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編劇過天堂路


準編劇過天堂路

文/涂芳祥

涂芳祥,為93、96、97、98年等多屆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劇本獎得主,擁有豐沛的創作能量,目前身分為自由作家。

我叫涂芳祥,今年三十六歲,熟悉的朋友都叫我黑米,身份是個準編劇。而所謂的準編劇(semi-screenwriter),是指我雖然在電視電影劇本這個領域全職工作了四五年,但仍然無法賣出任何一本商業作品的尷尬狀態。

這種菜鳥經歷,要大言不慚說自己是個「編劇」,我實在是說不出口;不過,因為我的運氣不錯,這幾年連續得了幾次新聞局的優良劇本獎,最近終於也有幸加入了商業劇組的運作,一路走來,心中對台灣編劇的辛苦多少有點想法,所以,有志想要以編劇為職業的同志們,請聽聽我的故事,在爬上編劇這條天堂路前,記得要在手肘膝蓋上綁上護具,同時,別忘了在水壺裡,偷偷地,多少幫自己加點勇氣……

To be or not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我並不是個科班出身的戲劇專才。
在2006年決定投入編劇這個產業之前,我是個在高科技產業服務的人力資源管理經理人,專業經歷大約十年。附帶一提,我最後任職的上市公司,雖然營業規模並不算很大(目前在台灣製造業排行大約三百名左右),但大概估算一下,光我一年要簽核的人事費用,大約是十二億台幣上下,也就是兩部《塞德克.巴萊》的總預算──會提這件事的主要目的,是台灣的high tech產業,無論在規模與人才的質量上,都是具有世界級競爭力的,而因為這段不算短的工作經驗,所以我會有些不同於典型創作者的思考,這點,請大家多少斟酌參考一下。

High tech 的工作繁忙,而人總得有些興趣──我的興趣就是看看電影,然後在blog上發表一些自己觀影的心得,偶而也寫寫極短篇的小說和沒什麼邏輯的政治評論文章。說老實話,在這個網路時代,寫些吊書袋的唬爛影評與吸引點閱數的刺激文章,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只要你多少有讀點書、重點是你敢說敢寫,自然會有一些粉絲肯給你許多不切實際的掌聲。那些掌聲,會讓blogger產生一種莫名奇妙的優越感,而那種迷幻感覺,沒想到,在我發生早期中年危機時,居然起了爆炸性的化學作用……

是的!當我對要不要被外派去中國大陸心存懷疑、不明白去管理上萬人的工廠對我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長期超時工作與壓力也已經引起自己身心的憂鬱症狀……在那個時刻,也許是百憂解的藥效在我腦子裡起了什麼奇妙變化,那些由數碼組成的blog點閱數,突然成了能讓自己飛上天的巨大翅膀,任性的我就這麼決定了:管他的,那就轉行吧──憑我黑米這塊料,難道還真的怕會餓死嗎?我的背景介紹到此為止。會談到我的背景,只是想要強調一件事:那就是當我決定要轉行時,並不是個剛出社會的草莓族,雖然轉行這件事,也許是一時衝動或和想這個社會鬧鬧彆扭,但當我決定要進入編劇產業,我還是有經過規劃與計算的…… 只不過,唉,我還是太天真了點。

策略與行動
經過大約三個月的調養時間,我自認身心狀態已經調整不錯了,擬定轉行的策略與行動,馬上展開!一開始,經由簡單的SWOT分析,我問了自己幾個問題:
1.這次轉行,是一個終身的決定?還是只是C型人生、出來逛逛而已?
2.如果我要轉行,我要轉那一行?
3.如果我要成為一個編劇,那我最終,是想達到什麼目標?
4.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要付出什麼努力?並且取得什麼優勢?
5.我本身與面對的業界,會給我多少資源?同時,會有多少阻力?
6.面對轉行的機會成本選擇,我能忍受的底限是什麼?在什麼情況,我會回到人力資源業界呢?

