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觀點|百白:從試鏡到殺青,給表演者的專屬工作指南
演員不只是讀劇本背台詞,更是一種要投入百分百身心、把角色從平面活成立體的職業,作為一個表演者,從參與試鏡準備的那刻為始,到戲劇殺青結束後回歸日常為終,都是演員工作的一環。本場短片實驗室講座由百白擔任講者,她的作品跨足劇場、電影、電視,擅長喜劇表演及角色人物塑造,表演教學經歷12年,於各大電視台、經紀公司、劇組擔任表演指導,2021年以電影《詭扯》獲頒第23屆台北電影節最佳女配角獎,她將以一名表演者的視角出發,分享自身觀點與反思。
參與試鏡前的準備:大膽的創作、細膩的詮釋
試鏡通知時,演員通常只會拿到一至兩頁的劇本,資訊非常稀少,因此這個時候最需要的其實是「大膽的創作」。「這時候比拼的是一個演員的藝術性,你看的作品是否夠多,你能否揣想到故事前後發生了什麼事,而不要單純只是鎖在你看見的這兩頁內容。」
百白分享,拿到劇本後第一次的「冷讀」(cold reading)很重要,那是演員對劇本第一時間最直觀、原始的情感,包含激發的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以及令自己感到印象最深刻的片段等。
接著再進到理性分析,透過大量文本分析練習,學會批評或者評價,去記下自己喜歡的部分,或者看見劇本有缺漏的地方,再去進一步思考演員可以如何去補足。除此之外,天馬行空的創意也是試鏡前的重點之一,「你能夠提供什麼樣的想像?記住你不是算命師,而是artist(藝術家),請加入自己的創造元素,讓對方知道選擇你,不會只有既定的呈現方式而已。」
最後,善用「反走」的技巧。例如一場分手戲,女生向男生開口慰留說:「你不要走」,通常在劇本上會看到的情緒描述就是:傷心、難過、絕望這類,反走就是提供另外一種選擇:「笑著說」,如此一來,演員就可以在創作上展現至少四種不同情緒的詮釋方法。「各位演員試鏡時,是帶著十八般武藝去,以及很多的解答跟選項讓對方參考的。我通常坐在試鏡台下在看演員的時候,我喜歡那些有備而來的人。」
「請找到角色的身體和聲音,練習之、表達之。」例如平常待在房間中,可以分辨房門外傳出來的腳步聲,是爸爸還是媽媽,以及從聲音判別他今天心情好不好。這就是專屬於角色的身體跟聲音。每個部位關節、肌肉張力、重心影響角色的身體,聲音質地、高低、強烈都不同。
「當你找到角色的身體和聲音後,重點是要去練習。例如去找家裡附近便利商店的店員,用那個角色的聲音和身體表達。」適應了角色本身身體的律動、說話的節奏與語氣後,就要不斷真正去體驗、實踐它,練到想用就用的時候,才能確保與這個角色合而為一。
請直接以角色的造型去試鏡, 並讓渡創作的可能性給團隊
百白以試鏡《走過愛的蠻荒》為例,先是透過劇本的資訊,建構對該名角色的想像,以及揣摩她的生活背景、日常生活,例如離過婚受過家暴的媽媽、日常要靠打零工維生,長期戶外曝曬因此衣領外跟胸口的膚色不均,身上會有瘀青,包含背的購物袋是什麼類型,裡面裝什麼,甚至有水鑽的厚底夾腳拖跟掉漆的腳趾甲,這些都是演員在試鏡前可以為角色做的造型準備。
然而,百白也分享了試鏡當天經紀人告訴她的一段話,提醒了她為角色留白的重要性。「當天我試鏡完後,非常有自信可以拿下這個角色,劇組也已經在和我的經紀人敲檔期。但這時我的經紀人把我拉到一邊跟我說:『百白你做了這麼多、這麼滿,但是電影,或是所謂影視創作是全體的創作,不是個人的創作,你讓大家都對這個角色很有想像沒有錯,但你沒有讓渡創作空間給其他的部分參與,會讓大家覺得這個角色的可能性好像變少了。』這對我來說像是當頭棒喝,所以大家要記得,最重要的不是如何百分百準備造型,而是記得「提供 60%-70%的想像,40%-30%的讓渡」,慷慨地分享創作的權利給所有人。
對劇組、導演進行「情報搜集」也是試鏡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首先,對於編導過往作品進行觀摩,上網搜尋相關資料,了解對方的愛好習性、價值觀甚至政治傾向等,很多時候這些東西都會在作品裡出現。再者,針對劇本和角色相關議題的田調。
