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片功課|王威人:找到施力點,就能透過創意解決問題
實現一部電影需要「創意」,但當人們以為創意是導演的責任時,其實製片同樣需要發揮創意,才能解決拍片無限增生的問題。赤兔影像創辦人、畢業生有限公司監製王威人,從擔任導演到轉為製片的經驗當中,建立一套運用創意解決問題的流程——其實製片的創意「就像寫劇本一樣」。本場短片實驗室製片功課便由王威人,陪同大家練習一趟製片的創意冒險。
王威人是廣電系出身,研究所時期以導演身份拍了畢業製作《下落村的來電》,這部短片作品得到金穗獎優等獎。而後他更與詹京霖以雙導演組合提出首支劇情長片《迷幻在日落前》,在 2012 年一口氣拿下了金馬創投百萬首獎以及兩項後製獎,然而這部片最後並沒有被拍出來。
「我們很幸運獲得金馬創投,我們自己報名編導,又報名製片,但那時候我們什麼都不懂。我們跟投資人見面,討論過三四場會議,討論以後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也不知道要怎麼運用他們給我的建議。」
片子沒有出世,但後來有一位製片逐漸出世。王威人說這是他的轉捩點:「我就跟詹京霖說,我們就繼續努力,他就繼續做導演,我就轉成製片。因為我心中有一個想法是,我如果光有 idea 沒有用,我希望我可以把它實現出來。」
從來都沒想過會做製片的王威人,在 2020 年推出第一部擔任製片的長片《無聲》,並在 2023 年完成《莎莉》,在電影、短片以及廣告之間探索,王威人已建立一套屬於製片的創意心法。
創意的誕生看似神奇,但王威人認為是其來有自。他提到靈感經常會在比較放鬆的時刻迸出,「但是很奇妙,為什麼這些 idea 它會被產生出來?」
「我相信靈感都不是無中生有的,你去追溯的話,一定都有一個母源,一定是你生活中經歷過、你知道的人情世故、知識,也許是你跟創作夥伴討論過的事情,靈感是存在你的大腦裡面。當我們想要解決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沒有辦法馬上想到這些 idea ,可是當你放鬆的時候,很神奇的是,它自然會在你腦中開始 A 連結 B 連結 C,然後跳出來就變一個新的組合。」
換句話說,創意的產生都能回溯到生活的累積。王威人表示,創意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創意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流程。
對製片來說更是如此,就如同電影製作時,絕對會遇到大量的問題與挑戰,解決便需要透過創意。
而創意的萌芽是有步驟的,首先需要確立目標是要解決誰的問題,並釐清當事人本身是怎麼樣的人。例如一位製片要找到適合的導演來合作,就需要先認識這位製片,包含對於電影的想像、對目標觀眾的認知等。
接著來到關鍵步驟——就是「洞察」,王威人認為,洞察就是多方面地去觀察事物、透過問題把握核心,找出對象的特色,並打中對方的內心深處。洞察可以透過收集資料進行分析,再化為能夠使用的知識。
「我覺得在做創意之前,很重要的是洞察,你觀察到什麼?真正解決問題的核心是什麼?我們再依據這個核心去提出 idea。這個方式有點像是在做電影裏要呈現某種意涵,要透過攝影、運鏡、美術、造型、後期、音樂、聲音設計等手法,如果希望電影中這樣呈現,我們該如何執行這樣。」
創意不能只是單單一個點子打高空,王威人舉例,製片的創意就像在寫補助案時,寫出了創作理念、表現手法、執行方式,卻沒有列出成效分析。
「如果我是評審的話,我要怎麼去相信你會實現呢?」王威人相信,洞察就是創意的支撐,能夠協助推導出很棒的創意。而在洞察的過程中,問一個對的問題,比創意本身還要重要。因此王威人也在本場講座中帶來三個案例,讓學員們練習洞察以及問對問題。