經過短暫的思考,我得到幾個結論,同時我依據這些結論,明快地訂下了一些行動目標:
1.願景:我希望我的未來,是個擁有自由工作時間、良好生活品質,同時,是個可以暢所欲言、具有社會影響力的重要人士──這個願景,在繁忙與功利的high tech業界是無法達成的,所以,轉行這是個會改變我一生的重大決定。
2.為了達成以上的願景,經過評估本身的優勢與興趣,成為業界領先的商業編劇,會是個合理的選擇。我必須下定決心、用盡全力,才有可能達到這個目標,如果沒有非常嚴重的挫折,我不應該考慮任何的退場機制──那怕我面對的是,非常不景氣的台灣影視產業。
3.既然我擁有和一般學院派編劇不同的人生經驗,所以,回到學校唸書或從業界編劇助理出發,並不會增加我的競爭優勢;反之,我應該運用我在high tech業界的經驗,在創作題材與創作程序上,更有效率地取得競爭優勢才對。
4.中期目標:以四年為限(就當作回去重讀藝術大學的同樣時間),我應該在故事創作與業界名聲上取得某些肯定,如果中途出現某些不可抗力的狀況,應隨時修訂自己的轉職策略──也就是說,我要有燒錢四年、一點收入都沒有的心理準備……至於四年後還不成功呢?哈,那時,應該就習慣了吧!(菸~)
5.短期目標:轉職開始的前兩年,我應該不斷充實自己的創作能量與技能,並取得某些文學或劇本創作獎項的肯定;而在創作的第三四年,我應該要進入商業劇組,從業界實務中學習商業電影與電視的運作經驗,並預期在創作開始第五年,達到本身財務收支平衡的目的。於是,從學「把故事寫好」這件事開始,我開始了自己的編劇創作之路。

我的手法是大量閱讀與改寫習作:從劇本教課書到業界實務分析、從影視產業學術研討會到作家blog的心得分享、日劇、韓劇、美劇等各種院線商業電影,我一部一部按著時間軌找三幕劇的分幕點、能在網路上下傳的新聞局優良劇本,我幾乎每本都看過、從改編小說、原著劇本,到同人創作,能讀就讀、能改寫就改寫──只要是對編劇有幫助的,我通通都做。

無論是從強雄視角改寫《少林足球》劇本、對照《七夜怪談》與《阿甘正傳》的小說、劇本、DVD, 試圖分析改編劇本的邏輯與技術、引用完整的角色設定與故事節奏,我自己還寫過一集《古畑任三郎》的同人劇本,而為了了解年輕族群在想些什麼,我開始每天在ptt這個bbs站上潛水,甚至,為了了解MMORPG(大型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的魅力與設定模式,我花了一千個小時以上的時間,在《魔獸世界》裡,把一隻德魯伊,硬是練到了八十等封頂才停手…… 我付出了極大的決心與努力,希望可以把我說故事的能力練好,當然,我得到了一些短期的績效,但,有些事情,並不如我預期地順利發展……

事情並不像笨蛋想得那麼簡單

說實在的,進入編劇這行,我會遇到的問題,和任何一個中年轉業的創業者一樣,並沒有什麼很大的差別:就是燒錢投資、取得優勢、進入市場,然後等待收割。比較不同的地方,就是我想要進入的產業,是個在外人眼中,沒有什麼發展、同時不太會賺錢的產業。而要說服自己與親人,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讓自己隨時隨地,看起來好像精神十足、希望滿滿的樣子──畢竟,我犧牲掉的機會成本,是一年七位數字的高薪工作,以及在我的黃金年代裡,順利在高科技產業卡位的重大投資。

再為大家提醒一次:進入編劇這行,對我個人來說,那是個「職業」,而不是個「興趣」,而既然這是個職業,對於挫折這件事的忍受度,就必須提升到職業水準才行。

創作這檔子事,不是付出就有回報的工作,尤其是在學習與奠定基礎的階段。慢慢地,我的臉色與氣質,就成了一副窮酸作家的樣子,根本看不出任何「風光得意」的姿態,於是,如何面對自己與親人社會的眼光,就成了我創作這幾年來,最困擾自己的重大議題。

