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金馬執委會執行長聞天祥


專訪金馬執委會執行長聞天祥

文/陳佩詒

進到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的會議室裡,看似跟一般的會議室一樣,直到金馬影展的工作人員笑笑地跟我說:最近很忙,都忙到輪流睡在旁邊這張摺疊床上。經她一提,我才注意到:旁邊有一張摺疊床。金馬影展的會議室裡,看似跟一般會議室一樣,除了有一張摺疊床不起眼地靠在牆邊,讓忙到不能回家的影展工作人員輪流使用休息。這是金馬影展執委會在影展及頒獎典禮前夕忙碌的工作情況,也是造就每年影痴們排隊守在售票系統前購票的背後故事。

 

堂皇邁入第48屆的金馬獎,不僅是台灣一年一度的影壇盛事,也是全華語電影圈關注的焦點。而自1980年開辦的「台北金馬國際觀摩展」,更是成為影迷們必定朝聖的電影盛會。如今,即使台灣大大小小的影展林立,但金馬影展仍無疑是全台最具指標性的影展。

 

華語電影界夢幻組合《10+10》
金馬影展本屆最大的創舉是集合台灣20位導演傾力拍攝開幕片的《10+10》。此電影聯合創作計畫,可謂台灣電影人大團結的成果。這20位台灣導演,包含10位資深導演與10名新銳導演,堪稱華語電影史上最夢幻的組合,除了規定每位導演每人分別拍攝五分鐘短片外,完全不限形式與劇本內容,隨導演自由發揮創作。

 

聞天祥接受專訪時表示,《10+10》最初的構想是因金馬獎想做些跟電影有關、有意義的事情慶祝中華民國建國百年。除了票選影史百大經典華語電影,並即將在11月底出版中英文專書「光影的長河-影史百大經典華語電影」,另一項重大的計畫便是籌拍《10+10》。

 

坎城影展在60周年時拍過一部《浮光掠影》電影片,找了33位導演每個人拍3分鐘,最後有一部99分鐘的電影片,聞天祥說,《10+10》構想即由此延伸而成。當時找了20位導演,很單純地找了10名新銳導演跟10名資深導演,每人拍五分鐘的短片,以「台灣特色」為主題,任何讓導演有感覺、覺得是台灣特有的就可以;有人拍歷史、有人拍喜劇、有悲劇也有驚人的驚悚片,「真的是包羅萬象,」聞天祥笑說。他繼續表示,金馬影展執委會不過問導演們製作的流程,也絕不會退稿或要求變更影片內容,「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我們邀請的20位導演,沒有一位導演拒絕。」

 

聞天祥表示,《10+10》沒有任何商業或票房的壓力,未來或許會上映、發行DVD,而盈餘將於扣除成本後,全數分給導演們;他接著解釋,長片的版權雖然屬於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但短片的版權仍舊分別屬於那些導演。對於這次的創舉,聞天祥認真的說道:「這是金馬影展第一次這麼做,也是台灣影壇的第一次,可以說是金馬的號召力,造就這次台灣影壇的大合作,」他自己亦感到與有榮焉。

 

金馬影展的無可取代性
聞天祥曾是台灣最年輕的影評人,從就讀建國中學時期就投稿至台灣各大報紙、周刊;亦於2002年至2006年擔任「台北電影節」策展人,自2009年被金馬獎主席侯孝賢延攬擔任金馬影展執行長,面對台灣各種規模及主題的影展林立,金馬影展跟其他影展有什麼不同,而優勢又在哪?面對這個問題,聞天祥給了一個肯定的答案:「金馬的招牌及號召力。」他說道,金馬頒獎典禮擁有48年的歷史,而金馬國際影展則開辦了33屆,從過去到現在,它對台灣而言是一個補给電影養分的重要大型活動。歷史悠久是它的優勢,在國內或國際有既定的基礎及忠誠的影迷,更容易獲得國外的支援。所謂國外的支援,聞天祥補充說道,就是指各國影片若要在台灣首映,會優先考慮金馬影展。

 

另一方面,金馬影展是台灣最大的綜合式影展,內容五花八門,可以有最新的得獎片、經典的舊片、類型含括劇情、紀錄以及動畫;這是金馬的特色,不論是哪種口味的影迷都可以在其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或是感興趣的影片。聞天祥指出:「金馬影展的片量可以衝到那麼高的原因,就是因為它可以滿足不同的分眾。」他接著說,影展的觀眾其實分成很多種,為此,金馬影展設有特別的專題,針對特殊的影迷,「比如說像音樂的專題,裡面有一大群影迷是為了音樂而來的;或者是奇幻世界、同志的單元等,其實都有同樣的現象;金馬影展可以滿足影迷的群眾跟層次比較廣泛。」

 

聞天祥對自己所選的電影有強烈的責任感,意即,他所選的電影必須有影響他或者是震撼他的能力。不論是好看、感人,甚至有時候是好奇怪或好新鮮,對他而言,影展的片必須要有啟發觀眾的能力,從情感或經驗上的視野,了解另外一個人生、世界及觀念等。聞天祥覺得喜歡看影展的觀眾大多喜歡不同類型的電影,如果只喜歡單一類型電影的人可能不會喜歡看影展,因為影展所選的電影──即使是主題影展──其影片手法也是包羅萬象的,「觀看的時候會被影片觸怒到或者是激勵到,這種感覺很重要。」在影展裡我們能接受到各種多元的刺激,可能會影響我們喜歡電影的方向,甚至影響到未來的創作。聞天祥覺得「影展是有這種能量的,而擔任選片者的人就是要負起這種責任」。

