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的電影創作者-「刺青」導演 周美玲


天生的電影創作者-「刺青」導演 周美玲

文/陳芳儀


出生於基隆,1992年自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畢業。周美玲導演離開學校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全民有線電視台擔任記者,主跑政治新聞。當時社會的大環境雖然已經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但媒體尚未解嚴,全台約有二百餘家屬於黨外「全民」系統的地下電視台合組新聞聯播網,大量播放不同於威權時代主流觀點的政治新聞。周導很早即自覺到必須要在創作中尋找生命的出口,而進入「全民」、接觸到寫腳本、企劃、剪接等影像製作流程,是她熟悉影像媒體的起點,也讓她認識到此一媒台所蘊藏的創作可能性。

周美玲導演的影像作品除了第一部《身體影片》(1996年)為自編、自導的短片外,其他如《走找布袋戲的老藝師》(1997年)、《飄泊的港灣:百年基隆港》(1998年)、《斷曲:走尋布袋戲後場的老樂師》(1998年)、《師影》(1999年)等均為紀錄片。周導從不諱言影像只是她創作的一種媒介,因此為了保有充分的創作空間,不論拍攝劇情片或紀錄片,每一部作品都是先由自己提出構想,再設法尋找資金完成。在這方面,由於紀錄片較其他類型影片與公眾文化有更緊密的連結,較易覓得資金,因此周導的作品也以紀錄片為多。

2004年周導以《豔光四射歌舞團》企劃獲得新聞局電影短片輔導金,是周導自編、自導的第二部劇情短片,而《豔》片故事與《身體影片》同樣都取材自扮裝皇后,似乎也代表了周美玲導演對八年來從事影像創作的一個回顧與整理。

柏林影展的高度肯定刺青劇照
周美玲導演的最新作品-「刺青」,撼動了2007年柏林影展的選片人威蘭,因而入選柏林影展的「電影大觀」單元,受到國際高度的肯定,對此周導感到很榮幸,也很高興自己的作品再度受到國際的肯定。

「刺青」主要講的是女同志的愛情故事,其中由楊丞琳所飾的女主角,因為內心無法排除寂寞,所以藉由虛擬網路裡的幻象與捏造,活在自己創造的理想世界裡,女主角的背景設定是構思於替921重建會拍的一支兒童紀錄片-「傳說」裡其中一位孩子,他讓周導印象很深刻,因為在921地震過後,母親只帶著哥哥離開家裡,心靈因而受傷之後,他編造了大家認為的「謊言」,只要別人提及母親時,就回答媽媽因為地震死掉了,在「刺青」裡,周導利用故事的安排,解釋了這種「謊言」形成的真實因素,其實大多數是很悲哀且令人鼻酸的。

而對於片中另一位女主角-刺青師(梁洛施飾),周導表示是自己對人性某種看法的化身,他認為人可以透過一種「儀式」讓精神得到撫慰與安寧,在周導眼中,「儀式」雖是非理性的,但往往可以安慰人心,像在「艷光四射歌舞團」中,表面上主角是奠祭亡魂,其實是在奠祭他逝去的愛情。在「刺青」裡,刺青師透過刺青這種「儀式」,來讓自己心理的痛轉移,讓自己不那麼難過。」

操作影像語言 造就電影文學
對於周導來說,拍電影吸引人之處,在於可以把自己一些想法、意念透過影像表現出來,並且透過這樣的說故事方式,讓觀眾各自去理解消化接收到的影像語言。

對電影,周導有自己獨立的堅持與理念,他認為影像操作其實跟文學類似的,有一定的規則與邏輯,就像要學寫一篇文學作品,要先學會作文,學會作文之前要學會造句,造句之前要先學造詞,一個鏡頭就是一個字,兩個鏡頭就是一句詞,三個鏡頭連接起來就是一句話,那要如何寫出一篇文辭優美的文章,就是要考驗自己影像語言的功力。

江湖之會 靈感來源
新穎的劇本加上融合創意與美學的創作理念,周導每次的電影作品總是令人驚豔且印象深刻,問其為何總有用不完的新點子時,周導回答道:「多用點心跟多交點朋友就沒錯啦!」

原來是因為很「四海」的個性,讓周導結交了許多形形色色的朋友,而這些朋友背後的故事,常常是他寶貴的創作靈感來源。像「私角落」(2001年)與「艷光四射歌舞團」(2004年)兩部得獎無數的電影,劇本題材都是來自於周導身邊的好朋友,「私角落」是因為想替朋友經營不善的gay bar-corners留個紀錄所以產生,又因為在corners認識一群queens,而拍攝了「艷光四射歌舞團」。

周導為這樣的模式下了註解:「幫朋友也幫自己完成夢想,是我人生中最快樂的事。」

《後記》
周導從小就喜歡作文化觀察,作觀察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認識許許多多的人,爽朗與直率的個性更是讓他結交了不少好朋友,他認為可以把發生在週遭的故事,拍攝成電影並與廣大的人群分享曾撼動自己內心的感動,這種滿足的成就感,對周導來說,是什麼事情都無法取代的,未來將會持續秉持著這樣的熱忱,在這條電影軌道上奮鬥努力著。

張貼日期:2007/02/01
更新日期:2007/02/0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