不過我並不寂寞:因為在台灣編劇創作者,通常都得經過長時間吃苦與挫折的考驗,至於為什麼這個產業本身,無法提供合理與友善的工作環境,讓有志走入編劇這行的菜鳥們,就像高科技產業的新人一樣,可以在完整的教育訓練機制中成長──這問題請先別問我,因為,我自己也很想知道答案。

總之,和大部份的編劇菜鳥一樣,為走這行和家裡吵翻天,那就不用說了,「你怎麼還不去找個工作?」「我有工作!只是沒收入而已!」,類似這樣的自我安慰,成了在和朋友聚會時的固定開場白。為了調錢去向當鋪報到,也已經成為常態(怎麼不向銀行借?噢,銀行這種東西,通常是你有錢,才會借錢給你的。)、為了更多自由的思考空間,必須強迫自己獨居同時暫時保持單身的狀態……這些創作者必須要面對的問題,我會遇到,別人也會遇到,說實在的,並不特殊:只是,需要一點點時間習慣而已。

唉,當初想要摸著石頭過河,現在成了摸不到石頭也要過河、當初想的是「船到橋頭自然直」,現在則是「船到橋頭自然沉」,能怎麼辦呢?只好學著快點習慣吧。

幸好,我的運氣不錯。在開始創作的前兩年,如同自己的設定,我拿下了幾個小說的創作獎與新聞局優良劇本獎的肯定,同時自認在對故事的理解與創作上,有了還不錯的程度──反正要燒錢的時候就要燒、得忍受的寂寞就得忍,實力、自信、運氣,都是需要培養的東西,終於,如同預期,總算開始有商業劇組找我合作了!可是我沒想到,實際開始洽談商業創作的經驗,卻讓我傷痕累累、反而讓我動了退出編劇產業的念頭…

「乖,拿你該拿的!」

前段所提到的創作心情,對我來說,那是可以預期、同時是我一定要吃下來的,或許我會三不五時慘叫幾聲,但我並不後悔;但實際和劇組有過接觸經驗後,我才真正感受到編劇這行的痛處──而這一搞,搞掉了我接近兩年的時間。

我的工作經驗告訴我:學院派或自修學習到的技能,在真正進入職場後,通常都沒什麼用,真正能幫助自己取得優勢的職能,都是在職場上學到的。所以,我十分珍惜每個可以加入正式商業劇組的機會。先把自己準備好,希望自身的專業可以為劇組帶來績效,用最棒的投資報酬率回報製作人與業主的賞識,自己也能在這過程中,得到專業能力的進步──這種雙贏的策略,一直是我深信不移的職場信念。

不過,這兩年來,有三件事非常困擾我,那幾乎讓我起了退出編劇職場的念頭;而這三件事,相信也困擾了不少在編劇路上努力的同志們:
第一是極差的勞動條件、第二是缺乏培養的產業環境,而第三,則是台灣影視產業空洞化、中國化的問題。

接下來的段落,也許各位會聽一些很不客氣的批評,但請大家不要一下就放大絕招:「這都忍不住?不爽不要幹呀!」說真的,如果什麼事都要新人忍耐而不求改善,那這個產業要怎麼進步呢?──畢竟,我們真的都很努力、只是想求個合理的發展嘛,在商言商,如果一個職業不能帶來穩定與對等的收入,那麼,誰還要進入這個業界呢?首先,我想談談勞動條件這件事。

今年年初,我父親過世。我突然發現,台灣的殯葬產業,已經進化到有定型化契約的階段了,從換棺木的大小與靈車的型號,都有價目表可以參考替換……而編劇的勞動條件,唉,實在是比殯葬業都不如呀!

依我當初所得到的資訊,編劇這行,應該有三種模式可以賺錢:
第一是當寫手,業主故事已經有了,只是欠人寫,你幫他寫完,拿錢收工。
第二是你賣故事,業主喜歡你的故事,你對故事有主導權,然後你寫完,拿錢收工。
最後則是企劃帶寫作,就是業主有一個想法,你要幫他發想並寫完,最後拿錢收工。

一開始就提到,我是從high tech人力資源管理出身的,本身專長還是薪酬制度管理與勞動法令,所以我對於「權利義務」這種事,敏感度特別地高──編劇的勞務是把故事寫好,我付出了什麼,業主必須提供相對的薪酬報償,最後總得要有個「拿錢收工」的動作才算合理,最好就是用契約明文規定雙方的權利義務,多勞多得,這在任何產業,應該都算是常識吧?

