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逸帆

Adler Yang

拒絕傳統教育的單向灌輸,起身改變社會問題的來源

楊逸帆1995年出生於教職家庭,從小接受體制外教育。學校沒有圍牆、鐘聲與課本,學習方向由好奇心引領。國小時,曾因南亞海嘯擦肩而過,探討災害防治,反思天災與人禍的關聯。曾因夏天越來越熱,接觸「從搖籃到搖籃」永續之道,懷疑全球經濟與自給自足根本矛盾。「牛奶致癌說」及家人心臟病驟逝,促使他學習中西醫、營養學,發現過去鼓吹的人造奶油竟比真奶油有害。廣泛探究世界問題,讓他發現:不幸往往來自迷思,或盲目接受的知識。人皆有盲點,此刻科學亦非完美。單向「教育/灌輸」新觀念,豈不是另一種洗腦,使上位者格局局限下位者視界?

國中時,看到小學同學因分數太差混幫派,堂姐為考上好大學而犧牲友情、親情甚至健康,讓他驚覺學校裡視野與選擇的狹隘,一再迫使學生做出沒有選擇的選擇。選擇主導行為,行為累積習慣,習慣養成性格,最後性格決定命運……

十四歲的他頓然發現:社會問題恐怕都出自人與世界的互動——不懂如何與土地相處,將永世贈禮一世耗盡;不懂如何與社會相處,非但正義不得伸,自己也成共犯;不懂如何與他人相處,愛人反傷人;不懂與自身相處,以為利己,反而傷己。從個人的身心健康,到眾生的生存空間,都不斷被人類的行為習慣蠶食鯨吞。我們不斷呼籲解決問題,卻姑息問題不斷被製造。而最早養成人們行為習慣的場域,就是家庭、學校與媒體。

紀錄片、對談、線上雜誌,自己的教育自己設計

於是,楊逸帆決定從教育開始改變。2009起拍攝紀錄片《學習的理由》,探索體制規則如何扭轉人心。2010年創「樹人聯盟」,立志以跨世代對談消弭世代隔閡,激盪學習與人生可能。2011年,遍訪全台教育官員、校長、老師、家長、學生、教改人士,探討教改成敗關鍵,提出改「政策倡議」為「草根社企」的新路線。前兩者的失敗,促使他2012年自立自強,創立《Awakening》線上雜誌,致力破解體制迷思,鼓勵探索自我,號召承擔社會。雜誌出走美國,採訪《讓天賦自由》作者Ken Robinson、Yong Zhao等教育專家,並獲得台灣社會企業論壇青年提案冠軍。半年內,團隊擴張廣州與香港。2013年,以「我的教育,我設計」為主題,在台灣各地舉行工作坊,邀校長、家長、老師、學生設計理想教育,累積參與約千人。

從教育創新開始,發現體制內改變的新可能

縱覽短暫的一生,他拍過紀錄片,當過記者,辦過雜誌,參與過國內外教育創新行動。如今又為身體力行體制內改變的可能,回大學當學生。但他從不喜歡以職業或成就定義身份。因為職業只是實踐途徑,成就又易區分高低。

他相信:「You are why you live.」

對楊逸帆來說,他的人生就是讓真誠永續的健康社會有理可循,不再是夢。

作品列表:

出品年份 片 名
2016 學習的理由
2014 台灣高雄教育影展 開幕片 2014 台灣南方影展最佳紀錄片、最佳人權獎入圍 2014 入圍英國Sheffield紀錄片影展Videotheque觀摩單元 2014 香港華語紀錄片節長片競賽季軍 2014 印尼雅加達International Movie Awards紀錄片新人金獎 2014 國際Alternative Education Resource Organization年會開幕片 2014 深圳藝穗影展特映 2015 首屆台灣青少年影展開幕片 2015 38屆亞美國際電影節 Asian Americ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青年觀點獎 2016 印尼世界紀錄片 人道關懷獎 2016 矽谷環球影展 入圍
張貼日期:2016/08/23
更新日期:2022/08/0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