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才子編劇──姜龍昭


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才子編劇──姜龍昭

文/林蔓繻


「我今年已經八十幾歲了,總共出過六十多本書,寫過一百多齣廣播劇、其他舞台劇、電影、電視劇也都寫了很多……」姜龍昭雖然因病,已經行動不便卧倒在床,但一提起他最愛的創作,依然神彩奕奕地細數編劇之路。


1945年抗戰結束,姜龍昭當時在無錫的正風中學讀高二,他開始寫一些小說、散文,投稿到報社。一開始經常被退稿,幸好當時有位好友王世德,不斷分享投稿的經驗,他也不氣餒地繼續投稿,終於有報社開始採用他的稿子。最高紀錄,是當地的三大地方報,同一天都刊登了他的作品。


當時的他,只要一拿到稿費,就去看電影;回來之後,就寫影評,再投稿到報社;拿到的稿費,就再去看電影……對於電影和寫作,樂此不疲。


1949年,隻身搭船投奔上海的姨父,姨父被調到台灣陸軍訓練司令部體育組,姜龍昭也因此一起到了台灣。


當時,駐防在鳳山的陸軍政工隊在招考隊員,姜龍昭就前去應徵。一開始的工作,是負責編壁報、寫標語等文宣工作。有一次,在集訓結業晚會上,由他編導的獨幕劇《復活》,獲得佳評。於是他開始在軍中寫一些反共劇,作為巡迴勞軍之用。


他非常喜歡看書,當時鳯山有一個「皇家劇團」,他們經常到處勞軍演出,自己擁有一個小型圖書館。姜龍昭就常常去那邊跟他們借書,連他們公演的劇本也不放過,幾乎把圖書館的書全都看過一遍。


後來政工幹校成立,第一屆招生時,他以第七名的優異成績考入幹校第一期的新聞系。雖然他唸的是新聞,但還是對戲劇仍是情有獨鐘,常常會去旁聽。而他在1952年所寫的兒童劇《榕樹下的黃昏》,也獲得了省教育廳兒童劇首獎。


1956年,因為他得了氣喘病,不適應高雄的天氣,於是申請退役。後來北上發展,在國民黨的幹部管理處,擔任編輯。


當時中廣的廣播劇,一星期只播一次,有四個人為固定的編劇,不接受外界投稿的劇本。但姜龍昭不死心,仍然主動投稿,當然是石沉大海,完全沒有消息。


然而,皇天不負苦心人,1958年碰到教育部公開徵求廣播劇,總共只錄取二本。「我就把之前投稿中廣退回的稿子《葛藤之戀》,拿去參賽,沒想到真的被錄取了!」令人覺得玩味的是,徵選出來的稿子,後來還是送去中廣播出……


後來,他就信心滿滿地再次「主動」投稿到中廣去,這一次真的又被錄取了!「一開始是我主動去應徵,寫到後來,就變成是中廣主動來邀稿了!」姜龍昭難掩得意之情地說道。


1962年初,電視台開播,台視招考各類專職人員。姜龍昭應徵節目部編審,當時只需要二個名額,就是錄取了他跟饒曉明。「我還記得,那時候台視一個月的薪水三千塊錢,中央黨部的薪水一個月是一千多塊。所以,我當時真的很高興自己可以考進台視!」


而在審查劇本工作之餘,他也開始自己創作電視劇本。


1966年,他在39歲時,寫了一齣《一襲輕紗萬縷情》電視劇。當時中視還沒有開播,台灣沒有「VTR錄影機」,無法天天播出,只能每週播一集,分上中下三集播畢。該劇由慎芝女士編寫主題曲,演出的人有劉華、儀銘、李芷麟、張冰玉等人。


在本劇播出後,事隔三十年了,有一次,影評人焦雄屏遇到劉華時,告訴她說:「你當年演的那齣《一襲輕紗萬縷情》,令我流了不少眼淚,迄今仍難以忘懷。一襲輕紗,愛情像一襲輕紗……」


「當劉華告訴我這則訊息時,我真的非常驚喜!這不正是一個編劇最大的驕傲嗎?一部戲可以讓人在三十年後,仍然難以忘懷。我還記得自己在寫這部戲的時候,也是邊寫邊掉眼淚。」此時此刻,在姜龍昭的眼睛裡,似乎也盈滿著晶亮的淚水,好像回到了當時的場景……


後來福華電影公司,也向他購買了《一襲輕紗萬縷情》的版權,改編成電影《情鎖》,1967年由張方霞導演,艾黎、武家麒、丁強、傅碧輝、林偉主演。


《碧海青天夜夜心》是繼《一襲輕紗萬縷情》之後,推出的另一齣三集連續劇,1967年由光啟社製作。這部戲的主題,是強調聖經上的一句話:「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該劇播出後亦極為轟動,後來,將版權交給邵氏拍成電影,由秦劍導演,關山、葉楓、林嘉主演。也因為此劇,讓姜龍昭獲頒第八屆最佳電視劇編劇文藝獎章。


還有一部是《長白山上》,主題曲至今還有人可以朗朗上口。這是中視慶祝開國六十週年慶時,演出的一部連續劇。1972年由姜龍昭策畫,會同王生善、蔣子安、吳宗淇四人合寫劇本。


