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展功課|從心態建立到實戰策略,掌握影展媒合、平台選擇與曝光管道


參展功課|從心態建立到實戰策略,掌握影展媒合、平台選擇與曝光管道

一部電影的旅途,並不在將檔案押上 FINAL 字樣時完結, 它會去到哪裡,被什麼樣的觀眾看到?這堂講座和三位具豐富影展、平台經驗的電影工作者,一起聊聊故事拍完後,接下來的事,包括授權、參展、賣片等。並以此為底,延伸討論隨著觀影習慣改變,影像創作者的未來趨勢與革命策略是什麼。

 

影片收入模式的演變

 

Giloo 紀實影音行銷與節目總監施俞如,在分享中從影片收入來源的變遷切入。過去,影片製作的主要收入來自 DVD,而戲院收入則相對有限,通常只是次要來源。然而,隨著觀影行為的改變,DVD 的需求逐漸消失,連戲院收入也因觀眾比例下降而大幅減少,進一步壓縮了影片的收入來源。

 

同時,現代影片製作面臨的困境依然嚴峻。資金的主要來源仍是投資者、慈善基金或政府補助,這種模式對許多創作者來說並不穩定,也讓作品的製作與發行受到極大限制。

 

「很多人會問,電影產業是否『關係就是一切』?以台灣的情況來說,輔導金的申請確實常與導演或製片的背景有關聯。對於新銳導演或製片人來說,缺乏人脈與資歷,確實會面臨較大的挑戰。因此,去年我們舉辦了『Giloo Fest』,希望打破這種局限。」

 

電影創作者的三大挑戰

 

施俞如進一步總結了電影創作者面臨的三大主要問題:

1.海外華人難以找到具影響力的華語影片

2.製作資金來源受限:創作者仍高度依賴片商購買版權,資金籌措途徑狹窄。

3.影片數量激增:隨著技術的普及,影片產量上升,但進入市場的機會有限。例如,日舞影展每年有約 5,000 部影片投稿,僅 9 部影片最終被主要影音平台購買。同樣,日舞紀錄片基金每年接收約 1,300 個專案申請,僅 30 個專案能獲得資金支持。

 

面對這些挑戰,如何創造多元化收入模式,成為創作者的重要課題。施俞如提到,Giloo 一直在思考如何提供導演更多工具,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粉絲群,讓影片擁有長期發酵的潛力。

 

然而,經營社群與觀眾直接互動對許多創作者來說是一項挑戰。部分創作者認為應該將更多精力投入拍片,而非社群經營。因此,她強調,現代創作者需要一個華語電影的社群生態系,能直接與觀眾溝通,並提供創作者與投資人洽談募資、合作拍片的機會,甚至讓創作者能自行上傳作品,觸及國際觀眾。

 

Giloo Fest 的實踐與突破

 

去年 Giloo 籌辦的 Giloo Fest,正是針對上述問題設計的眾籌提案大會與影展活動。活動目的是幫助創作者獲得資金支持,並讓觀眾透過「電影基金」的方式投票贊助喜愛的作品,與導演面對面交流。

活動成果顯示,紀錄片獲得的資金總額(74 萬台幣)高於劇情片(57 萬台幣),共有四組作品成功拿到超過製作預算 15% 的資金,其中兩組甚至達到 30% 以上。即使未達 15% 資金支持的團隊,也從中獲得三大好處:

1.高度曝光:安排影評人採訪、社群資源宣傳等。

2.專業回饋:評審與觀眾的多元視角,幫助創作者釐清故事核心。

3.人脈建立:越來越多發行商在製作前端尋找新銳導演,參與提案會有助於擴展人脈。

 

施俞如提醒:「當然,不是每個意見都需要採納,創作者需要在過程中篩選出真正想說的故事,堅持自己的初衷。」

 

針對眾籌提案大會當天群眾的回饋,施俞如特別分享了以「Web3」為主題的群體觀察。

 

她指出,Web3 的概念多數人可能會聯想到比特幣或乙太幣,而這群人往往是熱衷於投票和參與決策的組織成員。他們中有許多人因早期投資虛擬貨幣而積累了可觀財富,但同時,他們也渴望在短時間內獲得名聲和認可。施俞如進一步分析,這群人擁有資本卻缺乏文化象徵性的認可(cultural credit)。因此,他們希望透過投資電影產業或其他文化相關的方式,獲得與電影文化相關的身份標籤,藉此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與文化影響力。

