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台味十足的美商公司-福斯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涂銘


專訪台味十足的美商公司-福斯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涂銘

文/陳佩詒


如果說人生如戲,每個人只是在舞台上扮演自己角色的傀儡,那麼美商二十世紀福斯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涂銘,就是擁有跳脫此一侷限的人;有時甚至進而左右舞台上的演員及看戲的觀眾。

縱橫電影娛樂業近十餘載,涂銘曾在百視達任職為執行長兼行銷總監及亞洲區行銷總監,亦曾任職於華納唱片公司作為亞洲區行銷總監。工作經驗皆與影視產業息息相關。從唱片業被挖角至福斯電影,對愛看電影的涂銘來說,並不是個艱難的選擇,對他而言,能將好的電影推廣給更多人看到、與更多人分享,這就是「行銷」的魔法。

「台灣‧人‧情」系列電影

2010年四月,涂銘雖為外商電影公司董事總經理,但不再只是專注於引進賣錢的好萊塢大片,而是有更強大的使命,他親自籌備一個「台灣‧人‧情」的系列電影,構想是以描寫台灣小人物為主,在每年新春檔期以賀歲片的形式呈現。今年一月底上映的《雞排英雄》,即為此系列的第一部。不以賺錢為目的,涂銘說這一切的發想,單純出自於喜歡台灣這塊土地,想拍關於這塊土地的故事。

正港台灣賀歲片

「賀歲片」在香港行之有年,風格多為輕鬆幽默,以喜劇為主融合動作,結局通常為群星報喜齊歡唱;不求劇情合理或完整與否,觀眾入場大多只為能開懷大笑,圖個開心。隨著時間的發展,「賀歲片」不再僅代表在春節檔期上映的影片而已,背後更反映了各個社會的人文環境。

涂銘表示,台灣與香港的環境不同、條件不同,在人文的深度上,他認為台灣對社會的關注比香港多些;希望藉由一系列的「台灣‧人‧情」電影,傳達對這片家園的感情,同時在片中傳遞「即使是弱勢族群也要照顧更弱勢的人」,即是「我辛苦還有人比我更辛苦」這樣的理念。

涂銘感慨地說,他一直認為台灣沒有自己的賀歲片;想要拍賀歲片,除了受到香港影響,也受到日本的影響,如描寫日本庶民生活的《男人真命苦》共48集的系列電影。藉由拍攝充滿台灣人情味的電影,期許能共同創造屬於台灣人自己的記憶,讓這些片變成集體記憶。

電影的娛樂與藝術功能

從觀眾的角度看「電影」這件事情,對觀眾來說,不論是洋片或國片都只是電影;亦即,花同樣的兩百五十塊,觀眾在乎的是,能否在那兩小時內獲得相符的娛樂效果;「用觀眾的語言來說就是,電影是不是好看,是不是值回票價,」涂銘接著說,一般的觀眾到票口選擇電影時,不會因為是國片就買票,但也不會因為是國片就特別排斥;「行銷必須清楚的知道觀眾要的是什麼。」

目前台灣的電影片拍攝仍為導演主導,成名的導演,通常較有自己的想法;如何與導演溝通,也成了涂銘的挑戰之一。如《雞排英雄》的導演葉天倫是個新人,想法開放,彼此之間理念相契合,達到共識比較容易一些;而與導演溝通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改變創作,而是以「市場性」為主要考量;「製作人適度的介入,對電影的市場性是會有幫助的,」涂銘說。

對於國片,福斯電影不僅純粹發行,從早期就介入製作;與製作公司一起討論,修改劇本、確立電影的定位及目標市場;「這些都是一開始就要做,而不是等電影做完才來行銷,就太晚了,」涂銘說。

涂銘心中所認為的電影,除了有藝術價值,亦有反映生活中的事物、過濾生活中不快樂的、去蕪存菁後洗滌哀傷,「但更重要的是,它有『娛樂』的功能,」涂銘說。

在他眼裡,「台灣在地的電影斷層很大,國片很多電影太邊緣化,描寫犯罪、吸毒和同性戀,身邊接觸到的故事反而少見。」他認為,台灣電影的娛樂面向普遍不足,亦不足以反映社會整體。

生於斯長於斯,對台灣這塊土地有濃厚感情的涂銘,想拍電影給他關心的人看,他說:「藝術電影有藝術電影的功能,但我想做的是庶民的電影,甚至是中間偏左的電影;讓一般的市井小民都看得懂的電影。」