不過呢,在編劇這個業界,「拿錢收工」這四個字,好像並沒有那麼理所當然。就算我曾經為大型外商寫過厚達一百多頁的年度薪酬管理計劃,但要我弄清楚台灣編劇是怎麼合理計薪的,以我的專業能力,好像還力有未逮。

收不了工、拿不到錢,就是我與一些編劇朋友們最常遇到的問題。
具體來說,編劇雖然是獨立與專業的工作,但在領收工資這件事上,卻一直和整個影視作品的完成被綁在一起。就算編劇已經依業主要求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但如果作品在集資或拍攝過程中出了任何問題,製片方常會叫你不斷修正劇本,好像是因為你的作品達不到業主的要求,所以才導致作品無法被拍攝完成一樣,那麼不發你工資,剛好而已。

當然,編劇自己沒把作品寫好,拿不到工資是正常;可是如果一個編劇,常在拿不到工資這件上傷腦筋、而且,看到市場上完成的影視作品,劇本品質似乎也沒有好到要拿金馬獎才能領錢的程度,那麼,願意留在這個產業被磨練的編劇,自然而然就會變少了──畢竟,連去便利商店打工,一小時就有差不多一百元的收入,可是在編劇這行,被挑東挑西一兩個月,常常連一兩萬元都拿不到,請問,有多少人可以忍受這樣長期的折磨呢?

在2008到2009的這兩年間,我大約和五六個製作人或導演洽談過合作事項,一旦開始合作,至少都花了一兩個月以上的時間,但,能拿到編劇費用的,非常少。但如果你據理力爭,希望業主依編劇已付出的部份付費、不然就拿回故事的著作權,業主就會嗆你一句:「這個故事,是我們的『共同創作』唷!你並沒有這個故事的著作權利,所以請你不斷修正故事,直到故事順利拍完,忍不住,你就自己離開,但什麼都不能帶走!」──各位編劇界的先進,你們也有過這種經驗吧?

有契約有用嗎?沒用!因為目前業界通行的編劇合約,多數在保障製作單位的權利,站在編劇的角度來說,那種東西,簽了反而只會讓自己的地位更加不利。一點都不誇張!在有白紙黑字的情形下,業主都可以睜著眼說瞎話。

「我們一起向夢想努力吧!」

第二件令我困擾的事,是缺乏培養的產業環境。

抓著人脈進入業界的編劇我先不提,沒有人脈想要求職的新手編劇,隨便去104人力銀行翻翻「編劇」兩個字,職缺少也就罷了,徵才條件通常就是:「對夢想勇於追求、肯吃苦、服從性高、能獨立解決問題、並可配合團隊目標的伙伴,歡迎加入我們!」

唉,幾個衝突的條件放在一起,邏輯差一點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怎樣才能符合要求呢!

在high tech的產業裡,你是看不到這種空洞的徵才需求的。講具體一點,如果你公司沒擺出市場前20%的競爭性薪資、沒保證五年培訓計劃、甚至連員工停車場裡停的車不夠氣派、企業大廳不夠氣派,你都很難找到具有全球競爭性的優秀人才。

等找到人才,大公司通常會有自己的培訓計劃,從專業職能訓練到on job training, 一步步讓新人們可以在生活無慮的基礎上認同公司文化,同時為了共同的夢想,提供堅實並充足的子彈!