 

此外,許多同學提到,報名影展後常常石沉大海,甚至懷疑影片是否有被評審真正點開來看。他們想知道評審選片的標準和原因。

 

施俞如分享,評審在審核企劃書時,會特別關注兩個關鍵問題:第一,為什麼要講這個故事?第二,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來呈現故事? 如果劇本或故事不夠完整,缺乏清晰的核心概念,就很容易被淘汰。

 

此外,評審還會關注創作者的創作動機,這在提案過程中非常重要。企劃書需要讓評審清楚地看到這個故事的獨特性和創新之處。

 

平台選擇與觀眾定位
針對影片的曝光平台選擇,施俞如建議創作者應根據目標受眾和作品的目的性來進行規劃:

     吸引大量觀眾觀看:如果目標是觸及廣大群眾,YouTube 是一個理想的平台。

     鎖定策展人或業界專業人士:對於更專業或細分的觀眾群,Giloo 則更為適合。

 

她補充:「影片的調性需要與平台屬性相符。同時,行銷文案也非常重要,創作者可以多參考金馬影展或片商的寫法,適當新增行銷亮點,讓影片更具吸引力並提升傳播效果。」

此外,Giloo 平台正計劃新增「公播申請」功能,讓學校、咖啡廳、書店等單位可以直接聯繫片商洽談公播授權,方便這些場域使用影片內容,進一步擴大影片的影響範圍與使用場景。

導演也可以選擇上架影片時開放的上映地區,以符合自身需求,靈活調整影片的銷售範圍。

 

 

Q&A

 

Q:製作的前期就有很明確的類型、風格的話,是不是在前期就要先了解或制定後期參展的策略跟流程?

 

施俞如鼓勵創作者在前期製作階段就研究影展片單,了解每個影展的風格。例如,偏實驗、前衛的影片適合日舞或鹿特丹影展;議題性強的影片可投柏林影展;藝術性影片則更適合坎城等大型影展。她還建議,充分利用網路資源,研究影展策展人的偏好,為作品投遞提供更多情報支持。

 

 

Q:Giloo 這幾年蠻明顯想要做更深的通路,但好奇為什麼不是往影片製作方向發展?

 

施俞如分享,其實就她個人而言,從一開始就很想投入影片製作,但 Giloo 的核心與定位是作為新創公司,專注於創作者經濟的發展。因此,我們致力於提供工具給創作者和觀眾使用,而非直接參與影片製作。

她進一步補充:「我們希望透過打造一個創作者、投資人、和觀眾之間的生態系,促進多方互動與合作,幫助創作者實現作品的價值,讓觀眾能更直接支持創作,投資人也能發現潛在的合作機會。」

 

Q:短片、藝術片要增加量的百分比是相較困難的事,Giloo 有預計拓展到海外嗎?例如中國、東南亞華人市場,還是會以提升本地觀看藝術片的比例為重點?

 

施俞如回答,Giloo 的商業模式以訂閱制收入為主,但我們也很清楚,這種模式在台灣市場會有一定的天花板,因此拓展國際市場是必然的方向。我們積極朝創作者經濟發展,為導演提供更多機會,例如邀請他們上傳自己的作品,開放國際版權,讓更多國際觀眾接觸到華語影片。

 

她進一步分享,從網站後台的數據觀察,短片的觀看量其實並不輸給長片,這與現代人偏好短影音的觀影習慣密切相關。我們對短片市場的未來發展非常有信心,同時也希望透過平台幫助更多短片和藝術片在國際市場中找到觀眾,讓作品的影響力超越地域限制。

 

我們為什麼要參加影展?關於參展心態的建立

 

講座後半段,由英國愛丁堡大學歐洲電影研究碩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兼任講師陳俊蓉分享。首先,詢問講座學員,通常會基於什麼理由想要帶著影片去參展,學員紛紛回答:得到曝光聲量、找到跟影片議題相關的觀眾、與其他創作者交流以及獲得版權銷售機會等等。

