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屆台北電影節雙競賽全面啟動


第20屆台北電影節雙競賽全面啟動

2018台北電影獎、國際新導演競賽報名開跑

2018第20屆台北電影節即將在6月28日至7月14日展開,最受矚目的雙競賽「台北電影獎」、「國際新導演競賽」自1月8日起展開報名,3月30日截止收件,邀請符合資格的國內外電影作品一同來角逐大獎!雙競賽不但獎金豐厚,更能推動參賽獲獎作品的聲勢與能見度。2017年台北電影獎百萬首獎得主《大佛普拉斯》,後續不但在第54屆金馬獎入圍10項,更拿下5項大獎成為大贏家;而國際新導演競賽首獎作品《割愛》(The Wound),日前也代表南非闖進今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9強,台北電影節強大的「旺片運」可見一斑。

台北電影獎──台灣影人的專屬舞台

以「百萬首獎」為號召的台北電影獎,20年來一直都是專屬台灣影人的舞台,四類別競賽影片「劇情長片」、「紀錄片」、「短片」及「動畫片」均有機會角逐百萬首獎、各類別最佳影片及演員技術類等獎項。許多影片在獲得台北電影獎後,聲勢水漲船高,接連受到國內外各大影展與獎項肯定。2017年勇奪百萬首獎與最佳劇情長片等五項大獎的《大佛普拉斯》,後續不但票房開紅盤,更在第54屆金馬獎大豐收,拿下10項入圍、包含最佳新導演在內等5項大獎肯定;以《強尼‧凱克》擒下台北電影獎最佳新演員的瑞瑪席丹,也延續氣勢,在金馬獎最佳新演員「鍍金」。

台北電影獎精神為拔擢本土優秀影像創作者、鼓勵不同題材與表現形式,為國片開發各種可能性。不少新銳導演皆透過台北電影獎的肯定,得到更多的注目與鼓勵,如戴立忍導演、侯季然導演、鄭有傑導演皆為百萬首獎得主,近年表現亮眼的《川流之島》詹京霖導演、《目擊者》程偉豪導演、《通靈少女》陳和榆導演,都在獲頒台北電影獎後站穩步伐,持續繳出佳績。

邁入20屆的台北電影獎,更是記錄歷年台灣電影發展脈絡與創作圖景的重要競賽。如2005年《無米樂》、2009年《不能沒有你》、2014年《不能戳的秘密2:國家機器》針砭社會現況;2008年的百萬首獎《海角七號》帶起台灣電影復興的契機;2010至2014連續五年的百萬首獎皆頒給紀錄片,亦指出了台灣電影獨特的創作方向。

2018台北電影獎報名參賽作品必須是完成與公開首映時間為2017年3月23日之後的影片,劇情長片類的報名作品除原先規定導演需具有中華民國國籍或居留證外,也必須符合文化部公告修正之「國產電影片及非國產電影片認定基準」之國產電影片。3月30日截止報名後,入選名單預計於5月14日公布,並在7月14日舉行頒獎典禮公佈得獎名單。相關報名資訊請見台北電影節官網http://www.taipeiff.taipei/

國際新導演競賽──提拔新銳的國際舞台

以引介、挖掘台灣及國際影壇新銳作為宗旨的「國際新導演競賽」,為台灣唯一針對新導演首部及第二部長片所舉辦的國際競賽,關注新導演在形式、敘事、題材掌握與美學風格上的潛力,每年入選10至12部國際影片,由5位評審共同選出「最佳影片」、「評審團特別獎」,得獎影片導演各可獲得新台幣60萬及30萬獎金,並設有觀眾票選獎,讓觀眾投票決定心中的最佳影片。國際新導演競賽自2005年舉辦以來,參賽件數不斷攀升,2017年就有超過500件作品共同角逐,而首獎作品《割愛》(The Wound),也以南非代表的身分強勢入圍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9強。

國際新導演競賽每年邀請入選影片劇組代表來台與觀眾、國際影人之間互相切磋交流,眾多在國際享負盛名、作品在影壇上獨樹一格的導演皆曾在此嶄露頭角,如2017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BPM》導演羅賓康皮洛(Robin Campillo)、2014奧斯卡、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謊言的烙印》(The Hunt)編劇托比亞斯林賀姆(Tobias Lindholm)、《雷神索爾3:諸神黃昏》(Thor: Ragnarok)導演塔伊加維迪提(Taika Waititi)、2017日舞影展評審團特別獎最佳編劇獎《親愛的大笨象》(Pop Aye)導演陳敬音等,其初試啼聲的作品都曾入選本競賽,台灣導演則包括魏德聖鍾孟宏楊雅喆鄭有傑黃信堯等。

國際新導演競賽歷屆評審包括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得主陳英雄、柏林影展銀熊獎得主王小帥、釜山影展創辦人金東虎、以《抓狂美術館》(The Square)勇奪2017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的魯本·奧斯倫(Ruben Östlund)等,台北電影節希望藉由不同文化背景的評審觀點,選拔出最具潛力、勇於創新的影像作品。

2018國際新導演競賽於3月30日截止報名,5月8日公布入選名單,7月3日舉行頒獎典禮公布得獎名單,相關報名資訊請見台北電影節官網http://www.taipeiff.taipei/


張貼日期:2018/01/10
更新日期:2018/01/1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