在編劇產業,創作者帶著自己的夢想與老本來燒,那是常態。但從產業發展的角度看來,如果沒有辦法給新進編劇良好的培訓,就算製作人或導演,眼中總是閃著光采:「我們一起向夢想努力吧!」,但夢想總有啃光的一天,長期來說,編劇這個產業,是註定會萎縮不振的。

所以,台灣能被拍攝出來的電影作品,編劇通常是由導演兼任:你說這是因為導演比市場上的編劇更會說故事、還是導演只想拍自己的故事、又或者導演找不到適合的編劇,所以只好硬著頭皮把劇本寫完……無論結論是以上那一種,對編劇來說,似乎都不是很有利的答案。

在high tech產業,員工是資產不是耗材,員工要發揮真正的戰力,通常都是經過公司本身的訓練,培養出合作技能與默契後,在兩到三年後,才是員工真正好用的時間點──目前各大電視台的編劇訓練班與創意工廠,就有這種概念在內。

但台灣的電影產業,目前似乎並沒有這種機制:大家都在試新的編劇,看看可不可以撿到好用又便宜的天才。但很少有人會去思考,編劇不像演員,海選一次就有成千上百的帥哥美女能讓導演挑選,影視產業如果沒有下定決心,開始從培養長期合作的編劇入手,講直接一點,當編劇一部片成功之後,他立刻會被其他業者挖走,到頭來,不還是一場空嗎?

另外,不知道為了什麼,台灣中堅的資深編劇,近年來有愈來愈少的趨勢。製作單位為了解決這個困境,深信「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的道理,於是,找幾個菜鳥編劇一起共同創作,就成了業界的常態──可是,在創作的領域裡,人多就真的有用嗎?

在high tech業界,除了在作業上有標準的SOP之外,輔導人制度也是必備的:在職能分類上,「學的,做的,教的」,就是不同職級才能負擔的不同責任──當一群學徒接下專案,沒人負責實務執行、也沒人負責經驗傳承,一群人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專案要怎麼能順利成功?

我想經營事業的方法論,並不是那麼艱深難懂,如果別的產業有不錯的經驗,用心觀摩一下,反正像不像、三分樣,要是什麼都不幹,那麼,一個個有心加入市場的編劇們,很快就會被迫退出這個產業了。

「給我一個中國市場會喜歡的故事!」

而第三件令我困擾的事,是台灣影視產業空洞化、中國化的問題,而這也是有關政府政策與創作理念的基本問題。

創作理念關係到創作者願不願意持續創作,如果只是為了錢,去寫言情小說是最合乎經濟效益的創作選擇:一本賣斷三萬,一個月寫兩本,等到熟手階段,不用改稿,照樣就有收入。相對而言,如果創作者不能寫自己想寫的故事,那,台灣本土的原創故事,只會愈來愈少。

台灣社會一向是個投資看得看短、看到有人賺錢就一窩風跟進的「有效率社會」,可是最近在台灣的電影業界,並沒有看到這種風氣,這讓我覺得非常奇怪。

《海角七號》和《艋舺》的成功,表示只要你願意投資五千萬到七千萬,經由相同成功因素的複製,光靠台灣本土的電影市場,票房要破兩億,應該不算什麼天方夜譚──可是,現在台灣電影的投資規模,一般還是只有兩三千萬的水準,同時幾乎沒有行銷費用,這點,實在讓我不知道要寫那些有原創性的故事,才能夠讓業主願意拿錢出來拍攝。

台灣的影視產業,長期在政府放任國際競爭的政策下,根基差不多已經快流失光了──反正電視不用自己拍,買韓劇和中劇多省錢呀!電影不用拍台灣自己的故事,因為台灣的市場就是那麼小,好萊塢電影又吃走了九成以上的市場,不想著進攻中國市場,台灣電影那有活路呀?

於是,最近如果有製作人找我合作劇本,開口第一句話通常都是:「給我一個中國市場會喜歡的故事!」

呼……中國市場要怎樣的作品?請問各位製作人,你們真的知道嗎?而就算製作人知道,我自己寫得出來嗎?再換個角度,我願意寫嗎?陳可辛導演講過,加拿大和美國就算國土連在一起,加拿大的電影也打不入美國市場;兩岸分治了那麼久,就算兩邊用的是同樣的語言,但一個在台灣土生土長的編劇,真的能寫出具有中國風格的電影嗎?以我對電影市場的粗淺了解台灣擁有的創作優勢,無論是音樂、演員、偶像劇,都是先在台灣紅了以後,然後再外銷去中國市場,或許其中必須要針對中國市場多少作些修正,但,一旦台灣創作少了我們獨特擁有的「蕃薯味」,加上中國的審批制度對自由創作的限制,那台灣創作者和中國創作者又有什麼不同呢?我們的優勢,又將在那裡發揮呢?