「例如我去年接演《和平歸來》中護理長一角,我把當年SARS所有相關的文章、報導、社論都看完,包含正、反兩方立場,看完劇本後我就會抓到創作團隊的偏好與觀點,再從中思考我對於劇本故事的理解以及創作理念與我個人的價值觀是否相符等。」
除此之外,百白也提醒,在拜訪創作團隊或導演前,請先準備好你需要詢問的題目跟內容,有時候內容或故事是有可能牽涉到個人隱私的,因此請記得保持尊重對方隱私的空間。最後一點,試鏡前先找好試鏡地點附近的便利商店或公園,可以有個地方補妝、吃點東西或者暖身練習。
另外,從導演的視角出發,建立雙方的互信與平等基礎是很重要的,以下三點是百白提供給導演或製片團隊在試鏡前的幾個貼心建議:
一、開啟試鏡前置會議
首先,在試鏡前幾天或一週前,百白建議導演與試鏡人員要有一場試鏡會議,讓大家要對這場試鏡有共同的想像,特別是挑選試鏡戲時,需要選擇一個最能看見演員特質的場次,例如以下三種:
A.最日常的戲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越簡單、越過場的戲,越容易看到演員純粹的身體與聲音的質地。
B.渴望與恐懼
百白舉例:「如果今天有個男的要跟我分手,在這場戲裡面,我最渴望的就是跟他在一起、最恐懼的就是他離開我。劇本裡一定會有一場戲,會包含這兩個元素同時存在的橋段,會是演員情緒轉換最強烈的時刻。這也能看出一位演員對文本理解的能力。」
C.強弱勢轉換
有些劇本不會把強弱勢寫在一起,有可能是兩者之間的情勢過了一段時間才呈現轉換。強弱勢分別指涉直率和間接兩種詮釋方式,可以在這段戲中看見演員的轉折功力如何,以及表演能量的轉化。
二、提供具體、清楚的需求給試鏡演員
百白分享,需要試鏡演員準備哪些內容,都請事先告知,以利於現場能更有效率的進行,舉例而言,如果需要演員先準備一段自我介紹,那就可以提出例如「請準備一段1分鐘左右的自我介紹。」這樣的明確指示,甚至若希望得知演員的興趣、語言能力或任何特殊需求,都可以事先提出,以避免多次來回溝通,或者未能達到預期的試鏡效果。
除此之外,試鏡內容也需要充分揭露,如果跟政治、宗教、身體裸露等尺度議題有關,像是需要會潛水、要吊威亞或者有肢體動作戲等,請先在試鏡公告中描述清楚。最後就是很多導演喜歡現場才提出要「加分題」。比起臨時起意的抽考,事先告知是更尊重演員的方式,也能獲得演員最佳的能力展現。
三、試鏡友善空間
請提供具有「私密性、安全感、有機」的試鏡空間,「讓演員可以專注、安然地演出非常重要,如果內容是尺度較大或是有危險性的內容,也要讓演員知道可以帶經紀人、朋友陪同前往;有機的意思就是具備充裕的彈性發揮空間,能夠用現場既有材料拼湊出所需的道具,也有助於幫助演員詮釋。」
初次見面,演員請把自己當作是一桶「炸雞」
百白分享,準時絕對是第一次見面的第一要件,再來就是把自己當作是一桶「炸雞」:一項你覺得大家會喜歡而且自己也喜歡的東西,會讓大家發出「wow」的驚嘆聲。「你是那個令人期待的、帶給大家歡笑、讓大家感到驚艷的人嗎?每次有學生跟我說試鏡前好緊張、焦慮,擔心表演不受喜愛,我都會跟他說,請把你自己當作是一桶炸雞,請先相信自己是充滿吸引力、備受歡迎的。」
試鏡前肯定都會對於未知感到慌張、不安,但請相信每個劇本中的角色,都會尋找到最合適扮演他的那個演員,所以試鏡沒有上並不代表自己被否定,只是這個角色會有另一個更適合的人去詮釋。
至於導演團隊能做的就是與演員做到「平等交流」,以及劇本創作者必須盡可能地提供充分的資訊與情報給演員,「導演、編劇花了兩、三年寫這個劇本,但演員三天或一週前才得到試鏡資訊,這對演員來講是不平等的。所以在這個時候,導演需要提供一些情報,讓演員問問題,也請給予演員慷慨的感激與回饋,因為你不知道演員在這之前花了多少心血準備,就算只是傳一句簡單的訊息,都能支撐演員在這條路上多走下去一些。」
讀本階段:迅速凝聚團隊共識才能進入狀況
讀本階段請盡量精簡人員,基本上必要人員包含導演、攝影、編劇即可,讓大家好好討論劇本,再者,百白也提議讓工作團隊進行簡單的自我介紹,導演可以直接告訴工作人員要講些什麼,例如名字、擔任的職務、喜歡大家怎麼叫自己,再提供一個跟自己有關、想跟大家分享的重要資訊,任何都可以,不僅提升團隊間的互信和連結,「人和」做得越好,對於整體工作效率也會越有幫助。