「台灣的電影先滿足台灣的觀眾」

隨著《雞排英雄》在台灣票房開出長紅,我們不禁有個疑問,在台灣受歡迎的國片是否亦能在海外創下佳績呢?涂銘卻回答該部電影一開始就沒有考慮海外票房因素。

他直言:「台灣電影觀眾的基本需求都還沒被滿足,我們野心沒有那麼大。台灣電影得先滿足台灣觀眾,在台灣的市場先站穩,能在海外有好的成績我們當然樂觀其成,但那不會是一開始所設定的目標。」

然則,如此強調台灣本土文化的電影,雖引起台灣觀眾的極大共鳴與支持,卻可能較難在國外受到同等大的迴響,涂銘接著說:「我們雖然犧牲海外市場,但拍出了道地的國片。」

能如此豁達,正因對涂銘而言,拍電影除了是門生意,更有很多情感上的寄託,票房已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把台灣人的故事拍給台灣人看。涂銘滿意地說:「那種成就感是無與倫比的。」

「拍電影是風險很高的行業,我們必須相當戒慎恐懼。」

觀眾是現實的,過去的豐功偉業只能拿來說嘴,每部電影都是獨立且擁有自己個性的個體;即使《雞排英雄》受到熱烈迴響,也無法保證下一部電影的成功與否。

涂銘以認真的表情說道,做電影這麼多年最大的感想就是:「扎扎實實把電影拍好是最實在的。」

好的東西永遠是好的,他說:「行銷或許能改變事物一開始被認知的狀況,但改變不了事物的本質。」接著以漂亮的女生做譬喻,漂亮的美女就是漂亮,即使只是化個淡妝都很漂亮。「然而,」涂銘反過來說,「或許一部電影的好壞不是個人所能決定,但至少我能要求做到一部有『誠意』的電影。」

雖然計畫發行一系列以台灣人情味為初心的電影,但他認為並不是每個人都必須走這條路;「國片最需要的應該是多元發展;不論是題材或是類型皆應該更多元化,」涂銘說,「沒有價值或是非、優劣的判斷,只是每個人的策略不同。」

除了好萊塢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像好萊塢

如果說好萊塢憑藉著傑出的電影人才、優秀的題材及有魅力的明星,吸引全球觀眾的目光,那麼有類似條件的國片是否亦能成功推向國際呢?面對這個問題,涂銘給了個不置可否的回答。

「好萊塢能夠那麼強勢,是因為伴隨著整個美國的政經文化一起拓展;背後有個強勢的文化支撐,」涂銘說,「關鍵在於那個文化是不是被大家所認同。」

當成本與特效無法與好萊塢相比時,只能運用語言與文化的可親性;大量運用口語與本土精神,創造和好萊塢同等的娛樂效果及情緒的張力,「真正能好好利用的是劇本的對話,」涂銘點出。

「華語電影會越來越好,因為中國市場很大。」

中國大陸像一塊不斷吸收壯大的海綿,八、九年前中國大陸的電影市場與台灣差不多,但現在大約已成長到六百億台幣,是台灣市場的十倍;而且這個市場還會繼續成長。面對此一市場重心的遷移,涂銘直言:「未來的華語電影的主戰場在中國大陸。」

當這個如洪流般發展的中國大陸市場不斷擴張時,台灣又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涂銘說,台灣有許多傑出的個人電影工作者,比如李安、侯孝賢、杜篤之、李屏賓等;但能否由台灣主導整個華語市場,涂銘認為可能性不高。

「台灣必須找出自己的利基點,發展具有台灣特色的電影,亦即只有台灣能夠拍好的片子,」涂銘強調。雖然台灣人情味系列乃以台灣市場為主的電影,「但也許有些電影片就是能兩岸三地通吃,」涂銘笑言。

當好萊塢的3D特效強勢席捲全球,對此全球趨勢,涂銘不裝高尚,不說大道理,打出「台灣在地精神」這張牌;身為娛樂界的從業人員,他負責為公司賺錢,但也決心想為台灣這塊寶島留下共同記憶。在此之外,仍希望或許能以一種有別與好萊塢文化的情感,感動全世界。


張貼日期:2011/03/15
更新日期:2011/09/2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