第一件案例是美國漢堡王失火,要如何進行公關回應扭轉形象;第二則是英國的男性自殺議題日益嚴重,有什麼方式可以呼籲大眾關心;第三件案例來到女性,在德國,衛生棉被視為「奢侈品」被課了 19% 的重稅,該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在漢堡王失火的案例中,現實情況是美國漢堡王運用火災的照片,製成廣告宣傳圖,藉黑色幽默強調漢堡「都是火烤的」,與產品的特色相符。第二個案例其實正是男性自殺防治組織提出的「Project 84」,Project 84 與英國獨立電視台 ITV,還有美國街頭藝術家 Mark Jenkins 合作, 協助 84 位自殺男性的家屬製作了 84 位男性的雕像,並記錄他們的故事。雕像放置在電視台頂樓及攝影棚—— 84 代表英國每週有 84 位男性自殺——透過電視台節目主持人的說明,凝聚大眾對於男性自殺議題的關注。Project 84 這項行動的目的是要求英國政府採取更積極的行動,同時也希望議題擴散後,未來若有人有需求,也能到計畫網站尋求協助。
最後一個案例,則是由德國一家名為「女性公司」的新創企業推出一本「棉條書」,表面上賣的是只有 7% 增值稅的書,其實賣的是藏在裡面的「奢侈品」棉條。這本書首刷才剛出版一天就銷售完畢,二刷出版一週就全數銷售完畢,除了在一般通路上販售之外,公司也將 100本棉條書寄給德國聯邦議院的議員,呼籲政府對這項議題展開行動。
這些做法都出自於對議題的洞察,然而要生產創意,王威人認為「問對問題很重要」,而且問題必須要具體。以棉條書為例,王威人列舉問題:「為什麼德國會有這樣的制度?德國是一個保守的國家嗎?為什麼對女性特別不公平?德國衛生棉的稅率這麼高,是因為跟商務、廠商有關嗎?」
對王威人而言,問問題的流程,就像在寫劇本一樣,列出人事時地物,在不同的角色上找出關係與建立邏輯。
「透過這些問題拆解下來,就可以依據不同的對象去做動作、去做不同的洞察。做德國的洞察,做女性的洞察,做男性的洞察,對政府官員的洞察,對男性執政權的洞察,都會因為研究的對象不同,得到不一樣的答案。」
「其實我覺得作製片最好玩的就是,它有太多不確定性。但是如果我們去檢視那些我們不相信可以解決的問題,越難的就越有挑戰性,我覺得那才做得有意思啊!不然如果今天又做一部跟別人一樣的片,那有什麼意思?當你透過創意來解決困難後,會特別有成就感。」
王威人的創意思考邏輯,同樣應用在他的導演作品《下落村的來電》中。《下落村的來電》是關於偷電纜的故事,當時找到一處很符合需求的山坡地形場景,然而當地卻沒有電線桿,因此王威人就去向台灣電力公司提案,請台電協助架設電線桿。打動台電的理由之一,就是王威人的創作初衷——希望能夠透過這部片進行呼籲,進而減少偷電纜而造成的死亡,而這個理由也符合台電的需求,因為台電已為此蒙受相當大的損失,所以台電非常支持這部片的拍攝,除了架設電線桿、借用雲梯車,還提供了資金協助拍攝。
而能夠找到適合的贊助或資金來源,正是需要對於題目以及目標的洞察。
另外一部短片《小孩不在家》由練建宏執導,王威人擔任製片,劇情圍繞在一位人瑞奶奶的百歲壽宴。然而壽宴這種辦桌的大場面,需要大量的臨演,當時資金成為一個問題。但王威人認為不要被資金限制住,而是去想辦法找出更多的錢。由於短片主題與長照、生命有關,於是找上了保險業。
「我們也沒什麼太多資源可以交換給對方,就用我們的能力去換。我們的能力是什麼?我們會拍片。所以我們在現場找了奶奶演員本人,還有負責照顧奶奶的外籍看護,還有一個小孫子,各拍一支訪談的花絮,來講老人照顧的重要性。最後在影片上押上保險公司的 logo。」
透過與保險公司的合作,《小孩不在家》拿到了一筆資金,同時保險公司出動了大批人馬來扮演辦桌場面的臨演,一次解決兩大問題。王威人強調,最重要的仍是洞察,必須先釐清作品的核心是什麼,才能找到對的方向去尋求合作。
另外一個神奇的案例則是短片《夾鬼娃》,得到了母嬰用品品牌的贊助。原來《夾鬼娃》以 B 級片的類型包裝,但想談的議題其實是少子化,這點就與品牌需求不謀而合。因此王威人將《夾鬼娃》男主角因為在過程中感受到小孩帶來的感動,而開始學習如何當爸爸的這個結局,向品牌提案,最終更獲得資金以及許多道具用品的贊助。
分享了多組創意實現在製片工作的案例,王威人形容這其實是創意的槓桿原理——
「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根槓桿、一個支點,我將可以舉起整個地球。這有可能嗎?有可能。因為槓桿的原理就是當臂長比較長的時候,你可以使用比較少的力量,就能把一個大型物品舉起來。我覺得在製片工作中,支點代表一個施力點,你要透過洞察找到一個對的施力點,就能拉長臂長,去解決遇到的問題。當你思考越多,我們拍片費的力、花的錢,就有機會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