「我在前一陣子看到一個說法,說某種影片,你要這樣這樣寫、這樣這樣剪,你就會入選影展,把參展視作有個特定的公式可循。我個人覺得,如果是說透過節奏的梳理、或者故事的敘事方式更動,確定這個剪接版是更好的,這個我都可以接受。可是如果是『這種剪法』或者『這種突出方法』會讓人家喜歡。我其實就會開始有一點點的憂慮,拍了一部影片出來,難道就是為了讓影展喜歡嗎?」陳俊蓉表示,其實大部分創作者帶著這些影片,都是希望可以遇到喜歡這部影片的人,以此肯定自己正走在對的路上,進而得到能讓你創作生涯延續下去的一些支持,例如盟友、資金等等。而回歸到本次講座主題,還是圍繞在參展的心態建立以及媒合思維的討論。

「影片有沒有被選上或許反而其次,創作者應更在意影片是否有在最適合的地方被看到。所謂的『最適合的地方』,意即能找到真的非常喜歡這支影片的觀眾,藉此帶出更深的交流與火花。」

影展沒有等級之分,只有類型之分

而要建立正確的參展心態,必須先從了解影展的分類開始。大多數人常聽到關於影展的討論無非某某影展比較強、某某影展比較大;可是事實上,影展並沒有固定的客觀排名,也沒有門檻條件可循,充其量能以普遍思維來判別三大影展分別是:柏林、坎城、威尼斯,但其他影展就沒有明確的高低順序。

時至今日,隨著電影的產製跟觀眾的觀影形式變化,唯有一個客觀的認證單位——「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 FIAPF但認證仍沒有分等級,只有分類型。

 

一、國際影展

 

依據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FIAPF認證可分為:

 

     競賽型電影節:主要以提供高曝光率及獎項認可

             威尼斯、坎城、柏林、盧卡諾、莫斯科、東京、上海、開羅、華沙、塔林黑夜等

 

     專門類競賽型電影節:以放映和推廣為主要目標

             釜山(亞洲新導演)、加爾各答(女性)、錫切斯(恐怖)等

 

     非競賽型:非競賽但觀眾人數與口碑聲量也很高

             多倫多、維也納、羅馬等

 

     紀錄片、短片電影節:

             山形紀錄片影展、阿姆斯特丹IDFAHOT DOC紀錄片影展

 

陳俊蓉建議,可以練習幫自己的影片建立關鍵字,例如女性、奇幻、成長、暴力、軍隊、人權等,就比較好對應上述的類型影展,找到適合自己影片的平台。

 

二、二類影展

 

     北美地區:美國日舞影展、美國翠貝卡影展、加拿大多倫多影展

     歐洲地區:荷蘭鹿特丹影展、瑞士盧卡諾影展、捷克卡羅威瓦利影展、西班牙聖沙巴斯提安影展

     亞洲地區:日本東京影展、韓國釜山影展、香港電影節

     英國:倫敦電影節、愛丁堡電影節

     澳洲:墨爾本電影節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電影節

     南美地區:巴西聖保羅影展

 

陳俊蓉分享,多數影展會看重投件影片是否為首映,首映類型有很多,其中最常混淆的是世界首映(World Premiere)和國際首映(International Premiere),世界首映是指在全球各地皆未播映過,國際首映指的是在影展播放前,曾在所屬地區公映。

 

目前三大影展「柏林、坎城、威尼斯」通常會要求世界首映,但其他影展通常是國際首映,甚至該地區首映即可,「當然也有例外,比如說阿莫多瓦正在西班牙院線上映的影片,在當年的坎城是被接受的,因此進了競賽型影展,這也可能跟導演本身名氣以及該屆的投稿件數類型等有關。」

 

 

享受比賽,但不要當真

 

「我們抱持不同的原因帶著影片去影展,難免會落入『好希望被選上』的執著,容易感覺自己是處於一個被選擇的角色,但我鼓勵大家反過來思考,其實影展也在找大家,」陳俊蓉表示,參展應該視為影展跟創作者的美好相遇,雖然每個人都想要被看見,但是可以更細緻的去思考——「你想要被誰看見?被觀眾看見、成為知名的創作者,還是想被媒體看見?還是想被策展人看見?被業者投資人看見?去找到自己想要的目標,並盡情享受這場比賽就好。」

