對於片廠來說,也開始擔心要趕快賺錢。1975年《大白鯊》一發行,就同時在幾千個銀幕上映,就此改變了電影發行的方式。兩年後,《星際大戰》、《第三類接觸》,變成在上映首週末就可以在全北美各大戲院看到。其他國家就要等幾個禮拜、幾個月。這個方式持續進展,大家可以注意到《大白鯊》還有其他電影,都可以在上映的第一週就在好幾百個、幾千個戲院上映。對於比較小的獨立製作來說,在七〇年代,很多都是外語片,有很棒的評價、拿到很多獎。當時主流片廠發行的電影都聚焦在大型製作,所以他們不知道如何發行比較小型的電影,還不會虧損。這正是United Artists Classics開始闖出名號之處,我們運用與主流商業電影截然不同的方式發行電影,並且持續到現在。最主要是財務面的問題,我們知道賺錢非常重要,不然沒辦法持續運作。
當時United Artists Classics為Transamerica Corporation旗下子公司,Transamerica是一家旅行、保險公司,他們不知道怎麼做電影發行。如果你留意過去40年的電影發展史,有些公司會把大的片廠買下來,但不知道怎麼經營,也不知道電影產業跟其他產業非常不同。其他產業會慢慢地成長,但電影產業不是這樣運作。這一年可能大豐收、賺很多錢,卻突然走下坡超淒慘,像雲霄飛車。譬如Transamerica買下United Artists Classics,或可口可樂買下哥倫比亞影業(Columbia Pictures)、AT&T收購華納兄弟,他們其實不知道如何運作電影公司,遑論是盈利。
離開United Artists Classics後,Tom跟我以及第三位合夥人Donna Gigliotti在1983年成立獵戶座影業;六年後,Marcie Bloom接手Donna的位置。我們都是1952年到1978年間管理United Artists Classics的團隊成員,後來一起創立獵戶座影業。獵戶座影業的目標,是在發行電影時顧及成本效益。我們有許多很棒的外語片,譬如楚浮、文溫德斯《慾望之翼》等,最成功的電影是黑澤明的《亂》,這也是我最喜歡的電影。我們後來跟黑澤明關係很不錯,他很喜歡跟年輕人玩在一起,也介紹他的朋友給我們,我們因此認識喬治盧卡斯、史蒂芬史匹柏等人,這也助長了我們的聲望。《亂》當時大賣,拿下好幾座金像獎,對我們來說是一大勝利。
索尼經典影業進場 打造低成本、高品質電影
在八〇年代末期,日舞影展、坎城影展變成非常重要的平台,介紹英語片、美國片以及導演給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譬如《性、謊言、錄影帶》、《黑色追緝令》、《超級大玩家》等作品。這真的改變獨立電影的運作,我們看到獨立電影製作變成儘管具有不確定性,但是蓬勃發展的全球事業。每隔幾年都有新公司成立,也有公司倒閉,因為要得到財務成功並非那麼容易。八〇年代末期,索尼集團在新科技、電子設備、電玩、音樂界闖出名聲,也希望可以拓展到電影產業。索尼一直以來都強調品牌的品質,索尼也有古典樂的品牌,他們也希望可以有經典電影的品牌,讓低成本的電影得以問世,因此,索尼想跟獵戶座影業合作。在1989年,索尼買下哥倫比亞影業前,也打造了自己的電影公司。就在這個時候,他們跟我們聯絡,希望可以打造獨立電影品牌。我們可以成為哥倫比亞底下獨立運作的部門,我們會發行及製作低預算、高品質的電影,來自世界各地,用最有成本效益的方法發行,希望可以達到更好的營收跟獲利。於是,1992年1月,Marcie、Tom跟我,創立了索尼經典影業。
講到索尼經典影業的獨立電影經濟學,跟片廠的商業片非常不同,我們需要確保一切都非常順暢,具有成本效益。真的要去注意成本,不管是在購買、發行、行銷、製作獨立電影時,都要非常注意支出,否則可能就會倒閉。這是非常強調成本效益的事業,跟主流驚悚片、英雄片、家庭電影非常不同。我們講到這些主流電影,第一天上映要在好幾千個戲院同步發行,要在週末搶灘、拿下票房佳績。有時候預算甚至可能高達三億美元,這只是製作的預算而已。上映首週的行銷預算甚至會高達五千萬等。但像我們的製作預算可能只有五十萬,最多就是一千三百萬。我們的行銷預算,上映首週最低可能只有一百萬,接下來每個週末,隨著票房成功,可能會再追加預算。
※完整文字紀錄,請至台北金馬影展網站-電影學院-電影大師課 查詢
https://www.goldenhorse.org.tw/academy/filmacademyplus/class/history/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