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
Ang LEE
導演 , 編劇
李安1954年出生於屏東縣潮州鎮,1973年考入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影劇科,原本打算重考,卻因為參與舞台劇表演而留在藝專。1974年獲得全國話劇金鼎獎大專組最佳演員獎。1977年赴美就讀伊利諾大學(香檳城校區)戲劇系,奠定對戲劇的理解基礎,1980年獲得藝術學士學位,旋即獲准就讀紐約大學電影製作碩士班。
在紐約大學期間,李安製作了幾部短片,其中《蔭涼湖畔》使李安獲得學校獎學金及金穗獎最佳劇情短片獎。1984年李安拍攝畢業影片《分界線》,獲得紐約大學學生影展最佳影片獎與最佳導演獎,並得到美國重要經紀公司William Morris的簽約,留在美國發展。
李安幾經挫折,開始發展劇本,並找美國作家合作。1988年中央電影公司製片部副理小野找李安洽談拍片,視之為第二波新導演之一員,但未談成。1990年李安編寫「推手」劇本,獲新聞局選為優良劇本,次年與中影合作拍攝,獲1991年金馬獎最佳導演、最佳劇情片、評審團特別獎三項大獎,《推手》在影評與賣座俱佳的情況下,使李安獲得與中影繼續合作拍攝《囍宴》與《飲食男女》。《囍宴》在全球放映時也大受歡迎,並也於各大國際影展屢屢獲獎,奠定了李安後來在美國發展的基礎。1994年李安以《飲食男女》獲得第31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等獎項。此後,李安就留在美國發展,1995年起拍攝了各種不同類型的電影,表現出李安對藝術創作不墨守成規、迎向挑戰的個性。
其後李安經歷了《冰風暴》及《與魔鬼共騎》較為低潮的創作歷程之後,於2000年再以《臥虎藏龍》獲得全球觀眾與影評人的歡迎。2001年李安更以《臥虎藏龍》獲得第七十三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以及多座國際影展大獎,李安的聲名可說是達於最高峰。2003年李安挑戰自己,拍攝了科幻電影《綠巨人浩客》也在票房上獲得成功,證明他在藝術與商業上均能得心應手。
2006年及2013年,分別以作品《斷背山》、《少年PI的奇幻漂流》獲得第78屆及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
榮譽
2021 第74屆英國影藝學院電影獎 終身成就獎
2018 美國導演工會 終身榮譽獎
2013 中華民國一等(特種大綬)景星勳章
2012 法國文化藝術騎士勳章
2006 中華民國二等(大綬)景星勳章
2007 第44屆金馬獎 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
得獎
2013 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導演《少年PI的奇幻漂流》
2007 第64屆威尼斯影展 金獅獎《色,戒》
2007 第44屆金馬獎 最佳導演、最佳劇情片《色,戒》
2006 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導演《斷背山》
2005 第62屆威尼斯影展 金獅獎《斷背山》
2001 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外語片《臥虎藏龍》
2000 第37屆金馬獎 最佳劇情片《臥虎藏龍》
1996 第46屆柏林影展 最佳影片《理性與感性》
1996 第68屆奧斯卡 最佳改編劇本《理性與感性》
1993 第43屆柏林影展 最佳影片《囍宴》
1993 第30屆金馬獎 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最佳劇情片、觀眾票選最佳影片《囍宴》
1991 第28屆金馬獎 評審團特別獎《推手》
入圍
2013 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劇情片《少年PI的奇幻漂流》
2007 第64屆金球獎 最佳外語片《色,戒》
2000 第37屆金馬獎 最佳導演《臥虎藏龍》
2001 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導演《臥虎藏龍》
1995 第31屆金馬獎 最佳導演、最佳劇情片《飲食男女》
1993 第30屆金馬獎 最佳剪輯《囍宴》
1991 第28屆金馬獎 最佳導演、最佳原作劇本、最佳剪輯、最佳劇情片《推手》
出品年份 | 片 名 |
---|---|
2013 | 飲食男女(數位修復) |
2013 | 囍宴(數位修復) |
2007 | 色,戒 |
第64屆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2007 多倫多國際影展
2007 布拉格亞洲影展
2007 波蘭洛戡電影攝影藝術國際影展
入圍
2008 金球獎最佳外語片
2008 英國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最佳服裝設計、後起之秀特別獎(湯唯)
2008 香港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編劇
|
|
2000 | 臥虎藏龍 |
2000第三十七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電影音樂(譚盾)、最佳視覺特效(Leo Lo、Rob Hodgson)、最佳動作指導(袁和平)、最佳剪輯(Tim Squyres)、最佳音效(Eugene Gearty),另獲最佳導演(李安)、最佳女主角(楊紫瓊、章子怡)、最佳改編劇本(王蕙玲、James Schamus、蔡國榮)、最佳攝影(鮑德熹)、最佳美術設計(葉錦添)、最佳造型設計(葉錦添)提名
2000第五十三屆法國坎城國際影展特別放映 2000加拿大多倫多國際影展觀眾票選第一大獎 2000第十九屆加拿大溫哥華國際影展 2000第三十八屆美國紐約影展閉幕片 2000奧地利維也納影展 2000第十一屆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影展 2000第十三屆東京國際影展觀摩單元 2000第四十四屆英國倫敦影展 2001第二十五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2001第三十屆荷蘭鹿特丹國際影展 2001第七十三屆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最佳藝術指導(葉錦添)、最佳攝影(鮑德熹)、最佳配樂(譚盾) 2001第五十八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最佳導演獎 2001美國製片工會年度最佳製作 2001美國編劇工會最佳改編劇本提名(王蕙玲、詹姆斯.夏慕斯、蔡國榮) |
|
1994 | 少女小漁 |
1995 第40屆亞太影展「最佳影片」、「最佳藝術指導」、「最佳女主角」、「最佳音效」、「最佳編劇」
1996 比利時根特影展「國際影評協會獎」 |
|
1994 | 飲食男女 |
1994 第39屆亞太影展「最佳影片」暨「最佳剪輯獎」
|
|
1993 | 囍宴 |
1993 第43屆德國柏林影展金熊獎
|
|
1991 | 推手 |
1992 第37屆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
1992 法國亞眠影展「最佳處女作導演獎」
|
2019《雙子殺手》
2016《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2012《少年PI的奇幻漂流》
2009《胡士托風波》
2005《斷背山》
2003《綠巨人浩克》
1999《與魔鬼共騎》
1997《冰風暴》
1995《理性與感性》
1984《分界線》(Fine Line 十六厘米同步錄音劇情片/彩色/43分鐘/紐約大學畢業作品)
1982《蔭涼湖畔》(Shades Of The Lake 十六厘米同步錄音劇情片/彩色/30分鐘/紐約大學二年級作品)
1981《揍藝術家》(Beat The Artist 十六厘米配音劇情片/黑白/20分鐘/紐約大學一年級作品)
1981《我愛中國菜》(I Love Chinese Food 十六厘米音樂片/黑白/4.5鐘/紐約大學一年級作品)
1980《追打》(The Runner 十六厘米劇情默片/黑白/9分鐘/紐約大學一年級作品)
1978《陳媽勸的一天》(超八厘米紀錄短片/彩色/9分鐘)
1976《星期六下午的懶散》(超八厘米劇情短片/黑白/18分鐘)