 

除此之外,不只一般觀眾,也有一群人是把影片當作某種富有教育性質的工具,例如協會、學校單位、議題為導向的投資人,比如司法相關、性別相關等,會希望利用短片去宣導或推動某些理念;並不是說影片一定要文以載道,而是要記得堅持創作者原本想說的故事,它一定能觸動到某部分的人。

 

其次,參加影展最重要就是要讓自己的履歷在這個網絡內運行,讓願意支持的觀眾可以更有機會接觸到相關作品、更認識你,並開啟交流、得到議題回饋。「今天下午我去《春行》的放映會時,現場就有觀眾針對結局向導演提問,後面接二連三也有不同的觀眾紛紛針對結局給予自己的看法和回饋,這就讓我覺得十分的棒,能夠在放映會的現場,即時得到不同觀點、不同想法的交流碰撞。」

 

媒合思維:你在找影展,影展也在找你

 

Q:影片是否一定要有強力宣傳點?(例如重量級的監製、知名演員卡司)

 

陳俊蓉分享個人過去選片的過程中,如果看見知名演員出現在短片的演員名單,第一時間的確會注意到,但這並不代表為這個影片加分,有的時候甚至反而變成扣分。「知名演員在故事中容易令人很快地對他/她產生預設或想像出一個樣貌,然而短片最重要的無非創新和驚艷點,所以反而容易影響到劇本的可塑性。」

 

陳俊蓉進一步分享,通常在影片創作者的生涯中,會拿到短片輔導金製作的影片至多就是兩部,這兩部是人生當中最可以發揮、玩得淋漓盡致的時段,當後來進入長片製作,投資、監製進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可能連演員要是誰都不是自己可以決定的。不如就在短片階段,盡其所能地自由去創作。

 

 

Q:背景夠硬?透過管道送片才有機會?

 

陳俊蓉勉勵學員,不要忘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脈,比如說在《短片實驗室》遇到的同學、夥伴、老師等等,都是有機會主動建立的人脈。況且,從另個角度想,即便是柏林影展策展人每年也都有來台灣,加上這幾年《短片實驗室》也跟影展有密切的合作,重點是認識之後,自己是否有好好把握這個人脈去行銷自己的作品。「所以回到你的作品仍要夠突出,才有機會被留下深刻的印象。」

 

大家也可以多留意台灣國內的國際影展,例如台北電影節、高雄電影節、女性影展等,很多影人、導演、策展人都會來,在現場遇到做自我介紹、聊個天,都可能會為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發展。「這也回應到前面俞如說的,創作者也要做功課,要去認識世界上各個影展正在支持的影片類型,更有效地把握情報,知道自己的影片在哪裡更容易被看見。」

 

除此之外,透過管道送片,例如請國外重量級人士或單位做代理,由他們負責送片,是否就能提升影片被影展看到的機會?陳俊蓉分享,同一批影片一起進入到某個影展,其實也會有問題產生:「曾經就有過金馬影展送二十支台灣短片到柏林影展,結果因為這批影片同質性高,反而造成彼此互相競爭的情況。」

 

 

Q:大影展是否不一定會看完所有報名影片?這樣報名費豈不是直接丟到水裡?

 

大影展的確是有可能需要通過比較多層的審核機制才會到策展人手裡。陳俊蓉分享她過去的經驗,在篩選過程中,如果有些影片很「特別」,但不能說是喜不喜歡,就會往上呈報,讓策展人自行決定。「所以還是回歸到本心,你想要什麼樣的創作,不用為了怪而怪,也不要為了遵循某種公式而讓自己獨有的風格不見。」

 

影展報名費的設計初衷其實並不是為了營利,而是因為報名件數太多,甚至會有很多不負責任的報名件數,才會設定一個費用門檻作為篩選,也因此才會發生直接透過認識的策展人或者某些人脈投件,能夠省掉報名費這樣的說法。「我的確會鼓勵大家把握你的人脈,以前可能還要帶片DVD在身上,現在可以給個名片、透過 QR Code 連結到你的作品,或者用一分鐘快速簡介你的影片,盡可能地讓別人對你有記憶點和第一印象,是絕對可以做、也的確有幫助的方式。」