 

突破與創新
今年的金馬影展很特別,焦點影人總共有五位之多,包括獲得今年金馬獎評審主席張艾嘉,及終身成就紀念獎得主丁善璽,還有匈牙利名導演貝拉塔爾、數屆坎城影展得主南韓導演李滄東,此外,日本獨立電影代表人物青山真治也帶著最新作品《東京公園》與台灣的觀眾相見。

 

焦點影人的成立,不僅是導演累積的傑作必需達到一定的數量外,還必須能來台灣出席講座,而另一個設立焦點影人的困難點,在於必須跟各個不同的電影發行公司作版權的聯繫。每年金馬影展都非常認真思索,究竟要做什麼專題才能讓觀眾感到振奮、具有啟發性,而這次能夠順利邀請到這麼多知名導演來台,及開闢五個之多的焦點影人,聞天祥謙遜的說此乃「天時地利人和」,也是金馬從過去一直不斷地努力,剛好今年開花的結果。他笑言今年的運氣很好。

 

張艾嘉對聞天祥來說,是一個在電影界「非常特別的女人」。

 

聞天祥回憶,當時金馬不斷邀請張艾嘉擔任評審主席以及焦點影人,但張艾嘉非常的謙虛,表示願意擔任評審主席,但無需特別為她開設專題。不過艾姊在華語影壇的地位「實在太特殊了」,聞天祥讚歎地說,在過去一個不完全開放的環境跟空間下,她卻勇於創作,「那要有多大的決定,必須克服多少的困難。」金馬影展花了很多時間挑片、討論跟調整片單,只希望在專題中所放映的每部作品,都看到張艾嘉在不同時期的突破及她對電影界的貢獻。

 

除了焦點影人,本屆金馬影展的另一個突破是開發了一個專題「南方新絲路」。聞天祥笑著說,這個專題名稱其實是他從商業周刊得到的靈感。這個概念很有趣,以往傳統上的絲路都是往西行,但現在不論是經濟上或文化上,他覺得「南半球其實該被重視的」。以往影展以歐美為主,似乎提到影展,每個人都會想到西方歐美的電影,那麼南方的「非洲呢?南美洲呢?東南亞呢?」以前雖然曾做過東南亞及南美洲的專題,但現在他想完整的看待整個南半球的電影。

 

在「南方新絲路」中,我們會看到開發中國家大興建設的同時,所遇到的寫實處境:像是叢林沒有了,高樓大廈出現了,這些現代的文明是不是用祖先的遺產去換取的?另外也有創作者描述自己如何面對根本,如何將母親當年的床頭故事、民俗童話故事搬演出來。「在表現的形式上面 也就不盡然跟我們平常習慣的相同。」聞天祥淡然地說,或許這個專題不是一般觀眾所追求的目標及方向,但亦無妨,他只希望觀眾可以瞭解這些文化是感人的,並在觀看的當中,發現不一樣的視野。

 

評選制度
我們接著談到近年來,台灣的「三金」獎項(金馬獎、金鐘獎及金曲獎)評審制度屢遭媒體及外界質疑,聞天祥則語重心長地說自己「無時無刻都在思考索評審方式這件事情」。他淡淡地表示,很多人的發言不負責任,評選並非如此簡單,至今他依然沒有發現一個皆大歡喜的評審方式,「只能說你選擇了哪個方式,就要在那個方式裡做到最好」。他直言,金馬獎是針對所有華語片開放,今年完成報名的共有165部電影,「應該沒有人一年有看完165部華語片,可能連十分之一都很難;當今天一個只看了十分之一競賽片的人,卻去質疑看了十倍多部片的評審專業性時,這在邏輯上就有一點點問題。」

 

聞天祥接著談論到金馬的評審,他表示這些評審都是經過嚴謹地挑選,他笑著說,當金馬的評審其實沒有太多的好處,或許是一種肯定,但必須花費許多時間,還要承受許多壓力,評審們其實是有想法的,不可能隨隨便便過個水就走。

 

即使已經嘗試在這個制度裡努力做到最好,聞天祥亦不排除金馬評選方式改變的可能。他表示,自己跟侯導時常在思考這個問題:如何讓電影人的參與對金馬獎更有利,說不定哪天有折衷的可能,符合現代的電影完整性及評選的公平性,又符合專業性。他覺得這是近年來所遇到的困境,畢竟金馬獎是業界裡最大的獎,受關注的程度高,勢必得承擔這個壓力。對於外界所提出的各種嘈雜意見,「要如何採納但不被誤導,這是很難的」。

 

最後,聞天祥特別提到,金馬獎的競賽基準是公平的,人人有機會。雖然是中華民國主辦的獎項,但並不會因此特別保護本土電影,他也不認為評審會被地域觀念限制。有趣的是,「過去兩年台灣電影在金馬獎的出頭,很多是來自於台灣以外的評審大力地推崇及鼓勵。當華語電影逐步起飛,很多片子朝向單一的商業類型發展,此時台灣電影所蘊含的人文性、藝術性及堅持,其光芒就會在眾多作品中展露頭角。」

 

金馬影展已於本(11)月4日開跑至24日結束,第48屆金馬獎頒獎典禮則將於26日在新竹文化局演藝廳舉行。

張貼日期:2011/11/18
更新日期:2011/12/3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