進到第一次讀本時,可以試著「冷讀」,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在腦袋中思考,而是直接去體驗角色說的話,看到的視角,再直接面對面和導演、編劇團隊溝通表演調性,進到第二次讀本時,再加入比較多的情緒去讀本。
導演組也請事前提供演員預計要讀的劇本場次,例如前面提及的彰顯渴望與恐懼的高潮戲,也可以是導演安插的某段隱含秘密符號的場次,藉此判讀這樣的劇情安排是否能被大眾所理解。「演員也可以稱作高級觀眾,基本上如果連演員都看不懂某段劇本想表達的意涵,那導演或編劇也能趕快做修改了,因為一般的觀眾可能也看不懂。」百白補充說明。
她也建議演員來讀本前,就要做好相應的準備,以便於現場更能帶入情緒。「讀本不是說在家裡看完劇本後到現場讀就好,而是要在讀本現場中,針對你已經思考過、準備好的問題去做練習與試驗。發現問題,就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請允許自己未知,然後勇敢的提問、跟團隊一起研究出不同的解法。」
百白也提醒學員,讀本時請尊重劇本裡的一字一句。劇本裡寫出來的每一個字一定都是經過編劇的縝密思考,如果有過不去的地方或者覺得需要改的,可以私下討論,盡量避免在現場公開提出過多竄改文本的需求,記得給予團隊的每個人基本的尊重與空間。
此外,由於現在坊間越來越多表演指導、表演訓練課程,百白也提供表演訓練的基本概念與內容:
1.協助演員勾勒出角色的身體和聲音
2.協助角色之間建立平行關係
3.暗場的處理:暗場就是指劇本裡沒有寫到的東西,一個角色就算劇本寫得再多頁,在作品中觀眾看到的也只是這個角色的10%而已。因此如何把剩餘沒有出現在鏡頭前的90%詮釋到位,就是導演和演員的功課。
4.即興:設計「隱密要求」,讓演員各自擁有需要完成的行動目標,讓雙方在場上即興表演,藉此塑造出角色的暗場內容。
5.因材施教:表演指導就像是運動員的教練,再厲害的明星球員都還是會有一位教練,幫助球員分析對手、思考對策、提供戰略,表演指導(Acting Coach)也是提供演員如何處理角色的建議,因此再怎麼強的演員都是需要表演指導,兩者是相輔相成,一起往更好的目標前進。
排戲排什麼?
而進入到排戲階段,百白也列舉了幾個實作技巧的演練範例,幫助進入角色的氛圍與狀態:
1.演練角色的一天:比如這個角色起床洗漱的動作,或者校園劇中一起等公車的場景、剛運動完跑去販賣機前會買什麼飲料?如果在美食街吃飯,會點哪種餐點?這些都是很日常但是有助於思考這個角色的身體與聲音。
2.暗場/即興:暗場雖然不會出現在正片,但是通常是支撐演員走下去很大的基石,建議導演團隊可以多投資這一塊,去延伸演員的表演發展可能性。雖然即興是有可能面臨失敗的,但是請記得頌揚失敗,每次的嘗試都是有價值的。
3.角色自傳:並不是書寫一般認知的自傳型態,那我稱之為角色基本資料。而是書寫角色最恐懼的東西是什麼?那是讓角色的靈魂血肉更完整的關鍵,即是影響角色人格發展最關鍵的一件事,最恐懼的反面通常也是最渴望的東西,幫助建構這個角色更完整的內在。
4.記者會:請主創團隊、工作人員、其他演員坐在台下,拿一張椅子請演員坐在台上被大家訪問,每個人都可以針對這個劇本角色問問題,讓演員用角色的心情跟身份去回答,可以從中發現很多很有趣的火花跟交流。
接下來,百白也分享該如何運用在排練場的排練時間。「如果是有劇場背景的導演,通常很知道如何讓黑盒子(排練場)活起來,但沒有的導演就會對於排練的方式感到比較模糊,因此提供幾個建議讓大家更能有效運用排練時間。」
1.提前一週公布排練場次:通常一張A4的劇本,戲長大概約1.5-2分鐘,而一分鐘的戲通常需要一小時左右的有效排練,其中包含讀本、講解戲中目標與人物關係、拉走位、磨戲等,就可以算得出來租一次場地大概可以排到幾個場次的戲,演員也能提前背好八成劇本,提升現場排練效率。
2.準備道具、服裝、音樂等:導演組要通知該技術組別準備這些內容的排練替代方案。
3.還原拍攝現場:若場景是房間,就要在排練場將房間的大小用馬克膠貼出來。空間大小建立好,演員的表演、鏡頭運動的時間和速度,才能在節奏上有更準確的掌握。