 

至於要怎麼評估這個報名費是否值得投?陳俊蓉建議可在個人有限的預算內先設一個門檻,例如留下一萬、五千元去報名影展,審慎評估可以用在哪幾個影展作為敲門磚,通過後,其他影展相對就會比較容易受到邀請。

 

 

參展規劃策略:

1.拉出報名期程:從拍攝影片開始,大概就可以知道需要多久的剪接、後製期,以此推算可以參加什麼時間點的影展

2.找到適合自己的類型影展:精準的設定類型,最有效率也最有機會投中

3.綜合型國際影展的短片影展:法國克萊蒙費宏短片影展 40min、德國奧伯豪森短片電影節 35min、德國柏林影展 30min / Generation 20min、法國坎城短片競賽 15min Short Film Corner 35min、台灣高雄電影節 25min

 

 

最後,王耿瑜也分享自己在短片參展相關的經驗與感想,「99 年的時候,我去了坎城影展,那是我第一次認知到,哇原來短片可以這麼精彩。那時有個台灣的短片從 800 件投稿作品中脫穎而出,是只有 3 分鐘的動畫,他就是自主投到坎城影展的作品,讓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另外那年首獎是阿根廷的一部短片,敘事結構跟收尾讓我印象十分深刻,也從此顛覆了我對於短片的思維。」

 

王耿瑜表示,她常常覺得短片的樂趣比長片多得多,這也算是她做《短片實驗室》的遠因,近因就是看了這麼多影展,發現最終要討論的仍然是故事本質是否足夠吸引人,所以希望透過《短片實驗室》協助創作者從前端、甚至內容的部分開始扎根。因此,也想知道創作者會希望像是《短片實驗室》這樣的機構或單位可以提供什麼樣的服務或協助給創作者,也想聽聽大家的意見對於短片的未來有什麼想像,或者面臨的困境或需求?

 

Q&A

 

Q:最近剛拍完公視學生劇展,想詢問影片有首映的問題,對創作者來說接下來擁有的資本也蠻重要的,所以想知道如果在網路上公開是不是會影響首映資格跟影展投放?

 

陳俊蓉回應,傳統思維來說,影片曝光還是會先跑影展再到平台,跑過影展,其實會有宣傳的效果,跟平台反而會創造更好的議價空間。

 

Q:參展的時候,預告片跟大綱會是決定性嗎?

 

陳俊蓉回應,片子的開頭很重要,10%左右就會決定成敗,再來就是轉折很重要,有時候片名很難記得,評審只能從影片內容去回想,所以創造記憶點還是最重要的。

 

Q:國內外影展報名錯過截止日的話,應該主動寫信詢問、展現積極,或者可能會造成觀感不佳的反效果?

 

陳俊蓉回應,如果是競賽型影展就不要去盧,觀摩型的也許可以禮貌性詢問,期限上會比較有彈性一點,有時候還能展現積極性。

 

Q:電影是否要走讓人有希望的片或是感動人心比較好?最近完成的短片主題是比較負面、黑暗、驚悚,擔心一般影展會不會不容易接受?

 

陳俊蓉回應,回到今天分享的核心,是要去找到一個自己的影片「適合的」平台,因此看一下自己影片的類型風格是符合哪個影展的,才能展現自己的強項,比如這類型的片,也可以試試報名奇幻影展。

 

Q:有些影展是接受繳交「定剪」階段的影片,請問這對評審選片會有影響嗎?

 

王耿瑜回應,這要評估定剪的版本是不是自己滿意的狀態,建議至少要90%以上完成度,不然反而會導致扣分,通常觀摩型才會接受定剪階段送件。

 

最後陳俊蓉補充,在多數類型影片的提案中,很常看到故事出現兒童的角色,但許多創作者容易落入「回望」的角度去書寫兒童,變成像是以大人的身份要去療癒自己的小時候,而忘記了是誰最能看得懂這個故事?其實是小孩。

 

「有的時候我們寫這個故事是為了療癒自己,但如果你發現你的故事可以療癒現在的小孩時,那其實會帶給你無法想像的、更深層的影響力。」

張貼日期:2025/04/07
更新日期:2025/04/0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