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金馬敗也金馬--感動與象徵之間的擺盪


成也金馬敗也金馬--感動與象徵之間的擺盪

[img]../images/news_031219.jpg[/img]   古云四十不惑,象徵華語電影的重要指標─金馬獎,今年正逢四十歲。四十年走來,蓽路藍縷,也是該細細品嘗甜美果實的時刻了。   為了慶祝金馬四十,今年特地邀請歷屆重要獎項的得獎人回娘家,所以,年輕一輩的人終於可以目睹向來只在長輩口中出現的影人:江青、上官靈鳳、盧燕、汪萍…等等,風采依舊,魅力不遜當紅明星。而老一輩的人呢,看到這些再熟悉不過的朋友再次出現在眼前,更是點滴在心頭。   頒獎典禮一開始就是向這群回娘家的歷屆得獎人致敬。彷照奧斯卡模式,一群人排排坐在舞台上,銀幕上切割成兩塊,一邊放映的正是他們領獎時的模樣,而另一邊就是此刻他們坐在舞台上看著自己當年領獎的畫面。兩個畫面流露的都是真性情,都是他們在電影生涯中備感榮耀的時刻,也是令觀眾感動的時刻。   接下來的頒獎典禮,照樣有表演節目的穿插、有入圍者在信封拆開前的緊張糾葛、有不知所云的頒獎稿、有興奮有流淚有失望有安慰…,就如任何一個頒獎典禮一般,所有該有的流程該出現的情緒都持續地上演著。金馬四十,最感動的一刻已經過去。   是的,金馬今年四十了。如果誠如上述所言,四十歲該是豐碩的收割期,但,處在活動經費籌措困難重重、台灣電影產量每下愈況的惡劣環境裡,這匹正值中年的金馬,真的能不惑嗎?真的看到果實了嗎?   今年的金馬國際影展有一部影片,葛斯范桑的《大象》,探討美國槍枝氾濫及校園暴力問題。片名由來是西方俗諺,意謂大家對那些龐大如大象身軀的問題,每個人一定都看得到大象,但卻都彷若視而不見一般,任由大象杵在那裡。   為什麼會提到大象呢?因為我們也有一頭大象站在那裡。我相信在多年前,大象應該還不是大象,它可能只是個小蝸牛而已。不論是金馬獎還是台灣電影,經過這許多年的歲月累積,就算是漠視也好,無能為力也罷,總之呢,小蝸牛現在儼然已成為一頭穩如泰山的大象。輔導金、研討會、金馬獎存廢…,各式各樣和電影相關的討論沸沸揚揚的,但是,要移動一頭大象談何容易呢?所以,視而不見,大概是最簡單的方法…。   充滿熱鬧星光、群眾歡呼的頒獎典禮一年只會出現一個晚上,華麗的典禮結束之後,該面對的各種問題它依然還是存在。今年的金馬獎,依然在鼓勵著「華語電影」。從鼓勵台灣電影到不得不應變轉型成為鼓勵華語電影,每年都還是會有一些質疑金馬獎是為香港╱大陸作嫁的活動,然而我卻深深地以為,如果要金馬獎鼓勵「台灣電影」,那只能努力地把大象搬開,而不是口口聲聲喊著金馬獎是能照著香港金像獎的步伐走。

張貼日期:2003/12/19
更新日期:2003/12/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