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生
1991年在台北街頭被蔡明亮發掘,從此成為蔡氏電影不可缺的大將。有人說蔡明亮的電影就是李康生的臉。他以《愛情萬歲》勇奪南特影展最佳男演員獎,《你那邊幾點》又贏了馬尼拉國際影展的最佳男主角。
《不見》是李康生當了十二年演員之後,自編自導的第一部電影。目前他正積極準備他的第二部電影《Help Me》。
考大學的那一年,為了籌補習費,我找了一個可以馬上賺到錢,要走可隨時就走的工作。於是,我在公館大世界戲院旁的電動玩具店前把風,警察來的話我就要叫裡面的人把鐵門拉下來。那時,蔡明亮導演剛從大世界戲院看完大衛林區的電影,在戲院門口發現我坐在摩托車上,就邀請我拍《小孩》。之後,從電影《青少年哪吒》以來,我也演了十多年的戲了。
台灣片量少,演員生活不穩定,因此我只好朝幕後發展拍戲以來,平均一年半一部戲,讓我感到生活的不安定,不得不思考朝幕後發展的可行性。前幾年蔡明亮導演拍了幾部紀錄片,我在旁邊幫忙當副導,學習了一些導演的方法。
為什麼會拍《不見》
當初寫《不見》的劇本和企劃案是為了報新聞局的輔導金,結果沒中,但蔡導認為劇本寫得不錯,就鼓勵我拍。這是我編導的第一部戲,所以我就拍我比較熟悉的東西,關於我的家庭的故事。因為我爸爸很早就過世,他過世後,我哥哥的小孩出生,我媽媽提早退休照顧我姪兒。有一天她帶小孩去公園玩,小孩跌倒撞到頭,頭上長了一個大包,我從未看過我媽媽如此驚慌失措。因此,我就在想,如果小孩不見了會怎麼樣。
《不見》和《不散》有什麼關聯
其實這兩部片有些關聯的。《不散》中的片尾,苗叔牽著孫子走出戲院和《不見》的片尾苗叔牽著小孩走在黑夜中,孫子和小孩是同一個---我的親姪兒。這兩部戲基本上是在談消失;《不散》談的是老戲院的消失,看電影觀眾的消失,而我談的是人的消失。
拍《不見》之前我特別作了功課
《不見》和《單車失竊記》的關係比較不一樣。《單車失竊記》丟的是車,《不見》丟的是人。我從阿巴斯的《生生長流》和張藝謀的《一個都不能少》得到一些靈感。
當初考大學的計畫因加入電影的工作而中斷
當初我想考的就是電影這方面的系,後來剛好被我碰到,進入這一行,但我還是作了很大的抉擇。我原想邊做邊唸電影,但還是沒有辦法,就直接走入這一條路,比別人少了學校學習的機會。等於是以學徒的方式學做電影,主要是偏向表演的東西。如果我要回學校,現在算是比較晚了。但我也希望可以去上正規的班。我看很多學校的學生出來是很不錯的。不過,他們是比較偏重於舞台方面的表演,電影方面則要有基礎。對於創作上,我想是比較學不來的。
以後還會繼續演戲嗎?還是就完全走幕後了
以後我還是會繼續演戲。我的計畫是未來十年一邊導一邊演,後十年是專心當導演。其實我對演戲還是很熱愛,但是現在已經很難突破了。尤其是現在的電影環境讓人很難有機會去突破。片量少對演員來說是很吃虧的,因為演員是需要不斷從拍戲中去磨練,從拍戲中吸收到經驗。不管是好戲、爛戲,要多去演、多去磨才會越來越好。
當演員和當導演有什麼不同
導演比演員要知道的東西要多太多了。從演員到導演等於是從被動的狀態轉為主動的狀態。我以前在當演員的時候老是在等待,等導演找我拍戲。等到一部戲時還要等一切工作就序,例如化妝化好、機器架好、燈光打好,才能上戲。但是導演不一樣,也許劇本是我自己寫的,從一開始我就比較積極的去推籌備、拍攝與後製。導演和演員不同的地方很多,演員就像肢體,導演是個腦,他要控制眼睛(攝影)、耳朵(錄音) 。
是否會朝向多變的類型或針對市場(例如好萊塢式講故事的方向)發展
我當然希望自己的片子賣錢,但是主要還是資金的問題。因為我們成本很小,不能找明星,要拍好萊塢電影是需要明星和錢去砸出來的。如果資金大的話,我想我的東西絕對會變成有故事性較偏向於觀眾的,但《不見》是我的第一部戲,所以我想拍比較屬於我個人的東西。
《不見》《不散》是我們自己掏腰包拍的
我和阿志(製片梁弘志)和蔡明亮導演各出了一些資金,押了房子,不過目前還不錯,賣了幾個地區---日本、巴西、比利時,法國也快要賣出去了。在釜山雖然獲得不錯的反應,可是因為韓國是一個很愛國的國家,外來的片比較少,所以賣出去的機會比較小。
對輔導金的看法
常常在變所以我們要跟著變。去新聞局開會的人通常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著想,所以訂出來的法則也是對自己有利的,換一票人也是一樣。例如當我站到那個位子,我去開會,我也是為我的利益去想。所以,當某些人沒拿到輔導金的時候,就會認為不公平,拿到輔導金的人又會認為公平。現在的輔導金是以累計點數的方式在進行,這也就是為什麼我的第一部戲要拍這麼藝術。當然是希望得獎才可以累積更多的點數。但是對演員來說就相當的不公平,因為一年就是那幾個人得獎,演員計點制度所產生的結果怕是以後台灣電影老是出現的就那幾個人。所以,我在想關於這方面的政策是需要再修正的,不然其他演員都沒有演電影機會。我希望將來的政策是---只要你有拍片就有輔導,我想是最公平的。像最新的行銷和後期補助方案是屬於比較公平的方式 ,只要有東西出來就有補助。
想嘗試偶像路線嗎?例如梁朝偉、張國榮、劉德華
他們已經跨越偶像。他們既是偶像也是明星。我當然也希望朝這方向走,但是國片不景氣。我也想拍《無間道》。拍這種戲很過癮,演員不管演好戲、爛戲都是磨練的機會,找到自己要的東西。像梁朝偉、劉德華也演過很爛的戲。這些人因為片量多,所以有進步的空間。在台灣走演員比導演辛苦,兩年一部戲成不了氣候。台灣電影是看導演而不是演員和明星。我會作這樣的轉變,大概是受了這樣的影響吧!
