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補破碎的記憶:專訪《昨日的記憶》監製李亞梅


填補破碎的記憶:專訪《昨日的記憶》監製李亞梅

/楊子峯

2010年11月26號,由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策劃,楊力州導演拍攝的紀錄片《被遺忘的時光》在台上映,電影記錄一群長者迷失在時間迷宮裡,記憶被無情的抽離,只留下生命中某個片段,也許是最美好、最痛苦、抑或是最顛沛流離的記憶。影片記錄下最真實的故事,內容發人省思,也讓社會大眾更加關心「失智症」這個議題。  昨日的記憶2

2012年3月2號將要上映的《昨日的記憶》,依舊是由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策劃。有別於紀錄片《被遺忘的時光》,《昨日的記憶》邀請姜秀瓊、陳芯宜、何蔚庭和沈可尚四位台灣新銳導演拍攝劇情短片,希望藉四位導演獨到的眼光,透過鏡頭讓觀眾感受到,失智症也許就在你我身邊悄悄的發生。

 

意外催生出《昨日的記憶》
《被遺忘的時光》以紀錄片的方式呈現失智症,探討病症議題且又是紀錄片電影,以題材來說較為小眾,雖然電影內容感人,但要吸引觀眾進戲院往往比較困難,在當時上映廳數不多的情況下,《被遺忘的時光》在台北獲得將近400萬的票房,對長期推廣失智症的失智老人基金會來說,能引起社會的關注無疑是最大的收穫,原以為這也是催生出《昨日的記憶》的一大關鍵,但監製李亞梅卻回應,原本失智老人基金會只是在做失智症的網路徵件,希望徵選出幾段10-12分鐘的優秀短片,合在一起變成電視長度規格,然後到電視上推廣播放。

李亞梅接著說:「可惜的是,收到的影片內容良莠不齊,基金會沒有非常滿意,但是又要持續推廣失智症,就想到當初《被遺忘的時光》和我合作的不錯,是不是可以藉助我在電影圈的力量,找幾位導演拍攝,於是我找了心目中都很有才華的導演,姜秀瓊、陳芯宜、何蔚庭和沈可尚,其實原本是要找5位導演,但預算有限只好改成4位。」

昨日的記憶1《昨日的記憶》以電影內容來看可以解釋為記憶如昨日般已經過去、消失,非常符合失智症的題材,但因為原本只是在網路上播放,最初並沒有取名字的計畫,直到有一天,李亞梅看到沈可尚導演在網路上PO一段影片,是他和郭采潔在拍攝短片時錄的,看完這部影片後她就寫信去向基金會爭取上院線播映。李亞梅不好意思的說道:「我真的太低估導演們認真的程度了,短短15分鐘的短片可以看出他們製作的用心,也讓我覺得有需要安排上院線,所以才會有後續取片名的動作,之前有一部日本電影叫《明日的記憶》,也是講失憶的故事,我就想取名為《昨日的記憶》也很能點出那個味道。」


有「才華」的新導演
攤開李亞梅口中4位有才華導演的紀錄來看,姜秀瓊曾以《乘著光影旅行》獲得2010年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最佳紀錄片獎、陳芯宜《流浪神狗人》獲柏林影展每日鏡報最佳影片、何蔚庭短片《呼吸》2005年於坎城影展獲獎,也憑藉《台北星期天》獲得金馬最佳新導演、沈可尚紀錄片《遙遠星球的孩子》於金鐘獲獎,短片《茱麗葉》也將李千娜推向金馬獎最佳新演員,四位導演的才華,從得獎紀錄上便可略見一二。

昨日的記憶3

李亞梅回憶當初尋找導演的時候,「由於我想給新導演機會,但如果找從來沒拍過電影的新導演,賭注會太大,因為對失智老人基金會來說,他們投資的錢來自民眾捐款,每一分錢都不能亂用,所以拍不好的話會很對不起基金會,於是第一個想法是要有拍過電影,然後是希望有合作過,或有長片執導的經驗,像陳芯宜和何蔚庭在《流浪神狗人》和《台北星期天》都有合作過,姜秀瓊也拍過動人的紀錄片《乘著光影旅行》,而沈可尚拍的短片《茱麗葉》,讓我看到他具有商業潛質的一面,綜合以上的因素,我認為這四位導演拍出來的作品,至少品質上有一定的把握。」


錙銖必較的電影品質
四位導演雖然都願意接下《昨日的記憶》拍攝工作,但是對於失智症的症狀及其帶來的影響,卻是不熟悉的,在籌備的前置作業中,有先請四位導演到失智老人基金會,透過一些簡報和資料,讓導演們對失智症有基本認識。李亞梅說:「有基本的了解以後,導演們回去都會再針對失智症收集更多資料,就我知道的,何蔚庭及沈可尚後來都有再去基金會接觸患者,等於說這些導演都是靠自己努力做功課才能完成《昨日的記憶》。」

失智老人基金會長期以來推廣重視失智症,但如前面所說,投資的錢來自民眾捐款,會有不能虧損的壓力,作為上戲院放映的發行商,便會直接聯想到日後的行銷,而行銷上很重要的一環就是卡司,監製李亞梅於是要求導演們在演員選擇上,不要還是沿用自己過去拍片都會找的演員或是沒有經驗的演員。

                                          昨日的記憶4 昨日的記憶5

最先確定演員名單的是姜秀瓊,她在20年前楊德昌執導的《牯嶺街少年殺人 事件》中曾與張震扮演姊弟,兩人認識許久,於是爭取到張震演出,之後看到隋棠在《命運化妝師》裡自然的演出後,便確定了張震加隋棠的卡司組合。李亞梅微笑的說:「張震和隋棠都確定以後,我就將秀瓊導演的演員名單mail給其他三位導演,希望他們看到會有壓力,最後看到顧寶明搭配譚艾珍、丁強和馬之秦、李烈與郭采潔,這些演員不論名氣或是在電影裡呈現出來的效果都超乎意料的好。」 

由短片匯集而成的劇情長片,在順序安排上是門大學問,《昨日的記憶》中,四位導演彼此不僅不知道其他短片拍攝的內容,影片擺放的順序也全權交由製片李亞梅決定,李亞梅認為還是以觀眾觀影的感受為主要考量,根據各支短片的調性來看,《迷路》以照顧者的角度慢慢帶入失智老人的議題,《阿霞的掛鐘》則將失智老人快速消失的記憶與都市更新結合,因為前兩支短片會讓觀眾陷入極其悲傷的情緒,於是把原本要放在最後的《我愛恰恰》移到第三段,將《通電》放在最後,由於沈可尚拍的《通電》內容影射人還是要繼續往下走的意含,把它放在最後一段也很合適,《昨日的記憶》四段的順序因應而生。


給當代社會的力量
《昨日的記憶》由四部短片構成,四位導演除了談及失智老人的議題外,都不約而同表述照顧者的立場,《迷路》傳達了照顧者在長期陪伴患者的狀態下,也需要重新檢視自己生命的價值;《阿霞的掛鐘》看到被遺忘者在失智患者面前,也隨著時間與空間一併消失;《我愛恰恰》的照顧者,在不斷喚醒失智患者卻又被遺忘的狀態下掙扎;《通電》則明白點名照顧者在身心疲憊的精神壓力下,還須受道德的檢視,做出不得不為之的抉擇。

監製李亞梅說,「關於失智症,往往看到的是失智患者可憐的一面,但其實照顧者受到的煎熬和辛苦可能更大,《昨日的記憶》希望給社會產生一股力量,讓大家更重視或是正視失智症造成的社會問題。」

張貼日期:2012/03/02
更新日期:2012/03/0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