其實台灣編劇和中國合作,發展良好的也有:像張家魯大哥的《梅蘭芳》和《風聲》、蘇照彬大哥的《劍雨》,我們如果真的要搶進中國市場,方法和策略還是有的。不過,是不是要一昧貼著中國市場的屁股思考,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修正後的策略

囉囉嗦嗦講了半天,如果只是抱怨和抗議,那我的經驗,就沒有任何可看之處。

這個業界的現實就是這樣:看清它,接受它,解決它,改善它,我不想再為了這些因素零亂了我的腳步。有些修正後的策略,在任何教課書上都沒有教,只是我個人的心得,我把它寫在下面和各位分享,有沒有通用性我不敢確定,但那至少是我四五年辛苦生活後的一些心得,就請大家就勉強看看吧:

A.在個人能力提升方面:
1.「獨立把故事說好」的能力,那就不用提了,那是編劇的基本。但是,「加強團體編劇的溝通能力」與「建立團體編劇的工作流程」,那可以大大加速劇本開發的品質與效率,這種能力,個人必須把它標準化、實務化──可幸的是,好萊塢是有標準流程可以參考的。
2.協助導演或製作人,將概念釐清與補完的能力。其實我發現,導演或製作人,他們的專業並不在說故事上,我們編劇的專業是把故事說好,如果專業足夠,我們可以幫導演或製作人,強化與釐清他們腦中的故事,在故事這端,其實編劇可以表現地再強勢一點。
3.創造時代語言,將時代脈動符號化、具體化、類型化的能力。台灣編劇受到台灣新電影浪潮的影響,在情感掌握上一向是強項,但在類型電影的處理上,一直表現地非常弱勢──舉個最淺顯的例子,本土創作在《包青天》之後,再也沒有迷人的偵探搭擋出現了。《痞子英雄》是個很好的開始,希望蔡導的故事,可以一集一集地開拍下去,而好的編劇,是建立類型電影的基礎呀!

B.在面對產業空洞化與中國市場的部份:

關於這點,我有自己的一些想法:畢竟,我不是個單純向錢看的人,如果是這樣,那我留在high tech產業就好了。會選擇編劇這條路,到頭來,還是有些自己想寫的東西、想傳播自己的某些想法。而我的寫作題材策略,會因應市場需求改變如下:

1.單純為台灣市場而寫的作品:我希望台灣本土的電影產業不要死亡,所以會持續寫些大約五千萬成本的電影劇本,主題就是台灣人關心的議題、手法則是把社會議題包在商業電影的糖衣之中:無論是政治、社會案件、文化衝突,好比白曉燕案、鄭南榕的自焚殉道、RCA工廠的大型職災事件、政治人物的外遇事件……只要有製作人賞識,台灣編劇可以發展的空間,其實是無限大的。希望可以透過《海角七號》與《艋舺》的成功經驗,在台灣就拿下億元以上票房回收,讓投資者可以在台灣市場就獲得利潤。如果有這種雄心的製作人,請一定要讓我為您提案,我手上就有不止一個的有趣故事,一定不會讓您失望的!

2.為中國市場寫的作品:如果現在還有製作人要我寫具有「中國市場性」的東西,因為投資規模比較大,而且又必須考慮台灣創作者的優勢,那麼,結論只有一個:向類型電影發展──至於要怎麼把類型電影寫好,那就是編劇自己要加油的功課了。

最後,寫完這篇文章,老實說,對我自己本身,其實有相當程度的療癒作用:經由回想與分析自己的創作歷程,好像又吸了飽飽地一口新鮮空氣,又可以再在編劇這條天堂路上昂然挺進了──至於將來會不會又痛苦到想放棄了呢?也許會吧!有時想想,「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雖然在有心的背後,通常還有爆肝、飆淚、餓肚子…...但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能走過這樣一段,不也是難得的體驗嗎?各位編劇的同志們,就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張貼日期:2010/09/27
更新日期:2010/09/2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