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閃一閃亮晶晶》-林正盛導演專訪


《一閃一閃亮晶晶》-林正盛導演專訪

文/劉秀玲


依約前往專訪的下午,林正盛導演正接受許多媒體的聯訪,好不容易聯訪結束,宣傳人員又忙著要導演在電影書中簽名,他邊簽名口中還邊說著到台南小學宣傳、學生太熱情差點脫不了身的情景,宣傳人員打趣地說導演是孩子界的趙又廷,或許就是導演與生俱來的孩子緣,所以當導演在拍攝本紀錄片時,正值害羞年紀的主角們並沒有抗拒拍攝。


本紀錄片主要是紀錄一群被診斷為「自閉症」或是「亞斯伯格」的孩子們,他們的行為舉止常常被外界所誤會,林正盛導演則透過一幕幕日常生活的景象,以及與家人、環境互動的過程,勾勒出這些孩子們的內心世界,並讓大家能夠了解、接納他們,影片內容不時令人發笑,同時也夾雜著些許淚水,特別是主角的哥哥的一席話,畫龍點睛般地帶出影片的宗旨。


本片充滿童趣的電影海報相當特別,其中人物的圖像是導演所親手繪製,一方面呼應紀錄片中主角們喜愛畫畫的元素,另一方面,導演說「他們自己擁有一個世界,本來就是與一般所認知的真實不大相同」,所以捨棄真實的相片,希望這樣的形式可以更貼切紀錄片的主題,也讓本片更有意思。片頭和片尾更結合了大量的動畫,像是主角們模仿星際大戰複製人打仗、美術課畫船艦,莫不希望用以凸顯這些孩子們特別的想像力,儘管孩子們在言語上並無法完整表達,但他們的世界其實是相當繽紛且有趣。


談及認識這些孩子們的原因,是因為自己認識影片中的美術教師韓老師已有多年,透過具備特殊兒藝術治療經驗的韓老師,林導演常有機會看這些孩子們上課的情形,這也促使他起了拍攝紀錄片的念頭,他也坦言:「如果不是認識他們,大概這一輩子也不會拍他們的故事。」,不過在拍攝前花了整整四年的時間和孩子們混熟,2007年的10月份才真正拿起攝影機,他說這是因為如果對拍攝對象不夠認識,是沒有辦法拍攝下去的。


由於常看孩子們上課,媽媽們也因此認識了林正盛導演,常跟導演說希望可以拍攝他們的孩子,給社會大眾認識、了解他們,剛開始林導演相當誠實地告訴媽媽們說他不知道怎麼拍,因為他不知道、不了解怎麼跟孩子們相處,像是有的孩子看起來很可愛,但是一碰到他或是拍他肩膀,他馬上會尖叫或是躲起來,因為他觸覺敏感,被摸到的感覺就彷彿被暴風雨打到般,有的孩子是聽覺敏感,如果在一個空曠的空間叫他,他會因為不知道那是誰發出的聲音而覺得恐怖,進而大聲尖叫,所以面對這些無法預期的事情,「拍攝」變成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


克服拍攝問題之後,接下來就遇到剪接的難題,林正盛導演更大聲稱讚這些媽媽們非常勇敢,勇於將孩子們的狀況呈現給大家,尤其是主角李明澐的媽媽,因為明澐面對別人好意規勸或提醒特別地敏感,往往會誤認自己被指責而動手打人,爸爸、媽媽和姐姐便常常被打,所以特別要求將明澐會打人的狀況不保留地剪進影片中,她不希望導演為了保護孩子,而錯失讓大家真正了解孩子們的機會,所以導演可以沒有顧忌地進行後製作業。


罹患所謂自閉症的孩子們,常被誤認為是沒有感情的一群人,然而林導演告訴我們其實不然,例如主角李明澐在看到本片內容,尤其是他被媽媽罵的鏡頭時,便不好意思地躲進椅子底下,所以導演認為他們情感是相當豐富的,只是不知道該如何用一般人的方式來表達,大多數的人是被「自閉症」這三個字所誤導,誤解他們是天生把自己關起來、不需要感情的人,也誤解了他們表達情感的行為。


導演感慨地說我們的社會大多數都是正常人,決定了社會運作的規則,相較於少數的自閉症患者便顯得弱勢,必須辛苦地學習大家期望下的規範,努力去融合這個社會,「這是多和少的問題」,導演更表示說具有”變通”技巧的我們應該要讓出一些空間,因為要這些孩子們學會”變通”很困難,要求他們要跟一般人一模一樣,是一種扼殺他們生命力的行為,何不提供空間讓他們盡情揮灑自己的能力,活出另一種美麗的生命狀態,「況且,大家都一模一樣多無趣阿!」導演笑著說。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的資料,顯示全台約有近一萬人的自閉症患者,面對如此特別的孩子,是需要大量的親情和家庭力量在背後支持,影片中的媽媽們願意花時間和精力照顧孩子,並在鏡頭前現身說法,實屬難能可貴,但大多數的自閉兒家庭所受的衝擊是相當大的,導演表示這不能怪他們,因為這個社會仍用不健康的態度面對這樣的事情,看不起這些自閉兒或家庭,他們只好躲起來免得被人嘲笑,「這也是我們社會要進步的部分」導演如是說,否則就像同樣家有自閉兒的國立師大校長郭義雄先生所說的,如果不勇敢站出來,如何指望這個社會能夠了解。