當時四人中,只有吳宗淇去過長白山,有過一點點東北生活經驗。但沒有一個人當過「鬍匪」,那這個故事要怎麼編寫呢?「為了讓在溫熱帶生活的觀眾,眼睛為之一亮,所以在服裝方面,要求演員上場要穿皮襖、戴皮帽;布景方面,要有厚的棉布門簾。人要坐在坑上,下面生火……」


四人可是費盡一番功夫,在圖書館、書店、訪問曾經在東北當地打過「鬍匪」的耆宿、將領,用心搜集資料。


「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齣戲已經三十多年了,還深印在一些人的腦海中。至今還有人對金大鬍子,要手上四個當家放下屠刀時,涕流交流、苦口婆心,要大家不要再殺人劫財的那一幕……」


果然,該劇播出後,四人也因此劇而獲得電視金鐘獎及中山文藝奬。「只是如今,王生善、吳宗淇皆已往生,想要再合作也已經是不可能的事了!」姜龍昭難免感嘆人生苦短,歲月不留人呀!


1976年,為了趕寫電影劇本《鐵甲雄師》,幾乎不眠不休的熬夜。因為同時間,也在趕寫中央電影公司的《一個女工的故事》,結果因為過度辛勞,當劇本寫至三分之二時,突然出現胃出血,大便變成黑色的。醫生認為情況嚴重,必須住院。出院後,又花了好幾個月才審核校正完成。


但也很可惜,這在八年抗戰史中相當有名的「瓦魯班大捷」,也是我國裝甲部隊成軍以來,戰果最輝煌的一役──當時以雷霆萬鈞之勢,痛殲日寇十八師團軍,擄獲武器、彈藥、戰利品……難以數計。最後卻因軍方不支援戰車拍攝,只好作罷,讓觀眾無緣欣賞到姜龍昭「嘔心瀝血」的作品!


「《李商隱之戀》是我一生中,最喜愛的舞台劇本,可惜至今仍未在舞台上演出過。」姜龍昭在拜讀過蘇雪林教授的《玉溪詩謎》一書之後,對於他那些綺麗而淒美的「艷情詩」、「無題詩」,到底是為誰而寫令人感到好奇?


於是,姜龍昭在1992年時,完成了《李商隱之戀》舞台劇劇本,獲得教育部文藝創作舞台劇本獎。


從十八歲開始文學創作至今,六十多年來,他曾服務於台視編審、中視編審組副組長、節目專任製作人、任教國立藝專、世界新專、輔仁大學、政工幹校;出版過的書籍超過六十多本,獲頒各種文藝、戲劇、金鐘等獎項,超過五十項以上。有四個舞台劇譯成英文版。在台灣能有這樣紀錄的無人能其右,所以才有「江南才子」之美譽。


但姜龍昭也有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執拗。1975年在中視製作兼編連續劇《香妃》時,為了編寫劇本、推展劇情,於是開始考證香妃的事蹟。他不惜遠赴新疆的喀什噶爾,翻閱許多相關的書籍與文章,以及意大利畫家郎世寧所繪的「香妃畫像」。


之後,他先後在報社發表了許多有關「香妃」的文章。相隔十四年,他將資料搜集完備,引經據典、圖文並茂,終於出版了一本《香妃考證研究》。沒想到,名作家高陽對他的論點質疑,於是展開了一場筆戰。最後,姜龍昭的考證,還是獲得大陸香妃專家于善浦的認同。


 1991年,台視、華視先後播出《楊貴妃》電視劇時,他又對楊貴妃產生了興趣,而發表了《楊貴妃考證研究》一書。


他先後參閱了三十五本書,還親自去日本參觀了「楊貴妃之墓」。一般有關楊貴妃的電視、電影,都只演到安祿山之亂後,楊貴妃被賜死馬嵬坡。但是,經過他的考證,認為楊貴妃並未死在馬蒐坡。而是,她死後復活先逃往揚州,而後搭船時遇到海難,飄流到日本本州的小漁村。


所以白居易才會在《長恨歌》中寫道「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原來,唐明皇後來重返馬嵬坡,想要將她挖出改葬時,才發現該處是一座空墳……


除了「是否真有香妃此人」、「楊貴妃是否死在馬嵬坡」外,還包括了「西施死在何處」,對於一些中國傳統掌故和歷史事件的真偽,非要搞清楚不可。還寫了六集的《細說流行語》,瞭解現在年輕人在想什麼?


性格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他非常特立獨行,被視為不隨世俗進退的「異類」。因此,他在台視、中視度過了三十年的製作人兼編劇的工作,而沒有進入複雜的高階行政體系,也讓他有時間從事他最有興趣的創作及考證工作。


現在,即使身體不適,仍努力於創作,最新創作的是《細說電影編劇》(97年8月出版)一書。他至今最大的願望,還是希望有一天《李商隱之戀》、《楊貴妃之謎》能在台上演出……


姜龍昭電影作品:
1971年《大海戰》軍中文藝金像獎獲藝文銅像獎
1975年《勇者的路》軍中文藝金像獎電影劇本類佳作獎
1979年《鐵甲雄師》電影發展基金會優等獎
1981年《島棚中的奮鬥》電影發展基金會故事入選
1956年《情鎖》
1957年《雪中蓮》
1958年《長情萬縷》
1967年《碧海青天夜夜心》
1976年《一縷輕紗萬縷情》
1979年《一個女工的故事》
1966年《三燕迎春》
1983年《老陳與大柱子》
1989年《死囚的新生》
1990年《綠島小夜曲》

張貼日期:2008/08/20
更新日期:2008/08/2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