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蔓繻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個不夜城。華燈起,車聲響,歌舞昇平……」 提起上海老歌,很自然就聯想到了周璇、白光、姚莉……等人。有一個「恨不得生在那個年代」的小女生,因為從小聽她們的歌長大,所以就在自己的藝名中,用了「璇」這個字;又因為母親姓「于」,於是,于璇這個名字就因此而誕生了!
民國51年時,于璇還是個高三的小女生。因為真的太喜歡唱歌了,所以背著書包就去參加了「正聲廣播電台」的歌唱比賽。當時比賽的方式,就跟我們所熟知的《五燈獎》、《亞洲新人歌唱排行榜》節目有點類似,一樣是必須過五關、斬六將。
不過,她參賽時台視都還沒有開播,大部份人最大的娛樂都是聽廣播。而比賽方式比較特別的是,要參加比賽,必須先購買「正聲」的歌本,所有比賽的歌曲都在歌本裡,連報名表都在歌本的第一頁。
當時的比賽,競爭相當激烈,比起現在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初賽、複賽、淘汰賽……大約經過半年多的時間,從冬天比到次年夏天,剛好于璇高中畢業。獲得總冠軍的于璇,當時的獎品是一台電唱機。在那個年代,那可以說是相當珍貴的禮物。而她也同時收到了另一份大禮,就是讓高中畢業之後的于璇,順理正章的進入了「正聲」當播音員。
「正聲」於民國39年創立,可以說是最具歷史的廣播電台。當時「正聲」的歌唱比賽,是許多人心中的第一志願,就連「中廣」跟「警廣」都只能排在第二、三名。而且,可不是每個歌唱比賽獲獎的人,都有此待遇,可以在電台主持節目。主要原因是因為于璇小學四年級就學過平劇,字正腔圓、聲音又相當甜美。
剛進入「正聲」之時,一個月的薪水是台幣二百元,那時候坐公車好像只要五毛錢。因為她當時相當年輕,也很努力上進,所以,她總是最早來──負責電台早上的開播,也最晚走──負責電台晚上的收播。而在這當中,早晚還有播報二次新聞,以及主持《我為你歌唱》的節目。所以薪水也從二百元、調到四百元,三個月後,就調到七百元,成為正式職員。
《我為你歌唱》這個節目,可以說是台灣現場歌唱節目的始祖,為台灣歌壇培育無數人才。節目中,主持人接受聽眾朋友的CALL IN點歌,點歌的範圍是「正聲」所出版的「正聲歌選集」。其中有一集歌本,還是以于璇為封面,只可惜年代久遠,連于璇自己手邊也都沒有留存了!
節目現場有五個樂隊老師負責伴奏,而歌星則是七八位排排坐,接受聽眾點唱。當時的歌星,每一個人都戰戰兢兢,每一首歌都要練得滾瓜爛熟,就怕聽眾點到自己不會唱的歌。
當時一天三個小時的節目,深受聽眾喜愛。而面對千奇百怪的要求,于璇也總能機智的回應聽眾,所以相當受到好評。
于璇因為翻唱周璇的《鳳凰于飛》而走紅,也因為她的嗓音甜美纏綿,因此有「歌壇小周璇」的稱號。她翻唱過許多的歌曲,有些人甚至覺得她唱的比原唱還好聽。不管是《萬歲萬萬歲》、《重逢》、《丁香樹下》、《如果沒有你》、《漁家女》、《小小茉莉》、《歡喜冤家》……首首經典動聽,餘音繞樑。
她在「正聲」時也擔任評審,雖然年紀很輕的她,卻非常願意提攜「後輩」。不少人剛出道時,都請她幫忙介紹演出機會,甚至連衣服、耳環都是跟她借的。而由她當評審時,所挑選出來的新人,更是包括有姚蘇蓉、吳靜嫺、王慧蓮……等知名的紅歌星。
1962年10月台視開播,慎芝小姐因為「正聲」的空中歌唱節目《空中歌廳》,而有了《群星會》這個節目的靈感。許多《群星會》中的歌星,都是從「正聲」歌唱比賽脫穎而出,也就是于璇的小師弟和小師妹們。