林導演一直強調這些孩子們對社會是可以很有貢獻的,因為上帝雖然關了一扇窗,卻開了另一扇窗給他們,只要讓他們擁有自由伸展的空間,不要用一般的價值觀和常規來對待,他們就可以發展出不一樣的生命型態。在談論到台灣能給這些孩子們些什麼時,導演有感而發地說台灣所做的事情還是太少,因為台灣的社會比較重視經濟發展,經濟起飛的同時,卻忘記社會內涵的發展,尤其是對生命的尊重,若是大家都能了解每個生命都有其辛苦之處,就可以擁有不同的視野,能夠改善這一點,台灣可以變成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


「電影是拍人和拍給人看的」,這是林導演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因為林導演覺得「人」應當是比其他生物來的有同理心和感受力,所以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題材,故無論從事導演、寫作或是編劇、劇情片還是紀錄片,林導演都是從「人」的角度出發,拍出專屬每個人本身的型態,就像影片中四個主角一樣,在導演眼中已沒有自閉症或亞斯伯格的分別,只有四個令人感動的生命型態。


故導演極討厭大家稱讚柏毅罹患自閉症卻能畫這麼好,似乎認為”畫畫”的行為並非自閉症者所能掌控,這種自以為是的廉價同情心,讓導演覺得這樣的行為相當可怖,他覺得柏毅與專業畫家一樣優秀,只不過患有自閉症罷了,所以拍攝紀錄片要讓大家了解他們,社會裡誤解的人就會逐漸減少。 在


這段拍攝紀錄片的日子裡,最令導演心酸的部份是拍攝主角馬宇謙新學期上課的情景,下課時馬宇謙大叫地衝向新同學們試圖交朋友,他們卻一哄而散,他只好自己孤獨地玩著,而當老師上課詢問有沒有落單、獨自玩耍的同學,馬宇謙馬上舉手說是自己,代表他對情感的要求與一般人無異。但另一方面,導演也替馬宇謙感到高興和欣慰,因為他已經懂得去表達自己,不再因為受挫而哭鬧不休。


被問及如何將四百多小時的素材去蕪存菁,林導演則是秉持著讓更多人了解這些孩子們的心態,其中,影片裡主角李柏毅的哥哥一句:「You are not alone.」更是帶動整部影片的最高潮,林導演表示如果沒有這段話,影片的力量就會變輕,更希望讓大家體會儘管主角們的言語或行為令人感動,但在背後是蘊藏了多少家人的心酸和血淚,一路走來才有這樣的光景。


導演更近一步解釋「沉悶」是觀眾想要逃離電影的部分,所以他想用一些有趣,或可說是童趣的部分,引領觀眾進入他想要表達的世界裡,再適時給觀眾一些濃郁情緒,會讓觀眾更容易理解電影的內容。


家人的陪伴對這些孩子而言極為重要,導演表示尤其是「母親」的角色,無論是情緒的引導、行為的輔導等等,母親才有足夠的細心去觀察和無微不至的照顧,幸好主角李柏毅可以在媽媽經營的明星麵包店中上班,其他三位主角的媽媽們還有一段長路要走。但導演也透露這些家長心中一直有著擔憂,害怕不能一直看顧自己的孩子,故建議政府相關單位可仿照巴黎建立自閉兒社區的概念,提供專業照顧服務和學習機構,由於自閉兒當中許多人擁有繪畫天份,如李柏毅的畫作可以賣出美金一萬五千元,故資金可由政府補助或是自给自足來協助社區運作,導演相信在政府和專業社工人員帶領之下,這不啻是個解決長遠照顧的好方法。


「否則,失去親人依靠的他們就會像花朵一樣逐漸枯萎。」導演痛心地說。


從影多年、資歷豐富的林正盛導演,身分多樣如編劇、演員和導演,但導演表示以前的他會積極想當導演,用影像來進行創作,但現在的他無論是心態和生活都越來越單純,絲毫不在意扮演怎樣的身分,比較重視的是用合適的方式將眼中的影像、心中的感受表達出來,並且打動觀眾。


更深一層地解釋,導演表示想要找回自己跟這個社會的連結,做一些有意義、值得的事情,所以,導演相當感謝一路從拍攝到宣傳上映中,所有提供幫忙、資助的朋友們,本片才能這麼順利完成,更希望大家可以體會孩子所教會他的:「不要一成不變地觀看這個世界,世界還擁有很多不同的生命態度。」。

張貼日期:2010/05/11
更新日期:2010/05/1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