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奇導演專訪


辛奇導演專訪

文/倪有純



日據時代台灣有四位懷著電影夢的年輕人到日本學習戲劇。除了辛奇導演,還有邵羅輝、何基明、林博秋。其中就讀於日本大學藝術系戲劇科,學習燈光、化粧、舞台設計、編導及電影技術等科目的辛奇導演,是碩果僅存的一位留日派學人。


辛奇本名辛金傳,在日據時代成長,辛奇是他寫作的筆名。他的家境不錯,在日本全力以電影和話劇在台灣宣導的時代,他接觸執導了話劇,為了更上一層樓,他特地到日本深造學戲劇。在電影蓬勃發展的台語片時代,他是少數屬於知識份子的導演。他為人正派、學識比其他電影人高一層,在老一輩的電影人中,是受人尊敬的專業電影人。


辛奇拍過賣座且膾炙人口的電影,在國語片開始走精緻路線時,他沒有繼續電影路,卻在台灣開始發展電視的年代,轉到電視發展去了。他是一把罩的導演,橫跨台語片時代,在台灣電視公司創立初期成為重要幕後人員,他的生命歷程和台灣的娛樂發展史密不可分。


辛奇和電影結緣,得回溯他生長的環境,他母親喜愛歌仔戲,祖母喜歡南管。在這樣的氛圍下成長,加上幼年居住在萬華戲院旁,他常常在散戲前十分鐘,偷偷摸摸溜進戲院,看十分鐘的免費戲。就這樣天天重覆同樣的動作,喜歡讀詩有文人雅士氣質的他,有了追尋創作藝術的夢。


五、六年級的影迷,對辛奇的印象,可能多是電視時期的作品。他在1971年轉進電視,在「華視」拍了電影「甘國寶過台灣」相似類型的題材,將劇中人物轉化成卸下皇袍微服出巡的感人故事,拍成轟動全台的電視劇「嘉慶君遊台灣」。把地方名人故事「西螺七劍」變成人人歌頌俠義故事;台灣宗教信仰的「媽祖傳」,也創下收視長紅的電視劇、擔任戲劇指導,兩部電視都創下輝煌的收視口碑及紀錄;後又在中視電視公司製作收視口碑皆優的「女神龍」、「珊瑚潭之戀」等戲,他在電視發展的成績有目共睹。


1978年他以電視社教節目「愛心」得金鐘獎最佳教育文化性節目獎,1979年獲金鐘獎電視最具創意節目獎。


辛奇在台灣光復後參加好來樂團演出,致力推行劇運。與張武曲、楊文彬、陳登財、劉哲雄等人組成「台灣藝術劇社」。爾後他所執導的戲劇亦多次在台灣造成轟動。他的經歷亦充滿戲劇性的傳奇。在日本統治台灣時,到日本讀書,到了日本他被抽中要當軍伕,為了避禍便大量喝醬油,讓心臟加速,躲過一劫。「二二八事件」後,他的學經歷受到重視,受聘擔任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及台灣省電影製片廠前身的「電影攝製廠」幹事,後擔任台灣省地方戲劇協會秘書兼「地方戲劇」雜誌總編輯。但生在那個政治不安定的時代,因當時政治敏感,他也經歷了白色恐怖。


年輕的辛奇和一群關心國事的朋友一起創作劇本,他執導的名舞台劇「壁」,使用左壁、右壁這樣的雙關語,反映政府沒有照顧老百姓,戲演了兩天就被禁演,創作者被槍斃,他差點被抓,在朋友通風報信下逃到了廈門,過了一段窮困潦倒的日子,當時廈門有一批軍隊要撤退回台灣,他為了掩護身份參加國民黨軍隊,撤退到了鳳山,再回台北。又和藝文界朋友合組實驗劇團,演出影射二二八事件的「香蕉香」舞台劇,但在中山堂演出時,竟然引起舞台下外省籍與本省籍觀眾互毆,導致第二天台北市長游彌堅下令禁演,他在友人暗中通報之後,躲起來一段日子。


辛奇在進電視台工作之前的台語片時代,是有過輝煌紀錄的導演,他早期拍攝的電影作品,也曾受到好萊塢電影的影響,他拍攝科學家變身成怪物的影片「雙面情人」,租用當時中影公司的特殊攝影機拍攝,算是台灣最早的恐怖片類型,在當年是了不起的電影成就了,因此該作品在當時很受矚目。


辛奇當導演之前,先試走編劇這條路。1956年他為留日導演邵羅輝寫劇本,將話劇劇本「雨夜花」,改編成電影劇本。「雨夜花」是台灣第一部台語時裝片,當時的票房還超過西片。


這個耀眼的紀錄,也為他開啟了導演之路,並被歌仔戲劇團長蔡秋林看上,找辛奇合作拍戲,他們先編寫了一個劇本「范蠡與西施」。第二年辛奇執導了電影處女作「甘國寶過台灣」。從他陸續拍攝的作品中,可窺出他已不再關心國事,改而以人物的角度創作戲劇,開始了另一階段的創作歷程。


1966年是辛奇的豐收年,他執導了兩部大戲。一是他的電影代表作「後街人生」;二是他將日本暢銷小說「冰點」拍成電影。


其中「後街人生」是辛奇最滿意的電影作品。也是獲得第41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阿匹婆的電影代表作,這是一生都演配角的阿匹婆,在辛奇的提拔下唯一演主角的大戲。