4.暖身、破冰:導演組要負責愉快地開啟排練,活化現場氛圍。
5.先讀一次劇本:說明這個場次角色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例如從加護病房而來、結束後要往辦公室去這類物理空間的解釋,有助於排練時演員更能精準掌握角色的情緒和資訊,有時可能是更細膩的表述,與經歷、情緒狀態相關的提示
6.拉走位:排練場中拉好距離跟台詞定點走位,或者試試看可以設定走位起點,讓演員自己找位子、或是設定終點,最後回到哪。
7.給筆記:觀察演員合適什麼樣的回饋方式,有些演員喜歡鼓勵嘉勉、有些喜歡當頭棒喝,因材施教能幫助讓演員發揮最大潛力。
如何統合演員表演調性也是拍戲時導演很常遇到的問題之一,第一件事就是要設定明確的時間與空間,可以是物理性的場景、空間,也可以是非物理性的,比如某個角色剛經歷喪父之痛這樣的時空背景。百白建議,每個演員都為自己拉好個人角色「順場表」,因為劇組通常不會照劇情的時間順序拍,而是以場景為主的跳拍。
「要以你個人的角色,有出現的場次把它寫下來,比如1、6、7、11,如果遇到倒敘手法等劇情,也要把符合時序的場次標記清楚,例如變成7、11、6、1等。這樣你才會知道『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這些細節都可能會影響到表演的層次。」
順場表上除了寫好場號、時間地點,也要寫好關於自己角色的該場劇情大綱,或者寫下該場次的角色目標,目的都是為了提升自己對角色的詮釋更有層次。
為了平衡表演調性,百白也建議可以試試看「卡通表演法」,先用最誇飾的方式把所有情緒、動作都放到最大,再慢慢收斂。「每個演員的最大跟最小都不一樣,所以這時候導演就可以看出演員的彈性,再從中用百分比的概念去微調演員的表演幅度,去平衡調性。」
開拍前你還能做什麼?
百白分享,日本演員堺雅人曾說過一句話:「當演員最幸福的時刻,就是當你遇見角色,直到開拍之前的那段時間;因為那段時間的角色,是全然屬於演員的。」
所以進入開拍後,演員要很清楚,這時會有團隊的其他人員加入,要更釐清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及該負責的任務。第一件事就是回到前面所提及的,要為自己的角色製作一張專屬順場表,不僅要確認哪些場景拍過,還要寫下拍攝的日期、場次序號、角色跟其他角色的平行關係註記、場景時間(公園,夜)、劇情大綱、角色目標、備註(例如現場有改了哪段台詞)。
接著,演員就要透過順場表確認清楚自己與時間、空間的關係,以及角色之間平行關係的往來,「請記得自己的角色在某場次上的已知和未知,有些故事內容在這個階段還未被揭露,例如這個時候我已經知道A暗戀B了嗎?我開始吃醋了嗎?這些都要分辨清楚。」
另外多去場景裡走走,了解一下場景裡的陳設、道具、攝影角度等,甚至體驗氛圍,或者偷偷看一下monitor的鏡位,並記得確認服裝與道具是否到位。
如果拍攝過程中想找導演溝通時,很多演員都很害怕開啟跟導演的對話,請記得只要「找到合適的時間」、「帶著自己思考過的答案」以及「Yes, and...的態度」。導演現場通常都很忙,建議可以找早上剛開工、導演會議剛結束、或者收工完的時機去找導演討論,以及對於要提出的問題,列好ABC方案,拋給導演去做選擇,會比開放式回答來得更有效率;最後就是請先尊重對方的意見,先把對方要的做出來,對方自然就會知道這個是不是他要的。
至於從導演團隊觀點來看,百白再次強調,請說明清楚這場戲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這是平衡演員調性跟能量很重要的環節,但很多劇組都會疏忽掉這點。以及談談戲的氛圍營造,「導演除了講解劇情之外,也可以提出我想要的氛圍,比如我之前參與過跟二二八事件相關的一部電影,那時導演就跟我們說那場戲的氛圍是要『連你的毛細孔都會害怕』,我覺得超棒,我當下連回頭都會覺得疑神疑鬼,現場每個人都進入到那種氛圍,連節奏都慢了下來。」
拍重頭戲前:請相信自己,也相信每場戲都同等重要
很多演員在拍攝重頭戲例如親密戲、爭執戲等,都會陷入焦慮不安或者緊張的狀態。這時候可以怎麼幫助自己調適?
