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看台灣電影—國際大導對我國電影困境的建言


李安看台灣電影—國際大導對我國電影困境的建言

文/張一喬


由新聞局與文化總會共同舉辦的「李安專題講座-用理性與感性看台灣電影」,於5月4日上午十點假晶華酒店宴會廳舉行。此次是台灣生長、揚名國際的大導演李安,以《斷背山》勇奪奧斯卡最佳導演大獎之後首度回台,因此參與的新銳導演、電影從業及文化界人士相當踴躍;不僅如此,行政院長蘇貞昌先生也親臨會場致詞,並全程列席於台下專注聽講,勤做筆記,足見李安的成功傳奇,除了是一種驕傲,對我國急需振興的電影產業也是值得分享、反芻與學習的寶貴經驗。

座談會以李安、北藝大電影創作所所長李道明及黃明川導演對談的方式展開。李安首先於會中表示,長年於國外工作,時而聽見兩岸三地的業界人士提到台灣電影已死,讓他一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感到憤憤不平與無奈。其實,時代變遷,大環境改變,此為全球影業所共同面對的困境;然而,正如電影是一種合眾人之力才能完成的產業,產業的永續經營與發展靠的也不應是導演或演員一己之力,而是完整的人才培育計劃,以及週邊配套與整體環境的配合。李安認為電影事業的開展,必須投入長期的耕耘,才能開花結果;眼前的重要課題,是專注於如何培訓下一代的傑出電影工作者,也是在全球化市場中找出符合台灣文化的輸出條件,才能擺脫華語市場的限制,從以好萊塢為主流的現況中突破重圍。

李道明所長接著對李安的引言表示贊同。台灣電影的前途寄託在下一代的身上,未來十年電影產業能否起飛,端看業界與政府今後共同的努力。以韓國為例,光是影視戲劇相關學府就有上千家,再加上國家政策的推波助瀾,才能培養大量的一流人才投入產業;反觀台灣目前則仍欠缺這樣的學院環境,以致製片、技術人才均相當缺乏。黃明川導演也感嘆台灣電影的劇本薄弱,實力不足,要拍出好的作品相當困難。

此外,身為一個成功、具備國際觀的電影工作者,李安也提出了兩點觀察:第一,完整的意念傳達是中國人的弱項。如何將許多好的構思、靈光一閃的概念建構成線性的故事,在有限的時空內吸引住觀眾的目光,這是一門嚴謹的學問,我們也的確必須向西方國家學習。第二,現今的電影界生態與以往相當不同,資訊的爆炸、娛樂管道的多樣化,都對原有的產業造成衝擊。也就是說,上電影院不再是許多消費大眾所鍾情的選擇。正因如此,好萊塢經常以製造許多「event」、炒作話題的方式來吸引注意力,以求影片能獲得更多觀眾的支持。當然,這並不代表未來我國的影片必須套用一樣的模式來爭取高票房,而是說明了無論拍攝什麼樣的影片,能夠吸引觀眾是相當重要的一點,也是未來電影工作者的必修習題。

座談會接下來以開放提問的方式繼續。首先第一個問題是,在台灣拍片所必須面對的挑戰為何?李安回答主要是好劇本難求,專業編劇難尋;其次是台灣目前出現工作技術斷層的現象,好的工作團隊的組成的確有其困難度。接著有人問到,李安如何挑選劇本,心目中的理想劇本又是怎麼樣的?李安答道,自己仍然偏好中文題材,可惜好的中文劇本取得不易,且面臨全球市場多數仍力有未逮,由於國際性及格局的不足,無法達到應有的水準。不過,李安仍舊鼓勵有志於此的年輕作家多寫、多創作,建議他們要挑選有觀點、能吸引觀眾的題材,同時掌握自身所擁有的文化優勢與社會特性,學習西方電影的片型,加以消化、吸收運用在國片上,便能與全球觀眾接軌,創作出有特色又不失精采的影片。

李安隨即又針對提問,對拯救國片向有關當局提出建言。李安說,政府可以針對業者的規模與型態分別給予適度的輔導,另外也要給予年輕人更多的實習、工作、學習和發展機會,比如利用公共電視台提供大量的訓練與播放管道,讓新手能從做中學,從不斷的磨練中吸收養分、成長茁壯,才能漸漸成為專業、成熟的人才,況且這方面已經有韓國的成功經驗可供印證。如果台灣電影一年能達到兩、三百部的發片量,相信其中一定會有不少好的作品,也才能讓好的人才從中脫穎而出。其實國片界一不缺資金,二不缺硬體設備,行銷功力也堪稱一流,自由的風氣更是華文世界之最,這些都是相當寶貴的資產,國人應致力維繫,不應妄自菲薄。至於所欠缺的人才、國際觀,以及企業對電影工業的了解不夠導致投資裹足不前等等,還有待大家進一步的努力。

電影是能夠凝聚人心、極具影響力的產業,李安最後期許業界人士能致力投入深耕,以期國片能再度大放異彩。

張貼日期:2006/05/05
更新日期:2006/09/2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