「後街人生」描寫小市民在台灣經濟轉型期,打拚失敗後,發生在違章建築大雜院的有趣故事。故事劇情和李行導演拍過的「大街小巷」很像。辛奇以戲謔的鏡頭語言,淋漓盡致地呈現眾生相,劇中有被包養的窮苦少女、孤苦伶仃老人、酗酒男等,一群小人物彼此傳遞同悲歡、共扶持的友情。辛奇拍的雖是小人物,敏銳的性格不改,他以包養女孩的兩個男人,一個是包「一三五」、一個是包「二四六」,諷刺分屬每週排「一三五」、「二四六」兩班的電檢人員。他把劇中壞人的名字,用當時惡名昭彰的議員姓名諧音,觀眾看了都哄堂大笑。現在反諷時事的搞笑綜藝節目,多少受到他的影響。


「冰點」是他執導的第一部國語片,這部影片創下本土電影與日片對打,大勝日本片的紀錄。改編自日本暢銷小說的「冰點」戲中的雪景,在台灣改成利用颱風來時的景象代替下雪的場景。由於當年台語片拍片底片多依賴進口,價格非常昂貴,貨源大多來自黑市買賣。拍攝期少則三天,最多一週。冒雨工作的辛奇因為過勞工作,得了氣喘病。後來辛奇也拍過一段時間文學作品台語片。他的表現可圈可點,被來台灣搜索人才的香港邵氏電影公司老闆邵逸夫發掘至香港拍戲;他還曾和郭南宏導演合作替香港邵氏公司拍了一部電影「隱身女俠」,當時台語片被國語影片搶走風采後,台語片沒落,辛奇也想改拍國語片,他仿傚胡金銓風格拍了一部武俠電影,結果因特技等技術問題無法解決而作罷。他在邵老闆邀請下,也到香港拍了幾部電影後,惟因為不太適應,又回來台灣發展。


當年走唱歌星以那卡西在北投走唱,因北投屬觀光溫泉區,風景秀美,台語片時代電影佈景不太考究,為了製作費考量,很多戲也集中在北投拍攝,在那裡拍戲,內景、外景走幾步路就搞定。


在北投,一塊常被利用來拍戲的高大巨石,幾乎成了電影的指標,有文藝片在那裡拍過談情說愛的戲,也有影片利用巨石捉狹躲藏;拍恐怖片時,巨石後面就會呈現懸疑畫面。北投在觀眾要求不多的年代,還真是個適合當成外景地拍戲,電影公司習慣租住「迎賓館」、「梅花閣」開房間拍內景。再把演員集中住飯店專心拍戲,一部戲快則三天即完成,電影人用起來很方便,也使得北投一時熱鬧至極,幾成了觀光區。由於使用方便,不須報備,拍片的電影人便戲謔稱拍戲現場為「北投片廠」。在「北投片廠」有很多辛奇的記憶,他曾經一整年都在北投來來去去拍戲,幾乎是在北投上下班呢。


台語片初期,辛奇即加入台語片的工作行列,不久與徐守仁、李川創辦「中興台語實驗劇社」,在福星國校授課,共辦了五期,栽培出不少優秀影人,如後來成為大導演的陽明、江南、余漢祥,電視女主角陳雲卿等。影帝柯俊雄,也曾在辛奇執導的電影中擔任過男主角。辛奇導演的班底還包括:台語片影后金玫,高幸枝、石英、林奇峰等,還有知名的周遊、柳青、王滿嬌、金塗、矮仔財、戴佩珊等,都曾後來台灣電視台成立初期的台柱演員。演員對受過日本教育的辛奇印象是他承襲了日本導演的嚴厲風格,有人甚至用脾氣暴躁來形容他導戲的威嚴。


第一部台語片,是在1956年「薛平貴與王寶釧」上演後台語電影興起,後來還拍了續集片,辛奇在台語片起跑次年參與了導演工作,拍攝「甘國寶過台灣」,至今他已拍了九十多部台語電影。


帶著導演的光環,跨越了近50個年頭,辛奇在2000年先獲選為中華民國導演協會傑出導演,再得推薦而獲選為第三十七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特別獎影人。2006年舉辦的台灣電影五十週年慶祝活動中,辛奇獲新聞局長鄭文燦頒予「資深導演獎」。他豐富且傳奇的故事被賴豐奇導演拍攝成紀錄片「角色—辛奇導演」。資深影人黃仁為他寫傳記書「辛奇的傳奇」,由亞太出版社出版。


1997年,本身有氣喘病的辛奇還成立氣喘之友協會,又與多位台語片時期工作人員發起「台語片影人聯誼會」,讓早期工作人員彼此照顧。現在「台語片影人聯誼會」已改為「台灣影人協會」,由周遊擔任理事長。


經歷過曲折的一生,辛奇從來沒有被擊倒過,他總是越戰越勇,知道人生何時轉向,他得過氣喘病,學習與它並存;得了腸癌,他試著和它對抗,戰勝了它。他的人生字典從沒有「失敗」這兩個字。

張貼日期:2008/12/19
更新日期:2008/12/2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