會像蔡導演一樣也找個小康嗎
應該不會。像《不見》的張捷我就蠻喜歡的。他很像演《青少年哪吒》時候的我,如果能長期跟合作也不錯。但是我不會刻意要求他和我長期合作。最主要是看有沒有適合他的角色。和我合作的演員會蠻好的,因為我是先演戲再當導演,我比較知道他們什麼東西做得到,什麼東西做不到,什麼東西只要推一下就出來了。所以,張捷和陸奕靜都入圍了今年的金馬獎,我蠻高興的。
金馬獎
我很納悶,《不見》入圍最佳劇情片、最佳女演員、最佳新演員、最佳攝影,美中不足的是導演竟然沒有入圍。評審大概認為我是第一次導戲,要我多多磨練,將來還有機會。這一次的入圍成績對我未來是否繼續走導演的路是一種鼓勵。
未來的拍片計畫
商業的走向我想拍類似聊齋神鬼、動作的東西,但是要靠香港的技術。台灣太久沒有拍武俠動作方面的題材,技術上是一個問題。
會朝向企業界或發行商找資金嗎
很難。汯(乃古)霖在政、商界的影響力並不大,因此要多仰賴政府的輔導政策。我認為政府要加快腳步,今年的金馬獎若沒有《不見》和《不散》的多項入圍,就變成香港金像獎了。
蔡明亮導演的劇本都在他的腦子裏
我目前的狀況和他很像,都是大綱。未來我會嘗試寫分鏡和對白。
陸奕靜和陳湘琪
陸奕靜跟我比較像,沒有經過科班的訓練。湘琪則經過很長的科班表演訓練,拍蔡明亮的東西她是很辛苦的。她需要不斷的丟她之前的包袱。在片場常看到她很用功的在丟包袱,現在她已經好很多了。
看太多電影會使自己受到影響
我認為看太多喜歡的導演的作品,會受影響而成為一個包袱。因此我想求新求變,拍出和別人不一樣的東西,就儘量不看太多的電影。
影評:《不見》的故事
文/湯尼雷恩(英國影評人)
毫不相干的兩個人,一名孩童與一名老人在同一天失蹤了。孩童的失蹤馬上被察覺了,老人的不見卻是在數個小時後才被察覺到。我們分別跟隨著兩位失蹤人物的照顧者──孩童的外婆與老人的孫子,看外婆不顧一切的尋找孩童時,老人的孫子卻浪費時間在虛擬世界的戰爭遊戲。
故事的背景,人們正被SARS般的病毒侵害,然而在故事以外真實世界的某個地方,一場真正的戰爭正在奪走許多人民的性命。
外婆發瘋似的尋求生死兩界幫忙尋找孩童,兩者卻都愛莫能助。而老人的孫子(如同一般孩童般倔強而自足)並不尋求任何人的幫忙,但他亦同樣的迷失在原地打轉。
經過了這一天,由這些混亂的片段經驗,在我們心底浮現一幅無法治癒的現代文明病景像。這部電影如同水晶般清晰與美麗。
李康生作品年表
演員
1992《青少年哪吒》〈蔡明亮導演〉
1994《愛情萬歲》〈蔡明亮導演〉
1995《春花夢露》〈林正盛導演〉
1996《河流》〈蔡明亮導演〉
1998《放浪》〈林正盛導演〉
1998《洞》〈蔡明亮導演〉
1999《千言萬語》〈許鞍華導演〉
2000《晴天娃娃》〈陳義雄導演〉
2000《自由門神》〈王童導演〉
2001《你那邊幾點》〈蔡明亮導演〉
2002《天橋不見了》〈蔡明亮導演〉
2003《不散》〈蔡明亮導演〉
編導
2003《不見》〈李康生導演〉
2003《Help Me》〈李康生導演〉籌備中
後記
《不見》其實有很多令人驚喜的安排《不見》是一部具有創新手法的電影,攝影廖本榕第一次嘗試手持跟拍,捕捉到了民眾最自然的反應。有幾場戲只有陸奕靜知道攝影機在拍,因此民眾的回應竟像我們平常偶遇的令人哈哈大笑或會心一笑的自然與真實。它的確蘊含了小康個人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