她在1965年離開「正聲」,開始到處演唱。經常在東南亞及美國巡迴演唱,在僑界獲得極高的評價。只不過,她急流湧退,在26歲時就因為結婚而離開歌壇。
但熱愛音樂的她,仍然放不下最心愛的歌唱。眼看老歌逐漸凋零,讓她深感惋惜,所以她在1995年,到警廣開始主持《音樂之家》節目,介紹許多早期的懷念金曲。希望藉著優美的旋律,讓一些人能找回一些早年生活的回憶,同時也提供一個悠閒的快樂時光,為老歌盡一份心力,讓好聽的歌曲能繼續下去。
除了持續主持警廣的節目之外,還開辦「于璇歡樂歌唱班」,教大家唱出好聽的國台語歌曲。于璇認為,「人與人之間能用歌聲打動對方,無形之間就能拉近感情。人人都喜歡唱歌,但因時間或種種因素無法如願,只希望喜歡唱歌的朋友,能在百忙當中抽出一點時間,無論男女老幼,我都很樂意去教,讓歡樂充滿人間。」
除此之外,她更積極參與各類大型的慈善演唱會。如 1998 年的芝加哥、1999 年的洛杉磯及 2000 年的法國巴黎公益演唱,投入社會公益活動,尤以流浪動物的保護更是不遺餘力。
在中南半島南太平洋戰爭之後,許多僑胞由越南、寮國、柬埔寨逃到法國巴黎去。他們明明是黃皮膚、黑眼睛的華人,但是他們的第二代都不會說國語。因此,于璇到法國巴黎去辦慈善義演,募款讓他們回台灣二個星期學中文。她衷心地期盼,能藉由經典名曲的傳唱,來提昇社會的和諧!
在于璇甜美的歌聲中,讓人有一種寧靜的感覺,好像坐上了時光列車,回到了那個歌舞昇平的年代……但是很多人有可能不知道,那些在百樂門時代,歌女們娛樂客人所唱的「靡靡之音」,其實都是大有學問的。絕對不是「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只有男女情愛、風花雪月或是傷春悲秋。
一首歌就是一首詞,一首歌就是一段故事,很多歌詞都有隱喻或者民族大義。所以才能在流傳半個世紀之後,歷久不衰、縈繞人心。所以,于璇喜歡詞曲皆美的老歌,更喜歡那些在詞曲背後,沒有說出來的故事……
在于璇如數家珍、柔美的訴說中,才令人恍然大悟,原來《何日君在來》、《蘇州河邊》,鄧麗君並不是原唱;原來《玫瑰玫瑰我愛你》是姚莉唱紅了之後,美國人才翻譯成《Rose, Rose I Love You》,成為美國流行曲,可能是破天荒第一首打進美國流行榜的中國歌曲;原來李安電影中《色戒》的插曲《天涯歌女》是三十年代的老歌,而不是為了電影才新創的歌曲……
面對台灣高達9.2%的老齡化比例,2014年起,台灣的老人人口比例將達到11.6%,至2026年上升為20.4%。這麼龐大的老人娛樂,為什麼都沒有人重視呢?于璇所能做的,就是默默地呵護著這些老歌,努力地搜集老唱片,轉拷為數位化。將更多的老歌,不斷地介紹給更多人認識老歌。
老歌,老歌,只是因為它們的年代較老而已,而不是它們只適合給老人家欣賞。當時這些老歌受歡迎的程度,絕對不輸給我們現在的這些偶像、排行榜歌曲,幾乎每個女孩連洗澡時都會哼上二句。
于璇還說,她曾經在台上唱歌時,台下有一個七歲小女孩,還忍不住跳到台上來跳舞。還告訴她,「我喜歡聽《八個娃娃》。」所以,「老歌」老了嗎?一點都不!陳蝶衣先生曾說:「老歌不老,永保青春。」流行音樂閃爍一時,瞬間即逝;但好聽的老歌卻像陳年老酒,歷久彌新,絕對不會受到時空的限制……
張貼日期:2008/08/06
更新日期:2008/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