百白建議,拍攝前請演員自己走一趟場景,進行場勘,不僅可以先確認待會拍攝現場的安全性,也能了解空間距離和氛圍。並給自己幾分鐘的時間,好好調整呼吸,帶著角色在這個時間與空間應該有的呼吸,再緩緩進入場景裡面。百白也提醒演員「但請記得,事實上每場戲都很重要,不是只有這場重頭戲,因此請盡量維持平常心就好。」
百白對導演的提醒則是,在拍攝重頭戲前,要記得自己是穩定軍心的角色,導演一焦慮,團隊就跟著焦慮,導演一慌張,團隊也跟著失去方向。因此作為整部戲的領航者,導演不僅要相信自己的判斷,也要全然信任團隊可以達成任務,並記得多給予演員肯定和清晰的回饋,否則演員會很容易進入自我懷疑或者自我否定的內耗狀態中,進而影響了整體表現。
此外,今年收到很多學員問題都想知道,該如何在拍片現場給出精準的指示給演員?簡單來說,可以請導演盡量使用「動詞」、「目標」來與演員溝通,而不要使用「形容詞」或「個人經驗」。
「比如有場戲,導演跟我說『我想要看到兩人有粉紅泡泡的戀愛感』,我就跑去跟男演員說,『請你待會對戲時,全程不能看著女生的眼睛,對著空氣說話就好。』然後我再去告訴女演員,『請你想像待會聽到男演員說的每一句話時,音量都大到像是從音響放出來。』結果一開拍,女演員的臉漲紅到不行,感覺超級害羞,不NG一次收工。」給予演員明確的目標以及行動指令,能夠有效幫助精準詮釋。
另一個方式就是提出精準的呼吸節拍。例如快三倍的呼吸、彎腰很喘的呼吸,或是細而綿長的呼吸,這些指示也能做到幫助調整演員的表演方式;最後則是設定「濾鏡」,百白分享,曾經有個演員來找過他詢問,他要演譯無差別殺人的議題,失序、失控那種感覺要怎麼詮釋?她給的指示便是請演員想像現在腦裡有個黑洞、有個深淵要把他整個人吸進去,他要對抗被吸進去這件事。
殺青之後:請回到你的家,並好好跟角色告別
殺青後,演員該如何從戲劇回到日常生活?百白提供給演員的工作指南最後一章節,便是殺青後的身心轉換儀式,身體上需要先回到自己的家中,並給予身體充足的睡眠,充分的休息。心靈狀態上,可以建立專屬自己的「儀式感」,做一件自己會很開心的事,或是要找到一個跟
這個故事或角色告別的方式,讓戲劇與真實生活做好完全的切割。
「殺青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很多演員結束會跟我說『怎麼辦?我覺得我好像入戲太深』事實上,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你應該會睡在這個場景裡面,如果你還會坐捷運回家,那就不叫入戲太深!」
演員最常面臨到殺青後會有種茫然或失落感,多半也來自對於未來未知的慌張,這時候能怎麼做?百白分享,記得先保留給自己完整的身心復原期,好好休息很重要,盡可能讓自己平靜、安靜、獨處,減少情緒勞動、減少社交活動,甚至靜心冥想等,都是很好的方式。再來就是繼續你原本開拍前在做的事,找工作、寫劇本、試鏡..等,同時也能好好充實知識、了解現在流行趨勢、學彩妝、學第二語言等增進自己能力的時段。
最後就是秉持好的心念,百白分享從覺得「自己擅長等待角色」到「讓角色主動來找我」這樣的心態,是讓她能夠勇於面對未知的心念轉變。
「你要相信你自己會好的,換句話說,不要當第一個唱衰你自己的人,因為能一直鼓勵你的人就是你自己,請繼續當自己的啦啦隊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